長城的名言警句
登上八達嶺長城最高的烽火臺上,放眼遠望,那蜿蜒曲折的長城,像一條巨龍在飛舞,翻山越嶺,游向遠方的天邊;再看那長城的堡壘,一個連著一個,一段城墻接著一段城墻,一望無際,蒼蒼莽莽。以下是“長城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長城的名言警句1
1、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全長一萬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
2、崇山峻嶺矗峰聲,抗略疆場萬里城。巨大磚巖一塊塊,千軍鑄就華山誠。
3、它像奔騰飛躍、氣勢蓬勃的巨龍臥在崇山峻嶺上。城墻隨著山峰的走勢,蜿蜒起伏。
4、蘇醒吧,不朽的長城,你是中華兒女的信念,騰飛吧,中國龍,你是炎黃子孫的期盼。
5、當我看到長城時,心中激情澎湃。真正的長城比我想象中的還要雄偉壯觀,像一條金黃的巨龍伏臥在群山之巔。
6、那蜿蜒的長城卻像一條優(yōu)美的蛇形,靜靜地伏在滾燙的沙漠上,舒展雋永,靈性活鮮,正在夕陽下逐漸由淡黃幻變成紫銅。
7、萬里長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比起那夢想萬世不滅,筑造長城阿房兵馬俑的贏政,不管多普通的老百姓不是高明的多嗎?
8、在波瀾壯闊的渤海,在大漠孤煙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塵土飛揚的古道,飛舞著一條雄偉神奇的中國龍,這就是不朽的長城。
9、萬里長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比起那夢想萬世不滅,筑造長城、阿房、兵馬俑的贏政,不管多普通的老百姓不是高明的多嗎?
10、登上了第一座烽火臺舉目遠望,萬里長城氣魄宏偉,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它的一邊伸向高山之巔,一邊沿著山脊沉下深深的谷底。
11、中國的長城作為堅固的軍事防御功能,已經永遠失去了它的歷史作用,但作為偉大的建筑永遠屹立在中華大地。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征。
12、這么陡的長城古人是怎樣建造成的呢!是啊,長城凝聚了中華兒女太多的智慧和汗水,不愧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和不可遺忘的寶貴財富。
13、長城,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14、站在亙古的長城,看楓葉正紅的山山嶺嶺。眼前是如詩如畫的山巒,腳下是郁郁蔥蔥的林海。遠眺是綿延起伏的疆域,近看是燈火輝煌的京都。
15、聞名中外的八達嶺長城,它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奇跡工程之一,它規(guī)模大,工程艱巨,耗費人力之多,被稱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16、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17、落后是要挨打的。掘起的中華大地迎來了改天換地的春天。用科技修補龍的脊梁,用智慧梳理龍的鱗片,用振興完美龍的利爪,用巧手放飛龍的明天。
18、你龍盤九州的一聲長嘯,燦爛了我們的歷史,你在戰(zhàn)火烽煙中的鳳凰涅盤,磨練了我們的意志,你不屈的雄姿震驚了世界,你騰起的明天是不朽的詩篇。
19、我們來到八達嶺長城腳底,長城看上去像一條蜿蜒的巨龍橫臥在八達嶺上,一望無際。有一句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今日我一定要爬上長城,當一回好漢!
20、萬里長城凝結了千萬個勞動人民的血汗,是中華人民智慧與勞動的結晶。長城像巨龍盤旋在群山之中,那高大連綿的長城勾勒出蜿蜒的山勢,充滿了藝術魅力。
21、長城不僅僅是古時用來抵御外來敵害的工具。更是今天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巧奪天工的設計,更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它,是歷史的見證。
22、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長城呵,它是生命的記錄,歷史的見證。我猜想這地球上最長最堅固最渾厚的灰墻里,一定包蘊著什么。它?莫不就是我們古老民族的偉大靈魂?
23、萬里長城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文明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技術的偉大成就。
24、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guī)模和艱巨工程。
25、“長城”一個多么響亮的名字,她以蜿蜒萬里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huán)纏繞使她成為中國的象征和驕傲,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種精神和動力。
26、順著人群望去,在天邊隱隱約約顯現出一段長城一直延伸到這里。青銅色的石磚砌成厚重的石墻,烽火臺上硝煙彌漫。在此眺望,萬里長城如一條青龍攀附在綿綿秋山之上,果真有那山舞青龍之意。
27、萬里長城東起河北省的山海關,西到甘肅省的嘉峪關。它縱橫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寧夏、陜西、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qū),曲折綿延長達6700公里,約有、3萬華里,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
28、著名的萬里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蜿蜒曲折,蟠伏在中華大地上。萬里長城,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奇跡,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筑工程,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29、長城是中華禮貌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是人間的奇跡。在遙遠的兩千多年以前,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筑了萬里長城,談何容易。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30、我們三個人繼續(xù)往上爬,一邊爬,一邊欣賞著風景。登上了長城的最高點――好漢坡。這下我要好好看看它――萬里長城。雖然那天有霧,但我還是看見了祖國的萬里長城蜿蜒到遠處,盤旋在祖國的大地上,是那么雄偉強壯。
31、萬里長城不僅僅是我們中華人民的驕傲,而且其中還蘊含著我們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和辛勤的付出。當我們站在萬里長城的青磚上或在欣賞長城的美時,我們就會有一種自豪感。同樣,這一項宏偉的建筑令我們后人贊嘆不已。
32、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產物,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他們都與今天分布在長城帶的二十多個民族有著密切聯系,都對中國的歷史發(fā)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33、長城建在連綿起伏的八在達嶺上,好像一條長龍,長城的城墻非常厚,也非常高,長更是不可比喻,有五萬多公里。所以它才被人們稱為萬里長城。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筑一道一M厚、五M高的大墻,這道墻可環(huán)繞地球一周有余。
34、今天,看著長城,不禁驚嘆與它的藝術建筑,更驚嘆于它忠心不悔地守衛(wèi)了中華國土數千年的堅強毅力。萬里長城,相信他不止能在中華國土上綿延萬里,可以在那條歷史長河上綿延萬里,還可以在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心中綿延萬里!
35、我將撫摸長場面,看看長城的雄偉壯大,也感受到了秦代的“悲劇”,明白長城的思想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軍事價值。那是我一輩子學不完,用不盡的,我還沒到過長城,可長城的真正意義價值,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樹立在我心中。
36、長城,人類的巨著,中華之魂!她象一條巨龍,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她是一部氣魄恢弘的史詩,兩千年的風風雨雨在長城鐫刻下宏偉的篇目。八達嶺長城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友誼交往的紐帶和橋梁,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37、長城,一條俯臥在群山尖一的龍,深黃的巨石記載著歷史的滄桑,一座座峰火臺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汗水,而今,我登上了長城,我不能用雄壯的文字抒發(fā)追古思今的感慨,我只能用筆記錄下我的所見所感,來表達對長城的敬畏與贊美。
38、開展爬長城了。長城隨著險要的山勢,曲曲折折,活像一條有生命的巨龍,看看遠距離,云霧給長城披上了一層白色的輕紗,宛如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潑墨畫。連綿起伏的山脈襯托著長城,顯現出一派雄偉的景色,我沉醉在這美景之中了。
39、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只剩下一片安然,一個龐大的排場,倒是在甘肅一帶,凄厲的山風穿梭在殘垣斷壁之間,淡淡的夕照,逐漸暗淡的輪廓,剝去那年的輝煌,只有,今夜的頹靡,就像一個被婚姻擊敗的女人,至今,仍可聽到她的幽咽。
40、我將撫摸長場面,看看長城的雄偉壯大,也感受到了秦代的“悲劇”,明白長城的思想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軍事價值。那是我一輩子學不完,用不盡的,我還沒到過長城,可長城的真正意義、價值,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樹立在我心中。
41、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遠遠望去,像一條蜿蜒起伏的巨龍,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8851、8公里呢!號稱“人類奇跡”的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至中國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42、長城可真陡!有些坡度只有一百三十度,要不是旁邊有欄桿,我早就像皮球一樣滾下去了,它的陡真可以和黃山的險相媲美;長城可真長啊,在連綿的山中看不到盡頭,好不容易走了四個烽火臺,算起來才走了全部的萬分之一,真可謂是萬里長龍。
43、長城連續(xù)修筑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
44、“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我們終于登上了八達嶺長城。居高臨下,舉目遠眺,只間群山蒼莽,氣勢雄偉長城臥在險峻的山峰。一直伸向遠方,與天空相連,更顯得氣勢磅礴。我覺得它不在是一塊塊古磚的堆砌,而是一條有血有肉正在探首天際的巨龍。
45、我們雄踞峰頂,站在頂上,居高臨下,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我扶著磚垛,極目遠望。萬里長城沿著連綿不斷的燕山山脈,向遠處延伸,消失在霧藹籠罩的群山間。隱約看見一條鐵路伸進山谷,那就是著名的京張鐵路。群山蒼翠,山巒起伏,景色十分壯觀。
46、八達嶺長城在北京北部延慶縣境內,距離北京市70多千米。高速公路穿山而過,從北京驅車40分鐘便可到達。在這里長城如巨龍一般在崇山峻嶺之間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臺和敵樓密布。墻高7、8米,頂寬7、8米。游人可以登城領略長城的雄偉和工程的浩大艱巨。
47、望著眼前這壯麗的景色,輕輕撫摸著這古老的城墻,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古代勞動人民修建長城的情景。這就是經過2500個寒暑的萬里長城。它下面鋪著勞動人民的白骨,它的上面飄著威風顯赫的龍虎旗。中國的社會興衰榮辱的歷史,都壘進了它那漫長的巍巍的身軀中。
48、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爾的圣·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跡。
49、來到長城上,只見長城是用一塊塊磚頭建造的,它的建筑結構包括垛口、烽火臺、關城、軍用道路等,道路很寬,可以五馬并行。往前望去,長城連綿不斷,像一條巨龍,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橫臥在中華大地上。往城下望去,是懸崖峭壁,我不禁為古人造長城的智慧所折服。
50、雄關不獨北國有。千百年來,祖輩先民構筑了數不清的城防設施和軍事要塞,以之抵御入侵,保境安民。堅固的城防。雄偉的結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構成了中華大地上獨具特色的古城文化。歲月滄桑斗轉星移,遺存已經非常稀少。而浙江臨海的古城墻,卻是獨具特色的古城墻碩果僅存者之一。
長城的名言警句2
1) 獨向長城北,黃云暗塞天。流名屬邊將,舊業(yè)作公田。擁雪添軍壘,收冰當井泉。知君住應老,須記別鄉(xiāng)年。
2) 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如今并州北,不見有胡兵。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
3) 獨夜長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窮磧遠來人。月黯氛埃積,風膻帳幕鄰。惟聞防虜寇,不語暗傷神。
4) 五月綏州北,途程少郁蒸。馬依膻草聚,人抱濁河澄。跡固長城壘,冤深太子陵。往來經此地,悲苦有誰能。
5) 柳色尚沈沈,風吹秋更深。山河空遠道,鄉(xiāng)國自鳴砧。巷有千家月,人無萬里心。長城哭崩后,寂絕至如今。
6) 秦筑長城在,連云磧氣侵。風吹邊草急,角絕塞鴻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戰(zhàn)骨深。遼天望鄉(xiāng)者,回首盡沾襟。
7) 不到九門口,枉來長城走。
8)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鄧小平。
9) 長城易到,好漢難為 。
10) 長城內外皆故鄉(xiāng) 。
1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2)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
13)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杰作。
14) 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確實令人鼓舞人們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當年建造長城時需要什么樣的智慧和力量。
15)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16)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17) 長城萬里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18)不到長城非好漢。
19) 筑就長城千夫苦,何止孟姜一人哭。
20) 孟江女哭長城,千古決唱誰來聽。
21) 秦始皇修長城——功過后人評。
22)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萬山。
23) 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24)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25) 不去長城非好漢
26) 長城易到,好漢難當。
27)虜騎三秋入,關云萬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漢月明。高闕銀為闕,長城玉作城。節(jié)旄零落盡,天子不知名。
28) 秦王按劍怒,發(fā)卒戍龍沙。雄圖尚未畢,海內已紛拏。黃塵暗天起,白日斂精華。唯見長城外,僵尸如亂麻。
29)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30) 玄黃一疲馬,筋力盡胡塵。驤首北風夕,徘徊鳴向人。誰憐棄置久,卻與駑駘親。猶戀長城外,青青寒草春。
31) 玉塞抵長城,金徽映高闕。遙心萬馀里,直望三邊月。霜靜影逾懸,露晞光漸沒。思君不可見,空嘆將焉歇。
32) 天下今無事,云中獨未寧。忝驅更戍卒,方遠送邊庭。馬飲長城水,軍占太白星。國恩行可報,何必守經營。
33) 一門同秘省,萬里作長城。問絹蓮花府,揚旗細柳營。詞鋒偏卻敵,草奏直論兵。何幸新詩贈,真輸小謝名。
34) 新歲芳梅樹,繁花四面同。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少婦今如此,長城恨不窮。莫將遼海雪,來比后庭中。
35) 銜杯吹急管,滿眼起風砂。大漠山沈雪,長城草發(fā)花。策行須恥戰(zhàn),虜在莫言家。余亦祈勛者,如何別左車。
36) 雁塞日初晴,狐關雪復平。危樓緣廣漠,古竇傍長城。拂劍金星出,彎弧玉羽鳴。誰知系虜者,賈誼是書生。
【拓展】
長城
長城,別稱萬里長城,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用以限隔敵騎行動的長城,位于中國北方地區(qū),總長度21196.18千米。長城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中古七大奇跡之一”。2021年7月23日,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
歷史沿革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qū)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筑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guī)模地修筑過長城。從修筑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還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guī)模的長城修筑,但后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筑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筑。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長城設施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qū)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一、先秦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xù)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wèi)。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筑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長城”,以后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后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qū)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先秦長城根據防御對象,大致可分為北長城和南長城。
北長城
北長城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后,進行兼并戰(zhàn)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彼此攻伐不斷。同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由于他們善于騎射,長于野戰(zhàn),采取突然襲擊,顯示出很強的戰(zhàn)斗力,而秦、趙、燕在戰(zhàn)國中期以前的作戰(zhàn)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zhàn)車,行動遲緩,很難抵御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yè)。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后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長城。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秦國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陜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陜西東北部)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惠文王令張儀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滅義渠,置北地郡,秦國北部邊境與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筑長城,并派軍駐守。
2.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國破中山,國境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qū))。下令筑長城,自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置代郡、雁門郡、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
3.燕國北鄰為東胡,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qū)。燕昭王即位后發(fā)憤圖強,命大將秦開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余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后方穩(wěn)定后,燕國也開始修筑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h與內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抵御東胡。
南長城
南長城主要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等為代表,主要目的是為了抵御其他諸侯國的進攻。
1.楚國長城:楚長城筑于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其位置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xiāng)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用于防御鄰國的進攻。
2.齊國長城: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xù)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筑和石砌兩種,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千米。《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饼R長城西起濟南長清區(qū),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fā)區(qū),橫穿山東半島。
3.中山國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御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筑的。筑于趙成侯六年(前369年)。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qū)。
4.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陜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5.韓國長城:長城先為鄭國所筑,后韓滅鄭,繼續(xù)修筑使用。
二、秦代
秦長城示意圖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xù)采取了一系列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zhàn)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guī)模修建萬里長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暄岩蝗f余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筑長城之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于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huán)縣,陜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xù)向東經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于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秦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長城不僅在構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御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筑見稱。秦長城第一階段的重點是維修、連接秦趙燕等戰(zhàn)國長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還沒有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線軍民共同完成,后期則大力修建長城。在修筑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并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根據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長城確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給這一中原農業(yè)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就如《過秦論》中所說:“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三、漢代
漢長城漢初,匈奴乘華夏戰(zhàn)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筑長城,和漢帝國以戰(zhàn)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于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軍事防御作用。程不識是駐守長城的名將,治軍嚴厲,只要他戍邊匈奴就不敢來犯。其后衛(wèi)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秦、趙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漢武帝登基后,連續(xù)發(fā)動多次對匈奴的戰(zhàn)爭,將其驅逐至漠北,修復了蒙恬所筑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筑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此時戰(zhàn)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其軍事防御作用也隨之終結。漢武帝修筑長城驅逐匈奴,對維護西漢帝國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四、隋代
隋長城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襲擾和掠奪,隋文帝楊堅自建國伊始,就把修筑長城、鞏固邊防,視為重要國防政策。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后,除了繼續(xù)防御北方突厥的襲擾之外,還要著力對付來自西北方面吐谷渾的侵襲,為此曾先后兩次修筑長城,動用勞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自開皇元年至大業(yè)四年的28年中,隋朝兩代統治者先后7次調發(fā)近200萬勞力,于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筑長城、增建城壘,在前代北魏和周、齊修筑長城的基礎上,使東迄紫河,中經朔方、靈武之境,西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筑壘,基本連成一線。2007年,在山西省岢嵐縣發(fā)現了一方隋朝筑長城的刻石,這方長城施工碑記是迄今發(fā)現最早的有紀年的施工碑記。2009年勘測,隋長城遺跡位于山頂,為石筑,已塌為石灘狀,高約50一80厘米。山腰部為土筑長城,地表殘高約1.5米,夯土層13厘米。
2010年,長城資源調查隊對陜西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市16個區(qū)縣的早期長城資源進行了野外調查。共調查戰(zhàn)國、秦、漢、隋等時代長城近1700千米。新發(fā)現戰(zhàn)國秦昭襄王長城200余千米,在榆林市榆陽區(qū)、神木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5區(qū)縣新發(fā)現隋長城約500千米。隋長城大部分段落沿用了秦昭襄王時期長城,而隋長城又被明長城沿用。
2010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博物館長城調查小組,在鄂前旗上海廟鎮(zhèn)特布德嘎查發(fā)現一處隋長城遺址。隋長城共有3段,墻體為堆筑土墻,泛白色,呈魚脊狀凸起,寬約3到6米,殘高約0.5到1米,均在明長城以北約90到200米處,約6.8千米。墻體筆直,與明長城走向一致。
五、唐代
牡丹江邊墻長久以來,“唐代無長城”在學術界已成定論,但唐代確實修過長城,不過與傳統意義上的“拒胡長城”不同,建筑這條長城是為了統一戰(zhàn)爭。《新唐書·地理志》載:山西太谷縣“東南八十里馬嶺有長城,自平城至于魯口三百里,貞觀之年廢。”唐長城遺址從馬陵關沿馬嶺向關上(即今社城鎮(zhèn)關上村西),由關上至榆社縣石源村,再至黃花溝,再至石會村、琵琶窯村、焦紅寺村一帶,最后至和順縣儀城。
唐朝建立的最初幾年,同時并存的還有14個割據政權,其中有一支勁旅是依附突厥,并自封為皇帝的劉武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攻占李淵發(fā)祥之地晉陽(今太原),攻陷河東大部分地方,威逼關中。唐王朝迅速采取強硬手段,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御劉武周,另一方面迅即構筑防御設施,從平城至魯口的長城由此出籠。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有三段古老的古代邊墻,始建于唐代渤海國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此段古邊墻未見于任何歷史文獻記載,根據考古調查,斷定邊墻是古代的一條軍事防線,與長城的性質一樣,屬長城型山城。這道邊墻與當地渤海國早期山城和金代沿用并修筑的山城相似,據此認為,邊墻是渤海國為防止黑水棘鞴而建。
六、兩宋
宋長城宋長城西起山西省岢嵐縣青城山,東至荷葉坪山。岢嵐境內現存的38千米宋長城墻體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處高約4.2米,頂寬約1.6米,有些段落保留著30厘米左右的女墻,有的地段還有炮臺遺跡。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發(fā)現有炮臺遺跡。中國長城專家成大林在岢嵐考察長城后認定:岢嵐境內的長城為北齊、隋、宋三個王朝修筑。這是中國首次發(fā)現宋代長城,填補了中國長城史研究的空白。
寧夏發(fā)現的宋代長城遺跡,位于固原市原州區(qū)戰(zhàn)國秦長城南北兩側。時間跨越千年以上的戰(zhàn)國長城與宋代長城在同一地區(qū)并存,充分說明這一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續(xù)的文明歷史。
金長城開始修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災及張萬公等大臣反對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顏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線開筑,于承安三年(1198年)筑成。金長城(明昌界)北起內蒙古莫旗七家子村東南1千米處嫩江岸邊,經扎賚特旗額爾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經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營子,折向西行,經達里諾爾北岸至商都縣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終止于武川縣上廟溝,全長約1650千米,設有副壕馬面、烽燧,邊堡和屯兵城。
七、明代
明長城示意圖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qū)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亦稱邊墻,區(qū)別于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筑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后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后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皟热P”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并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5]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后,女真族又興起于東北地區(qū),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長城明前期(1368年—1447年)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衛(wèi)。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年—1424年)的15年間,先后5次發(fā)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薄案魈師煻談赵鲋吆,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zhèn)),皆筑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六三),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墻。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明中葉(1448年—1566年)長期的大規(guī)模興筑。“土木之變”以后,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長城,增建墩堡做為當務之急,百余年間建成眾多長城重鎮(zhèn)。
明后期(1567年—1620年)隆慶、萬歷之際,蒙古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安,邊患主要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歷初年,遼東鎮(zhèn)總兵李成梁拓邊建寬奠、孤山六堡,繼而重修遼東邊墻,“自綿州迤東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舊遼陽。[13]”三岔河指遼寧海城市西北60里,當時的遼河、渾河合流于此,遼河套長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墻臺,用磚石為墻。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墻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墻建大量的空心敵樓,易以磚石,加強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線重建。
八、清代
清長城名稱甚多,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軍記》卷十六《平捻軍篇》中明確稱之為長城:“清長城之筑,蓋三晉、燕、齊以至秦筑長城限胡騎之御敵方略之延用!
清長城雖然清代有過康熙的“不修邊墻”令,但只是形式大于意義,實際上清代長城的規(guī)模相當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筑范圍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黃河以北尤為密集。清朝統治者禁止?jié)h人進入內蒙古和東北,實行種族隔絕,在遼寧和內蒙古修建壕溝,沿壕植柳,稱柳條邊。柳條邊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極其反動的措施,在一個國家內,漢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遼東自戰(zhàn)國時代的燕國起就納入中華版圖,明末的時候,遼東地區(qū)仍然生活著數百萬漢人,然而后來遼東漢人或被后金軍隊屠殺,或被強行遷出關外,禁止?jié)h人進出東北。這一野蠻政策使得東北人口銳減,導致沙俄輕而易舉殖民東北北部,割走中國1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直到民國時期,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用火車將大量人口運輸進東北,才避免了東北再次遭帝國主義國家瓜分的厄運。
清長城與明長城及歷代長城不同,是用于對內鎮(zhèn)壓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的工具,對內而不對外。清長城是滿清政府的權益之計,相對粗糙且保存不多,作用單一,故而很少提及,更無法同明長城比肩。
【長城的名言警句】相關文章:
關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名言警句素材01-10
數學的經典名言警句-名言警句素材01-11
名言的警句04-11
有關于成功的名言警句-名言警句素材01-10
信任的名言警句12-14
自信的名言警句11-16
堅強的名言警句11-11
誠信的名言警句04-01
家鄉(xiāng)的名言警句03-23
曾國藩的名言警句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