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藝少年黃大年觀后感 推薦度:
- 金庸名言 推薦度:
- 勵志名言 推薦度:
- 感恩名言 推薦度:
- 誠信的名言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廣欽名言
1. 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dāng)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強(qiáng)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聽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2. 苦行是從苦中越修越不覺得苦,而且漸漸覺得快樂輕松,并沒有感到是在工作,這就是業(yè)障漸漸在消,若是越做越覺痛苦煩躁,那就是業(yè)障在翻絞。不要以為佛菩薩是多苦,佛菩薩已從苦中磨得業(yè)障消除,沒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輕松自在,而不覺得在做什么,也不覺得自己在度眾生。
3. 論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無事,那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師父不在時,遇事境緣,要記取師父曾說的教誡,忍之,心安之,這是最好的一帖藥。
4.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來的罪業(yè)越是會現(xiàn)形,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凈安樂,成就凈業(yè)。
5. 我們修行主要是專心于佛號,心心念念不離佛號,四體作務(wù)都是隨喜作的,掃地也阿彌陀佛,煮萊也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佛,事事隨喜不掛礙,心則漸入西方境。
6. 要因為對世俗種種的挫折磨難,產(chǎn)生怖畏厭離,以為出家便可以避開這些痛苦,過清凈舒適的生活,事實上,出家更是有各種的挫折與苦難來折磨你,只是所不同的是,世俗社會的苦,是生死輪回的業(yè),再如何奮斗、吃苦,仍逃不出六道輪回的路;而出家的種種刺激挫折,卻能敲醒我們的覺知性,由其中歷煉出解脫的智慧來,終而了脫生死。
7. 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huán)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要順別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8. 事事逞能干,樣樣要占上風(fēng)的,最后都會失敗。不要以為自己是大學(xué)生,樣樣比人行,不接受他人的話,那么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進(jìn)步的。知識分子總是在思想上轉(zhuǎn)不出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縛,而起我慢心。
9. 那些越是能干,越是有才華的人,越是要卑下謙虛,要以大慈悲來待人處事,才不會失敗。
10. 人家侮辱我、欺負(fù)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yè)緣消除,且當(dāng)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郏娱L我們的壽命。
11. 念佛、為常住貢獻(xiàn)心力、利益眾人,這便是修福慧,可直了生死。若僅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不為眾人,以后會墮下去。我也是在為眾人,修眾人福。
12. 我們出家人,寄形天地間,這天地便是我們棲身辦道處,還要找什么地方?出家人游山歷水,到哪里便算哪里,并不是要去找什么道場,而是看自己有沒有愿力,有愿力,林下竹子三兩根編纂一下,也可以棲身,也是道場,有愿力克服每一環(huán)境的障礙,心便能安定下來,這樣,在每一個道場,皆能安心辦道。
13. 大彌陀經(jīng)中所說的西方勝境,不過是佛以此誘導(dǎo)眾生,使其念佛,令精神上有寄托與目標(biāo),主要藉由一心念佛,令三障消除,心無妄念,而達(dá)自性西方,皈入極樂。
14. 若人一心系念佛,則念佛可掃妄念、垢塵。一心念去,至業(yè)障消盡,則智慧眼開,心無掛礙,自心則比西方境,以此無垢心境,命終后即感蓮花化生,佛菩薩眾會一處,經(jīng)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點都不虛假,佛絕無妄語。
15. 佛說凈土三經(jīng),示西方實境,暢演往生的捷徑,亦不過是普攝群機(jī),教化眾生,令生欣慕堅固的心,一心持佛名而生西,達(dá)到度眾生的方便法門。
16. 什么事都要學(xué)習(xí)放下,不要執(zhí)著,不要樣樣記掛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緊的事,不必去理會別人在演什么戲。否則,自己跟著起煩惱,一起墮到三惡道去。
17. 我們工作,不要說你現(xiàn)在寺里為佛做事,或為師父做,而是為消自己的業(yè)障做。我這里沒有什么可學(xué)的。只是掃掃地,做些苦行。但是掃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會掃,要能高高興興地掃,否則,掃地掃得起煩惱,無明業(yè)障反而纏上來。
18. 娑婆世界是我們客居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實,如戲夢一場,到頭總是空,不要貪戀娑婆世界的一切,放下萬緣,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xiāng)。
19. 我們念佛就是要念到花開見佛,什么叫花開見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顏悅色以道理行之,對人要親切和藹,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臉,令人望之卻步,當(dāng)法師的也要如此才能度眾。凡事照道理來,就事論事,不可用煩惱心去應(yīng)付,對人不論是善人或惡人,都是和氣地平等對待,不要去看別人的過錯,這樣別人對我們印象好,我們心也清爽,照這樣做去,心無煩惱,便是花開見佛。
20. 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一切唯心造,彌陀經(jīng)中所述西方極樂世界有金,銀,琉璃一切莊嚴(yán)等,均是應(yīng)對眾生對一切相分別貪取的習(xí)性,而方便設(shè)立的,使眾生因向往而專意念佛,與所謂帶業(yè)往生,具有相同的誘導(dǎo)作用。離一切相的清凈無礙,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21. 參學(xué)是在參自心,參我們的煩惱心、煩悶心、對人善惡是非的分別心,參我們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不起煩惱,得無煩惱心、無掛礙心,是心參。
22. 不要嫌別人這點不好,那點不好,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無明業(yè)感在作祟,沒有智慧,不能越過。
23.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么事,心內(nèi)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24. 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終長不成人,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卻能煉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里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huán)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huán)境。
25.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wù)事,將念頭有個寄托,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26. 戒行清凈,六根不染,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chǔ),要如龜縮頭,住于清凈無染。六根不凈,妄念尚存,無明未破,便無法開悟。禪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
27. 學(xué)佛要具足信、愿、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愿力,這樣遇到業(yè)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愿力來堅定自己,不致退心。只有信念而無愿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28. 用齋時默念:愿斷一切惡,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眾生。所謂的愿斷一切惡,當(dāng)我們拿著筷子爭夾好菜的同時,便是一種惡念。
29. 我們出家,是看破愛別離苦來出家的,所以說出了家便忘了家,如果還跟家里人牽緣,則身雖出家,心中的念頭卻沒有出家,臨終時,念頭會被這些愛別離苦纏住,無法跳出輪回,且與家人牽扯,自己也會俗氣化。不要與家人扯愛別離苦,不與人攀緣,則念頭自然清凈,到時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極樂世界得不退地后,才有辦法報親恩。
30.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31.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yù)知時至。若還有其他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yù)知時至。
32.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33. 曉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我們要在一切的煩惱中好好調(diào)理自己,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事,等調(diào)理得當(dāng),自然智慧明朗,無明散去,這就是參自己。在一個常住中修苦行,修久了,自然也了解別的叢林修苦行的意思,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而且當(dāng)我們修到將苦化為樂時,自然一切事情就會明明朗朗,無不通曉,而智慧大開。
34. 如果情執(zhí)不斷,嘴里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么,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舍不下,那么,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nèi)。
35. 父母只是讓我們藉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yè)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36. 在世俗社會分貧富貴賤,只要走進(jìn)佛門來,就沒有高下的分別,無論是貧是富,是貴是賤,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對待,生生世世要廣結(jié)眾生緣,這樣,我們在成佛度眾的過程中,才會有殊勝的因緣。
37. 不要說眾生有善有惡,一切的善惡都是我們的分別,如果真正會修行的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38. 十方施主供養(yǎng)三寶,種福田,而常住也須回施十方,這樣,十方來,十方去,一切眾生都能蒙受恩澤。
【廣欽名言】相關(guān)文章:
蘇舜欽的詩02-27
欽而白之的散文11-04
欽查群島氣候特點09-09
蘇舜欽詩歌鑒賞09-30
漢廣10-29
書香欽北,盛譽(yù)無數(shù)散文08-12
校運會廣詩歌01-28
廣韻的造句12-18
文化的廣美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