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呂合鎮(zhèn)初級中學學本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設計
學期:2015秋季學期 科目:語文 教師:董先萍 授課周次:16
課題 25.河中石獸(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
2.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流程
教學步驟 教學內容
創(chuàng)設情境 一、導入 :
朗讀課文,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自主學習 根據(jù)上節(jié)課學習,自主再翻譯一遍課文內容。
合作探究 1. 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2.質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3. 質疑: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展示點撥 1.討論并歸納:
(1)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沖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 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2.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并歸納:
第一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3.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鞏固達標 你還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的事例?與同學交流這類小故事。
教學反思
教務處審核:
董先萍
[河中石獸(第三課時)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河中石獸教案及反思
3.河中石獸課件
10.河中石獸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