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李順富 馬琚生
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只有字詞句方面的古漢語知識是不夠的。古代的文章是古代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涉及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稱謂等文化情況。如果對古代一些常見的文化常識缺乏了解,就會誤解文句,就不可能正確理解古文的思想內(nèi)容,有時甚至不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匠心之處。當然,作為中學生不可能也無法系統(tǒng)而細致地了解古代文化,最起碼的要求是要重視課本里涉及的古文化,對課文里出現(xiàn)的古文化進行積累、整理和分析。下面僅對《鴻門宴》中的古文化進行粗淺的分析,探討一下古文化在文中的作用。
一、從人物身份看矛盾的產(chǎn)生、激化與緩和沛公左司馬曹無傷的密告,挑起了劉、項矛盾,這里左司馬的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左司馬,官名,掌軍政事務。正因曹無傷掌軍政事務,他有機會探知劉營的核心機密;正因他掌握軍政事務,所以他的話也就顯得較為可信,難免會引起項羽的怒火。因此,我們可以說,左司馬與導火索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尊稱其為“亞父”。這非同尋常的關(guān)系,在一個糾糾武士的怒火中燒的時刻,煽風點火,焉能不助“火勢”?特別是其講話緊扣劉邦野心和迷信方面,說得有板有眼,有聲有色,非謀士者安能出此言語?這謀士、這亞父的一席鼓動之語激化了雙方矛盾,也為鴻門宴上他多方計殺劉邦埋下了伏筆。鴻門宴上,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決以示之者三”,暗示殺劉,使得漸趨緩和的形勢又趨緊張起來。在項羽“默然不應”之后,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邀項莊以舞劍為名,行殺劉之實,并曉以不殺后果,可謂計謀老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出戲的上演,使本來緊張的形勢更趨嚴峻,叫人緊張得屏住呼吸,非謀士安能出此毒辣之計?而當兩計未成,劉邦脫逃,張良獻禮之時,憤而把玉斗砸得粉碎,并借機指桑罵槐,非亞父誰人敢如此霸道?項伯,官至左尹,是項王叔父。左尹,楚國官名,地位僅次令尹。叔父,血緣關(guān)系,地位特殊。這雙重身份,也使他有機會得知絕密軍事情報,夜訪張良,出賣情報,使得緊張的形勢開始有了轉(zhuǎn)機。在被劉邦收買之后,這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敢大膽妄為,公開在項王面前替敵說情;他敢在項莊舞劍時,“常以身翼蔽沛公”,因而“莊不得擊”,使殺劉錯過了大好時機。在沛公生死攸關(guān)之際,驂乘樊噲闖入營帳。驂乘,也叫車右,其任務是站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這說明車右負有保衛(wèi)的任務,正因如此,所以在鴻門宴中當聽說劉邦有生命之憂時,他敢發(fā)豪言壯語:“臣請入,與之同命!睋(jù)說,古時車右都是勇武有力之人,正因如此,樊噲在闖帳時,“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闖帳后,“真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這剛直勇猛無所畏懼的車右使得項王也氣怯三分,又是呼“壯士”,又是賜食物,使嚴峻的情勢又趨緩和。而當劉邦脫身獨騎之時,車右樊噲更是緊隨其后,保護到家。至此,車右畢竟是車右,化緊張為緩和,其作用委實不可低估。至此,我們已經(jīng)看出左司馬、左尹、亞父、驂乘這些人物,在矛盾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二、從飲食習慣、坐次看人物性格先說飲食習慣。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古人把太陽行至東南方那個時候稱“隅中”,“朝食”在“隅中”之前。當聽說劉邦要占有關(guān)中時,項羽大怒:“旦日饗士卒,為吾擊破沛公軍!”“旦日”是一大早,本不是吃飯時間,卻要提前開飯,早早進軍,這說明什么呢?項羽急不可耐,自負輕敵。古人席地而坐。肉在鑊中煮熟后,用匕將肉取出,放到一塊砧板上,這塊板叫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刀、俎不可缺一,所以用來比喻宰割者!而欓T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薄绊椡踉:‘賜之彘肩!瘎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狈畤埡筮M營帳,身份又低,自然與席無緣。但他覆盾為俎,以劍代刀,吃得有氣魄而又合“禮”。這兩處描寫,活脫出一個豪爽果決但又粗中有細的形象。再說坐次。古人以東向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傍欓T宴”在軍帳中舉行,排坐次如同室內(nèi)。按照禮儀,劉邦是客人,本應坐最尊位--東向坐。但項羽自己東向坐了(項伯是項羽叔父,輩份高,故與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己謀士范增坐了,而把客人擺在第三等位置,連范增也不如。至于劉邦的謀士張良,更只有“西向侍”陪坐的資格。這種顛倒了的坐次說明什么呢?它表明了項羽的目中無人、妄自尊大、剛愎自用的性格。以上有關(guān)飲食習慣、坐次的細節(jié),三言兩語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從稱謂對方,看說話人的心理動態(tài)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還有字、號、齋名、謚號等等,還由于不同的關(guān)系和場合,也有不同的稱謂。通過某些稱謂,我們就可以窺探說話人的心理狀態(tài)。這點在《鴻門宴》里表現(xiàn)得相當充分。先看劉邦對張良的稱謂。文中劉邦對張良稱呼了五次,三次在宴會前,兩次在宴會后。宴前,項羽即將大軍壓境,自己的功業(yè)將毀于一旦,驚恐萬狀,無計可施,三次稱張良為“君”!熬笔菍Ψ阶鹁吹姆Q呼,且常常用于平輩之間。而劉邦是主,張良是仆。很顯然,這里的稱呼是極盡屈身拉攏之能事,降低身價,進一步密切雙方關(guān)系,以求得張良獻計為目的。宴后,經(jīng)歷了鴻門宴上的驚心動魄,心有余悸,但還未脫離虎口,想借故逃脫。若不留下張良搪塞,恐難如愿以償。而留下張良,張良可能要冒殺頭危險的,不好好相求,誰愿留在這是非之地?故而劉邦改換以前稱謂,兩呼張良為“公”。“公”也是尊敬稱呼,且往往用于尊長者。很明顯,再降身價,語氣近乎哀求,是為了活命要緊。在此生命攸關(guān)之際,只要保全性命,哪顧得面子?再看劉邦對項羽的稱謂。本來兩人同為反秦大將,地位本無大的差異。再者,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guān)者王之。”今劉邦先入關(guān),即便“王關(guān)中”也無可厚非。可如今,項羽兵四十萬,而己十萬,即使想“王關(guān)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打起仗來,自己的家底哪值一拼?于是,忍氣吞聲方為上策。在文中,稱項羽,一連幾次“將軍”;稱自己,口口聲聲“臣下”,甜言蜜語,一副小人嘴臉。對張良,用尊稱,是為了問計,是為了活命;對項羽,用尊稱,貶自己,是抓住項羽沽名釣譽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線。不同的人,不同的稱謂,可謂八面玲瓏,圓滑之極。其實,文中還有許多稱謂,值得一一玩味,細細揣摩,都能體現(xiàn)人物各自心態(tài)。中華民族古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散見于大量文化典籍之中。只要我們在閱讀古文的時候,稍加留心,認真品味,就會如飲醇酒。
作者地址:華南師大南海實驗高中。(此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
[淺談《鴻門宴》中的古文化 (教師中心稿)]相關(guān)文章:
1.鴻門宴的課件
3.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5.語文鴻門宴課件
8.文言文鴻門宴教案
9.鴻門宴教學課件
10.鴻門宴原文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