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 ér
(1)連詞。
①表并列關(guān)系。不譯或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行善而備敗(《召公諫厲王弭謗》)
②表遞進關(guān)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③表承接關(guān)系。不譯或譯為“就”。
吾從而師之 (《師說》)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始得西山宴游記》)
④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
⑤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如果,假如。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勾踐滅吳》)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⑥表因果關(guān)系。因而。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⑦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一般不譯。
吾嘗跂而望矣 順風(fēng)而呼 (《勸學(xué)》) 則群聚而笑之(《師說》)
扣舷而歌之(《赤壁賦》)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⑧表目的關(guān)系?刹蛔g。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2)代詞。通“爾”。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jì)》)
(3)復(fù)音虛詞。
①而已:語氣助詞,放在句末,相當(dāng)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②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不久,一會兒。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2、何 hé
(1)疑問代詞。
①單獨作謂語。表原因,后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相當(dāng)于“為什么”“何故”“什么原因”。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②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代處所和事物,什么。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③作定語。什么,哪一個。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短歌行》)
(2)副詞。
①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疑問、反問。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 小子何敢讓焉。(《太史公自序》)
②用在形容詞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3)復(fù)音虛詞。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李將軍列傳》)
③何乃:可譯為“何況”。
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將軍列傳》)
④幾何,何許:譯為“多少”。
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召公諫厲王弭謗)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锻淼侨竭望京邑》
3、乎 h
(1)助詞。
①表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赤壁賦》)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②表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赤壁賦》)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勾踐滅吳》)
③表測度或商量語氣,相當(dāng)于“吧”。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表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赤壁賦》) 財用于是乎出(《邵公諫厲王弭謗》)
(2)介詞,相當(dāng)于“于”。
①表示動作的對象。對,對于。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②表示地點、時間、范圍。在,在……時候,在……方面。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罚
③表示比較。比。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3)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 nǎi
(1)副詞。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三年,乃流王于彘。(《召公》) 乃號令于三軍。(《勾踐》)
②表條件。才。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③表轉(zhuǎn)折。竟然,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吾能彌謗矣,乃不敢言。(《召公》)
④表限制范圍、數(shù)量、程度。僅僅,只,才。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⑤表判斷。為,是,就是。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魏公子列傳》)
(2)代詞。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3)復(fù)音虛詞。無乃……與:表猜測,譯為“恐怕……吧”。
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
5、其 qí
(1)代詞。
①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他(她、它)們。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②人稱代詞。表第三人稱領(lǐng)屬關(guān)系。他(她、它)的,他(她、它)們的,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勸學(xué)》)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
③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也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我(的),自己(的)。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始得西山宴游記》)/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
④指示代詞。那(些),這(些)。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勾踐滅吳》)
其與能幾何?(《召公諫厲王弭謗》)/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召公諫厲王弭謗》)
⑤代詞。其中的。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高祖本紀(jì)》)
(2)副詞。
①加強揣測、估計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加強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一定”“還是”等。
吾其奔也! (《重耳之亡》)
③加強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者乎?(《勾踐滅吳》)
(3)連詞。表選擇關(guān)系。譯為“或者”,“還是”,“是……還是……”。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
(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5)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6、且 qiì
(1)連詞。
①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且引且戰(zhàn),連斗八日。(《李將軍列傳》)
②表示遞進關(guān)系。而且,并且。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③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
猶且從事而問焉!(《師說》)
(2)副詞。
①暫且,姑且。 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報任安書》)
②將要,快要。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③將近,幾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復(fù)音虛詞。
①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
②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兵車行》)
7、若 ruò
(1)動詞。如同,像。
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始得西山宴游記》)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
(2)代詞。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3)連詞。表假設(shè)。如果,假如。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
(4)復(fù)音虛詞。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轉(zhuǎn)換。再說,至于。
若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8、所 suǒ
(1)助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事物、地方、情況)”。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2)固定結(jié)構(gòu)!盀椤焙汀八焙魬(yīng),構(gòu)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3)與“以”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所以。
①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人等)”。
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召公諫厲王弭謗》)
②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9、為 wéi/wèi
(1)動詞。
①做。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②治理。 為民者宣之使言。(《邵公諫厲王弭謗》)
③作為,當(dāng)作。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④變?yōu),成為?/p>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勸學(xué)》) 圣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不與培塿為類。(《始得西山宴游記》)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賦》)
⑤認為。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⑥是。 鮑叔不以我為貪。(《管仲列傳》)
(2)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讀wèi。向,對。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讀wèi。給,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讀wèi。為了,因為。
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④表被動,讀wéi,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的格式,譯為“被”。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高祖本紀(jì)》)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助詞。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焉 yn
(1)代詞。
①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之”。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召公諫厲王彌謗》)
鄭文公亦不禮焉。(《重耳之亡》)
②疑問代詞。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2)助詞。
①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重耳之亡》)
②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
③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3)兼詞。相當(dāng)于“于之”“于是”“于此”“于彼”。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重耳之亡》)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11、也 yì
(1)助詞。
①表判斷語氣。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xué)》)
②用在句末,表陳述或解釋語氣。 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③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嘆的語氣。 我不欲匹夫之勇也。 (《勾踐滅吳》)
④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赤壁賦》)
⑤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吾其奔也。 (《重耳之亡》)
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2)復(fù)音虛詞。
①也哉:語氣助詞連用,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②也歟:表感嘆,相當(dāng)“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師說》)
12、以 yǐ
(1)動詞。
①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②率領(lǐng)。 欲以客往赴秦軍。(《魏公子列傳》)
③認為,以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2)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譯為“用……”“憑借……”“用(憑借)……身份”。
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②表示動作處置的對象。把。
將免者以告,公令醫(yī)守之。(《勾踐滅吳》)
③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因為。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④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或處所。在,從。
以至?xí)x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魏公子列傳》)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和,與,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魏公子列傳》)
(3)連詞。用法相當(dāng)于“而”。
①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 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②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而”或不譯。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表示因果關(guān)系。因為。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雔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便,來,用來。
[高中常用文言虛詞意義及用法歸類整理]相關(guān)文章:
8.木蘭詩的文言虛詞
10.作文素材常用成語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