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祝福氣氛還沒有淡去的時候,新學期開始了。新學期接觸的第一篇課文就是魯迅先生的精典之作--《祝!。然而,此《祝!贩潜恕白8!,這是每一個教者首先要面對的難題。《祝!穼懹1924年,作品問世已經八十多年了。八十年間,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尚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而今天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改革開放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學生很難用自己并不厚重的生活閱歷去還原魯迅筆下的“魯鎮(zhèn)生活”,進而去認知封建禮教吃人的深刻的主題的。因此,如何在今天與昨天之間搭一座橋,讓學生借助“有知”去認識“無知”,正確體味八十年前作者寫作《祝福》的深意,就成了《祝!方虒W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即便確定了重點和難點,要解決它也非易事。
若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處理起來似乎也很便捷,把老師知道的一古腦地硬塞給學生。其結果往往是花了幾節(jié)課,辛辛苦苦教下來,學生收效甚微。有些學生對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不僅不關注,還大言不慚地說:“還好些,大冬天的,要我坐在灶下燒火!庇械纳踔聊们荒谜{地學著祥林嫂的口頭禪:“我真傻,真的!卑岩粋精品糟蹋的不成樣子,真叫人不忍卒聽。
要想擺脫這樣的尷尬,唯有承認學生的閱讀主體性,讓他們自己動起來。這次再教《祝!罚冶阌幸獍才帕艘韵聨讉環(huán)節(jié)。
一、暴露問題,誘“生”深入
語文是很有“靈性”的一門學科,其“靈性”主要體現在作家創(chuàng)作文本時留下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和“空白”,召喚讀者去破譯這些“密碼”,從而完成作品意義的建構。
要讓學生在很短時間內準確地破譯“密碼”,需要教師因勢利導。教學《祝!,我先布置學生熟悉課文,待學生完成后,我向他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祝福》主要表現的是誰的悲慘經歷?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祥林嫂的悲劇。接著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你認為祥林嫂的悲劇主要悲在哪里?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反映強烈,很多學生不假思索便給出了答案:死了兩位丈夫,加上阿毛又被狼叼走了。學生的理解果然偏頗,但我并不急于下結論,讓學生暴露問題,這正是我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于是讓他們在課文中找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其中一個學生急切地搶答:第一次“死了當家人”的祥林嫂年紀大約才二十六七歲,臉色便“青黃”了,說明打擊之大。尤其是第二次“死了丈夫,又失去阿毛”的祥林嫂變化更大了:“臉色青黃,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證明接連的重創(chuàng)讓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所以說祥林嫂的悲劇是死了丈夫和阿毛所造成的。聽了這位學生的發(fā)言,下面反響強烈,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有一個學生當場質疑:如果是這樣,我們怎么理解祥林嫂極大的變化是在四嬸不準她在祭祀的時候擺放酒杯和筷子之后呢?受他的啟發(fā),另一位學生也提出了問題:為什么祥林嫂在第一次死了丈夫,來到魯鎮(zhèn)做工,力氣不惜,食物不論,她反滿足,口角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呢?這回除了幾位活躍的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外,其余的都現出了茫然的神情。先前那位振振有詞的學生也無言以對了。見時機已經成熟,我便調侃道:“此路不通”,需要“繞道行駛”,我們趕緊尋找另外路徑吧!學生紛紛表示贊同。暴露問題無疑成了深入探究的催化劑。
二、激趣質疑,搭建平臺
應該說學生一旦出現了迷茫和不解,就是進入了教學的最佳狀態(tài)。這時候,引導學生激趣質疑解惑,能極大地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我鼓勵學生再次研究課文,根據情節(jié)結構、人物形象、環(huán)境作用提出疑難問題,以便深入探究課文的真正題旨。結果,學生們提出許多很有價值的問題。
例如:
1、在情節(jié)安排上,為什么要用倒敘的方式?
2、魯迅先生惜墨如金,在本文中為什么反復安排祥林嫂講“阿毛”的故事?
3、為什么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沒問她姓什么”,而她改嫁后再到魯鎮(zhèn)時,“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4、作者反復對祥林嫂的外貌進行描寫有何作用?
5、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到底是什么?
6、怎樣評價“我”這個人物?“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小說為什么要以“祝福”為題目?
8、怎樣理解四叔的“可惡!然而……”?
9、“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有何深意?
老實說,學生一一提出這些問題,令我有一種收獲的喜悅,因為我分明看見了學生思想的火花在閃現,分明看見他們與魯迅先生已經站在一起,就要進行心靈的溝通了。
現代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參與互動,而激趣質疑的環(huán)節(jié)無疑給學生的自主活動搭建了一個平臺。
三、有的放矢,探究創(chuàng)新
問題已經提出,平臺已經搭建,下面該由學生登臺表演了。首先讓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哪些問題是最關鍵的,一旦把它解決,其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通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最為終結的問題就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為什么反復安排祥林嫂講“阿毛”的故事的問題又是解決終結問題的最好突破口。學生們結合課文,一一找到答案:第一,“阿毛被狼刁走”的情節(jié)是祥林嫂命運的又一次轉折,催化徹底絕望感的產生。第二,面對各種不同的對象進行重復敘述,揭示各種不同人物對祥林嫂共同冷漠歧視態(tài)度,暴露國民的弱點。由此學生還很自然地聯想到文中更多相關的情節(jié):柳媽對祥林嫂再嫁極“詭秘”地分析;人們對祥林嫂額頭的傷疤超乎尋常地熱心的關注以及短工對祥林嫂的死毫不在意的回答等等。同時,也加深了對魯四老爺“可惡!然而……”的理解。第三,側面反映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識,在一生的悲苦中,僅說阿毛一事,因為只有它沒有違犯封建倫理之處。
認識到這一點,我還讓學生討論祥林嫂一次不同尋常的笑,當柳媽和她說起她后來竟依了賀老六時,“她笑了”。
這是祥林嫂在文中唯一露出的笑,是發(fā)自內心的笑。然而,當柳媽“也笑”,同時“一看祥林嫂的額角,又釘住了她的眼”的時候,祥林嫂“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一方面說明祥林嫂的內心所遭受的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也表明祥林嫂對自己不再擁有“笑”的權力的事實的認同。這正應了屠格涅夫的一句名言:“世間有些微笑比眼淚更悲慘。”多么深刻的見解,讓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由于學生對上述問題的心領神會,直接啟發(fā)了其它問題的解決。祥林嫂生活在封閉落后的魯鎮(zhèn),她死了丈夫,又被婆婆搶回再嫁,雖然有過出格的反抗,但終究沒有死成,便“一婦從了二夫”,違背了“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封建倫理道德,她自然就成了誰都可以取笑,誰都可以厭惡,誰都可以冷漠的“不干不凈”的人,即使捐了門檻,也于事無補。在祭祀時,四嬸“你放著罷,祥林嫂!”的一聲斷喝,徹底摧毀了她最后的精神支柱,第二天便“直是一個木偶人”了。最終淪為乞丐,以致于她什么時候死的,怎樣死的也無人知曉,無人關注。最終,大家都非常贊同丁玲說的一段話:“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币恢抡J為《祝福》的主題“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闭嬲x出了《祝福》的深意。
反觀《祝福》的教學過程,我感慨良多。在語文教學中,與其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讓學生毫無興致地“照單全收”,不如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讓他們自己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不斷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領略到文學長廊中的無限風光,獲得“享受快樂,陶冶心靈”的愉悅。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實現真正回歸,--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本源上來。
[又到新年《祝!窌r(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4.又到春天的日記
9. 教師給學生的新年祝福語
10.新年團隊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