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維
《石鐘山記》一文具體敘述了蘇軾實地考察石鐘山命名來源的經(jīng)過。課文中三次寫到蘇軾的笑。每次笑的情感不同,作用也不同。
第一次,作者在實地考察前,送長子蘇邁到德興縣上任,經(jīng)過湖口的廟堂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這一笑,表面上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舉動,實質(zhì)上是笑李渤見解的淺陋。是對李渤之說的懷疑。作者不信無稽之談,因為“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寺僧使小童“以斧斤考擊而求之”,并沒有解決“此獨以鐘名,何哉”的疑問。這一笑,增強了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緣由的信心。這笑,是自信者的笑。
第二次,作者在實地考察過程中,“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將入港口”時發(fā)現(xiàn)
“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寂坎鏜塔之聲,與向之噌咳
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這時作者又“因笑謂邁曰:‘古之人不余欺也!’”這第二次笑,表現(xiàn)
出作者歷盡艱險找到答案后的欣喜、自豪的感情。這笑,是勝利者的笑。
第三次,作者在實地考察后發(fā)出來的:“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這一笑,是作者對李渤見解的完全否定。這樣-,一方面照應(yīng)了前文的“余固笑而不信”。說明自己懷疑李渤的見解大有事實依據(jù)的;另一方面說明要了解事物的真相,既不可輕信傳說,也不可主觀臆斷,而要進行實地考察,從而間接地點明了這篇文章的中心。這笑,是思考者的笑。
蘇東坡的這“三笑”,一次比一次笑得深,如果沒有自信的笑,就不會出現(xiàn)“夜探石鐘山”,就不可能有勝利的笑;更不可能出現(xiàn)興奮之余,又有所思考的笑。因此,蘇東坡的“三笑”如三顆璀璨的明珠,使《石鐘山記》燦爛奪目,光照文壇。
[《石鐘山記》中的三笑藝術(shù)]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