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送軍
我們日常學詩,往往被一種叫做“知識”的東西所障蔽,經常是唇舌費盡,回過頭卻發(fā)現和詩本身還有很大差距。一輪又一輪的考試威逼,最終收獲的是現成的工業(yè)制品。學詩卻毫無“詩意”可言,靈魂更被丟棄得一 干二凈。
試看,一句孟浩然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盡管老師已剖析得可謂“入木三分”,但不免學生心中還是常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詩人不說出具體的落花數量?斗膽問致老師,老師或疾言厲色,或厭煩不屑:“不要總問這樣無聊的問題,一場風雨下來,落花不計其數,誰能數得清,你能嗎?”類似這樣的情景,在學習過程中并不鮮見。然而面對這樣的回答,我們難道僅僅只有沉默嗎?
狂風驟雨,摧零的是一份美麗,傷殘的是一道風景。如果你熱愛生活,你追求美好,那么,你就應該傷感于這難耐的敗落,從而也就更加珍惜生命。反過來,落花歸于泥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循環(huán),壯麗而輝煌,正可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對此,我們亦不應虔誠地奉上我們的敬重與祭奠嗎?詩情就是這樣培養(yǎng)的,人的精神發(fā)育的歷程,就是伴著愛與關懷,不斷更新、進步的。唯其如此,才有偉大的靈魂。否則,林黛玉何以會去葬花?又何以會以此而感動萬千讀者?
詩是關于生命的歌吟,詩人就是生命的歌者。讀詩、寫詩就是守望我們靈魂的家園。因此,要領悟詩的真諦,首先必須有熱愛生命、博愛善感的情懷。一位學者曾說:“人若能對一片水,對一座山,對一只鳥,對一棵樹都產生喜歡,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真正具有喜歡情懷!笔前,詩人有活潑的、易感的、充滿對宇宙萬物賞愛與關心的心靈。我們也應有這樣的心靈,隨時隨地發(fā)現生活中的情趣、理趣。只有漸至培養(yǎng)起“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兄弟”般醉心于自然的真情本性,我們才可能與詩人展開心與心的 交流與溝通。才能真正領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表現的是偉大的愛心,才能伴著詩人的歌吟體會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悲切與無望,才能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得作者耿直的豪爽和恬淡的情懷。我們的靈魂,也才會在詩情的浸染中更加歸于寧靜。
然而,我們平時讀詩,由于目標指向的偏差和急功近利心態(tài)的驅使,往往還只停留在文字的表層,缺少與詩人心靈的碰撞與交流。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柳永、李清照的秋之花柳、月圓月缺、孤舟空樓、騶雨流水,不知道那是對愛人、情人的眷戀難舍,和對生活中離別的無奈;忽視了蘇東坡的大江東流、驚濤明月,不解其中流露出的功名未就、境遇坎坷的惆悵 ;忽視了杜甫筆下的一花一鳥一茅屋都飽含著作者對祖國對人民深切的熱愛。
讀詩如此,寫詩尤難。詩的表層是文字,內核是靈魂。文字易于修飾,但靈魂難以鍛造。不過凡事所謂難,乃針對意志薄弱者而言,對于一個奮發(fā)向上的中學生來說,正是培養(yǎng)美好情感的時候,因為我們早已明白“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道理。作為一個青年人,面對困難,我們更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與氣勢。就讓我們從與詩人的點滴交流做起,用心靈抒寫我們對生命的摯愛和忠誠,讓詩歌這一方浸染了生命色彩的靈魂的家園永遠根植于生活的沃土,盡顯其繁榮與厚重吧!以下是初三同學寫的幾首小詩,雖略顯稚嫩,但仍可給我們諸多啟發(fā)。至少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我也能寫詩。
夜(林杰)
夜/深了/透著靜謐/黑暗悄悄潛入心靈/一陣孤獨/一陣恐懼/抬起頭/星兒綴滿天幕/朦朧中/月亮向我低訴/夜都來了/晝還遠嗎/突然/夜幕淡了/黎明悄悄爬上梢頭
梅(韓秀芬)
聽吧/刺骨的寒風已呼嘯而來/可你為何只是輕輕搖擺/卻不試著躲開
看吧/冰凍的霜雪使世界陰霾/可你為何還要敞開胸懷/甘受嚴寒的割宰
當芬芳綴滿枝頭/當馨香迎面撲來/我豁然明白/殘酷的背后/自有一番精彩
煤(郭小寧)
它沒有花的紅顏,柳的新綠/它沒有石的剛強,木的昂貴/當!當!它被擊碎/四分五裂成了一堆/呼!呼!它被焚毀/火光過后黯然成灰/無人為它的命運哀嘆/無人替它的遭遇鳴冤/但它/從來都是一副笑臉/不信,你看/它又燃起熱情的火焰
如果有一天(李穎)
如果有一天/我得背起沉重的行囊/你會不會在分手的路口/將我輕輕挽留/
如果有一天/我將啟程遠航/你會不會在那個凄迷的碼頭/為我真誠地祝福/
哪怕/一個深情的凝眸/一句真摯的問候/我也已經足夠
記憶(趙亞男)
失去了你的消息/留下的只有記憶/厚厚的信箋/已被時光的塵土封起/只有你的影子/在我的記憶里/還依舊清晰 作者郵箱: yuesongjun191@sina.com
[關于學詩(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香菱學詩課件
2.勸學古詩閱讀答案
3.成功學勵志詩歌
4.幼兒園學古詩課件
5.貝瓦學唐詩古柏行
6.《勸學》詩歌賞析
7.關于勤學苦讀名言
8.關于凄美詩句
9.關于臘八的古詩
10.關于唐詩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