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一三六團中學:劉彩榮
郵編:834018
走向生活,開闊視野,引發(fā)思路●豐富實踐,鍛煉技能,積累知識●質疑問難,培養(yǎng)個性,主動學習●感悟語文,發(fā)展情趣,靈活應用
語文易學,但難學好,語文易教,但難教精,這是眾多的中學生和語文教師深感困惑的問題,時至今日,如果還人為的把學校、教室被僅僅當作學習知識的地方,課堂順著教師設計的軌道高歌猛進,所有的問答作業(yè)無非是把知識盡快的下載給學生,學生坐在四壁合圍的教室兩耳不聞窗外事,手捧書本死記死練,語文學習與活動、實踐、應用、生活割裂開來,切斷其源頭活水,閉塞其暢通渠道,學“書本語文”,學“應試語文”,其結果不僅難以“應試”,更不適合素質教育,當然也更難以使語文“學好”與“學精”。因此改進語文學習思想和方法,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是中學生的當務之急,也是中學語文教學倍加關注的。筆者根據幾年的教學實踐,對改進語文學習思想和方法提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走向生活,開闊視野,引發(fā)思路
社會即課堂,教育即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社會是一座語文礦藏,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既然如此,語文學習的時間就不應被限制在上語文課時,可在學數理化生、文史法時,利用各學科的發(fā)展豐富語文知識,可在與親友、師長、同學、伙伴日常交往時,強化語文表述能力。語文學習空間也不應該被縮小在狹小的教室里和手中的課本上,它可以延伸到圖書館、閱覽室、市場、田野、游覽勝地、報刊雜志、電視、因特網。我們語文老師要讓學生放開眼界,拓寬視野,超越課堂45分鐘,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門,投身于廣闊豐富的生活天地中學語文練本領。例如,我有意識組織學生觀看電視節(jié)目,如挑戰(zhàn)主持人欄目、對話欄目,學生們通過挑戰(zhàn)法制天地主持人,知道了“標的”、“公訴”等法律術語,通過挑戰(zhàn)生活主持人,學生們了解“股票”、“牛市”、“熊市”等知識。尤為學生看了電視“對話”節(jié)目,深受啟迪,我教的兩個班語文課代表模仿“對話”節(jié)目的形式,就“作文是否要精批細改問題,展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有60%學生向老師提出作文不可精批細改,理由是首先,精批細改會壓抑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感情,會讓學生的作文過于符合老師的要求和喜好,其次,精批細改需要花費老師大量的時間,反饋不及時,學生收效甚微,效率低。40%學生向老師提出作文需要精批細改,精批細改體現著老師對學生創(chuàng)作的尊重,這種尊重的感覺使學生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等,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即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引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思路。
二、豐富實踐,鍛煉技能,積累知識
過去,我們認為學語文就是讀讀課本,背背筆記答案,寫寫模式化的作文,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生,教師是教師;上課是上課,學校是學校,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就要換個人,現在看來,這種學習語文方式是落后的,消極的,拙劣的語文學習,學語文的方法是靈活的,多元的,開放的。
學習的本質是參與實踐,是在活動實踐中嘗試、發(fā)現、體驗、感悟,獲得新知實現超越與發(fā)展。因此要求每位學生都應有在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的思想和準備。首先,鼓勵學習參與生動活潑的課堂聽說讀寫活動,把聽說讀寫落實為學生具體實在的行為。比如讀,就得要求學生去用心思反復朗讀、默讀、吟誦、檢索、圈點勾畫、批注質疑,善于發(fā)現,相機點撥,因勢利導,使“讀”取得實效。其次,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如組織辯論、演講、書法、征文競賽活動,開展參觀、訪問、調查、宣傳活動,創(chuàng)辦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等,開展每項活動,都是獲取知識提高學生自我的良機,放棄了參與,也就放棄了學習,錯過了進步提高的機遇。如教學《羚羊木雕》一文,由學生自行編排課本劇,親手制作道具,自由分配角色,在表演過程中,用心揣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通過語言、神態(tài)運用等方面表現出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劇中“我”的扮演者在表演父母堅持讓她向朋友要回羚羊木雕這一情節(jié)中,競然眼含著淚大聲的喊出“不”。事后,同學們問她,你為何表演的如此動情,她激動說:“因為我也有類似的經歷”,在劇中,同學們無拘無束表現自己思想、認識、情感,從中體會到朋友真誠的友愛,同時也明白“真正的友誼是一種理智的友誼”。課本劇的表演讓每位學生都能破除狹隘的學習觀,以極大熱情使自己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在親身實踐中感悟語文的妙趣與魅力,在親身實踐中積累生活經驗,鍛煉技能,在親身實踐磨煉意志品質,情感心理。
三、質疑問難,培養(yǎng)個性,主動學習。
語文教學不應該拘泥于已有觀點和現成的結論,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不同書本,不同于教師,不同于其他同學的見解和主張。如在教學《三峽》一文的過程中,就文章的結構有不少學生通過自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順序描繪三峽四季景致?作者為何將冬春兩季放在一段描寫?這樣寫的用意何在?還有學生提出文章景致描寫的不飽滿,更有同學提出文章可以修改,文章末尾寫“漁歌”兩句可刪去。針對提出的問題,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拓寬思路,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通過質疑、引導、解難,從而使學生認識了《三峽》結構的獨到,學生從參與學習過程中品味出了文章的結構美,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富有個性的審美品質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學習,由“學會”變成“會學”。
四、感悟語文,發(fā)展情趣,靈活應用。
語文不應僅是書本上純理性化的語文知識,學語文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心向生活。首先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優(yōu)美時文,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了解最新最快捷的信息,感受生活的主旋律,把握時代審美情趣。如定期舉行配樂朗讀比賽,在自讀課本中,在報刊雜志上選取富有生活氣息,反映當前時代風貌的時文,配樂朗讀,圍繞“誰讀得最有感情”來進行讀--評--議賽。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其次,讓學生關注富有生活氣息和表現力的流行語,如“網蟲”、“日子在發(fā)霉”等,豐富學生的語言,改變了學生只從課本上學習語文的思想,感悟語文內在美,語言美,藝術美,發(fā)展學生情趣,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豐富語文。
語文隨時隨地可知可感可用?梢哉f一個人的所有活動都在自覺不自覺的運用語文和學習語文,發(fā)展語文。作為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讓學生滿懷激情的學習語文,讓學生養(yǎng)成經常閱讀、琢磨、推敲、反思、玩味、積累的意識和習慣,深入生活,優(yōu)化學習心態(tài),暢通學習渠道,美化語文環(huán)境,使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呈現勃勃生機。
作者郵箱: kong136@163.com
[拓寬思路,改進語文教學方法(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語文教學方法論文
6.教師教學方法評語
7.改進工作方法總結
10.寫作,思路要清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