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整理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體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風范,了解孔子的禮治思想。
二、學習重點難點
(1)熟讀課文,整理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體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風范,了解孔子的禮治思想。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知識鏈接
(一)孔子與《論語》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稱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傳說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響深遠。
2、《論語》: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由其門人及再傳弟子輯錄。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關(guān)儒家思想的首要經(jīng)典,后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墩撜Z》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背景補充:
孔子一生,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dǎo)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但由于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晚年回魯國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2歲。據(jù)資料,當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他們中有的年紀很大了還在讀書,這是為了“獨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張“入仕”,要求讀書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他還主張讀書人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并說“學而優(yōu)則仕”,主張“仁政”,主張“以禮治國”。
預(yù)習案
自主學習:結(jié)合注解,疏通文意。
一、基礎(chǔ)知識梳理
1.字音
哂(shěn)之 饑饉(jn) 鏗(kēng)爾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
2.通假字
①鼓瑟希,鏗爾(“!蓖ā跋 ,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ぁ
③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歟”,表示反問的語氣詞)
3.詞類活用
① 如會同端章甫(端:名作動:穿著禮服;章甫:名作動:戴著禮帽)
② 鼓瑟希(鼓:名作動:彈奏) ③風乎舞雩(風:名作動:吹風)
④皙后 (后:名作動:走在后面)
⑤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形作動:小事,做小相)大(形作動:大事,治國為政)
4.一詞多義
(1)如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連詞,假如,如果
③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連詞,于,至于
④ 宗廟之事,如會同 或者
⑤ 求,爾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樣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2)方
①方六七十 方圓,縱橫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 道,指是非準則
(3)則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那么,就
②《論語》六則 指分項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就是
④居則曰:“不吾知也!” 同“輒”,總是,常常
(4)爾
①求,爾何如? 第二人稱代詞
②問君何能爾。 這、那、這樣、如此
③子路率爾對曰 詞尾,可不翻譯
(5)為
①愿為小相焉 動,做
②為國以禮 動,治理
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動,治理;介,表被動
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類型
①不吾知也 (賓語前置句)
⑥ 則何以哉 (賓語前置句)
③為國以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⑦ 異乎三子者之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4.重點句子翻譯
①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譯:(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原為小相焉。
譯:在宗廟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別國會盟中,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③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譯: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暮春時節(jié),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在沂水中洗去塵土,在舞雩臺上吹吹風,放歌而歸。
二、課文內(nèi)容梳理
1、孔子與四個弟子的談話內(nèi)容圍繞什么展開?
明確:言志。
2、四個弟子的志向分別是什么?
明確: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探究案
探究一:提煉文中描寫四弟子的語言、行動,結(jié)合孔子態(tài)度分析四弟子性格。填寫下表。
人 物 語 言 行 動 孔子態(tài)度 性 格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爾” 哂之 直率、信心十足,但莽撞
冉有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嘆之 謙虛、實事求是
公西華 “愿為小相” 惜之 更謙虛、敏而好學,墨守成規(guī)
曾皙 “詠而歸! 舍瑟而作 與之 灑脫、淡泊于功名、從容不迫
探究二: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
明確: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他主張“入仕”,要求讀書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個學生,可以說有四種理想,都和治國有關(guān)。
針對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孔子當時不語,后“嘆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孔子“惜之”。理由是“愿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鬃诱J為公西華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針對曾點,孔子“與之”。曾皙言志與他人不同,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圖:在春天水旱時,率領(lǐng)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yōu)t灑自得,樂趣天然?鬃訛槭裁磿澰S曾皙的志向?有人認為,這是由于曾皙的主張有不愿求仕的意思,與當時孔子的處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屢屢不能得志,所以他也產(chǎn)生過了“道不行,乘桴浮于!钡南敕。也有人認為,曾皙的話描繪出一幅民風淳樸,天下太平的“盛世圖”,這才是曾皙的社會理想,只不過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達出來罷了。這與孔子的“仁政”“禮樂”治國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話說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會不由自主地贊賞起來。
探究三:孔子聽了冉有、公西華言其志之后,沒有發(fā)表意見,卻私下向曾皙談了自己的看法,對于孔子的這種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本題意在引導(dǎo)學生用現(xiàn)代眼光評價古代賢人的行為舉止,并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不必要求學生得出統(tǒng)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據(jù)即可。
(二)拓展遷移:
比較閱讀《季氏將伐顓臾》,聯(lián)系孔子“仁者愛仁”的思想,回答問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1.本文中孔子對學生的態(tài)度與《侍座》篇中對學生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章通過三次對話,表達了孔子對學生不能盡到為人臣子的責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禮治國的憤怒。這與《侍座》篇中那位親切溫和、循循善誘的老師截然不同。
2.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這表明了孔子什么樣的思想?
參考答案:孔子怒斥學生的原因在于學生違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在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這表明了對內(nèi)創(chuàng)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但冉有和季路卻違背了這些原則。
李秋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dǎo)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guān)文章:
1.《談中國詩》導(dǎo)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