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xué)目標(biāo):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nèi)容,品味欣賞詩歌語言。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園生活寧靜致遠(yuǎn)的恬淡曠達(dá)。
教學(xué)重點(diǎn):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nèi)容,品味欣賞詩歌語言。
教學(xué)難點(diǎn):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園生活寧靜致遠(yuǎn)的恬淡曠達(dá)。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歸園田居》
一、導(dǎo)入
在中國的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是誰呢?田園詩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高的詩人是誰呢?
二、作者介紹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人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但到淵明時,家境已經(jīng)衰敗,生活異常清貧。他自幼博覽群書,早年有遠(yuǎn)大政治抱負(fù),個性酷愛自由,不慕榮利,不滿當(dāng)時的腐敗政治和門閥制度,與污濁的官場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時間都不長,很快就回到日夜眷戀的故鄉(xiāng)。29歲時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后來又做過參軍一類的小官。39歲時,生活艱辛,他躬耕隴畝,在親友勸說下出任彭澤令。在官八十余天,縣吏叫他束帶迎接郡督郵,他說:“我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當(dāng)即辭官歸鄉(xiāng)。陶潛晚年貧病交迫,甚至不免于乞食,但他高風(fēng)亮節(jié),不改“躬耕自資”的初衷。他在“偃臥瘠餒有日矣”,快要死的時候,仍然輕蔑地將江州刺史檀道濟(jì)送的米肉“揮而去之”。
三、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3.齊讀詩歌。
四、理順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diǎn),理解詩意。
參考: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夕陽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五、整體感知
1.詩歌講了一件什么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早起除草,傍晚歸家。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歸隱后的日常勞動生活;表達(dá)了對歸隱耕種生活的熱愛。
2.從詩句中,我們看到陶淵明怎樣的特點(diǎn)?
明確:
不善于農(nóng)耕。向往田園生活。淡泊名利,安貧樂道。
六、詩歌賞析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明確:交代了勞作的地點(diǎn):南山;勞作的成果:草盛豆苗。话选笆ⅰ迸c“稀”形成對比,寫出了作者不善勞作的特點(diǎn),同時也寫出了勞作的艱辛。
2.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明確:交代了勞作的時間:一整天;寫出了勞作的艱辛,但這種艱辛在作者眼里是快樂的。
3.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明確:寫出了勞作的艱辛,為后文寫“衣沾不足惜”做鋪墊。含蓄地表達(dá)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明確:點(diǎn)明主旨,表現(xiàn)了不愿與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污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zhì)。
七、拓展
賞析并積累: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八、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自主積累陶淵明詩歌名句。
板書設(shè)計:
歸園田居
陶淵明
豆--稀
晨--月
不足惜--愿無違
安貧樂道、淡泊名利
雷真民
[《詩歌二首》教案 長春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相關(guān)文章:
1.長春版頤和園課件
6.北師版保修教案
8.教科版一年級語文下冊《送陽光》教案
10.詩歌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