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 道 樹 》教 學 設 計
重慶萬州涼風中學 王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墮落、點綴、冉冉、雛形、繁弦急管、紅燈綠酒、”等詞語。
2.辯證地理解行道樹的“憂愁和快樂”。
3.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標
1.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培養(yǎng)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研討的習慣。
德育目標
體會、拓展短文表達的人生哲理,獲得教益,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生活體驗,辯證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朗讀,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抓住文眼為品味思考定向,整體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研討點撥法!缎械罉洹方栊械罉涞男蜗蟊磉_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課文有敘有議。引導學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議論,調動積極思維,并適時適當?shù)攸c撥指導,使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把握短文點睛之筆、扣題抓尾,引導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聯(lián)系人生體驗,融會貫通,獲取生命體驗。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投影文題、作者)看看為人們所禮贊的行道樹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樣的,想想這馬路兩旁的行道樹又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二、作者作品
投影:
張曉風,1931年出生,臺灣著名女作家。36歲時,就被臺灣地區(qū)的評論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1981年出版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她的全部散文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概括為三個漸次展開,又互有滲透的三個層次:一是對大自然,對山川草木的感恩情感;二是對故國明月的相思情愫;三是她廣闊的胸襟,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這三個方面的情感思想內涵,貫穿她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中每一個向前邁進的段落。
三、表情誦讀,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畫出疑難字詞。
結合注釋和詞典,疏解字詞。
投影顯示:
墮落(duò):①思想、行為等往壞里變;②淪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話)。墮,落、掉。
點綴(zhuì):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牙齦(yín)
深沉:沉著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種多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
紅燈綠酒: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貪婪(lán):①貪得無厭(含貶義);②不知滿足。
冉冉(rǎn):慢慢地。
苦熬(áo):忍受著痛苦度(日子)。
2.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指名讓學生說說課文寫的是什么以及作者是怎樣寫的,教師歸結:
文章用擬人手法寫了行道樹的自述,表達無私奉獻的信念。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點題--我們是行道樹
第二部分(2-5)行道樹的無私奉獻
(2)生存環(huán)境惡劣
(3)事業(yè)神圣而痛苦
(4)生活寂寞,孤獨苦熬
(5)堅持不懈地制造清新
第三部分(6):照應開頭,扣題--我們是憂愁而又快樂的行道樹
3.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并簡要陳說理由。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歡的語段:(1)第2自然段寫行道樹的生長環(huán)境及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2)第3段寫行道樹的痛苦;(3)第4段中寫行道樹清晨迎接太陽及與沉浸于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4)第5段中寫行道樹最自豪的時刻是清晨。
四、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本文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那么文中闡發(fā)這一哲理的議論性語句是什么?圍繞對主旨的理解,你認為作為把握課文內容的文眼句,它的關鍵詞是什么?
教師明確:哲理性語句是:“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課文內容的三個關鍵詞。
2.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1)為什么說行道樹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2)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3)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什么?快樂什么?
(4)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yè)是神圣的?
(5)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6)本文首尾兩段前后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1)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制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他們并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它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2)一切神圣的事業(yè)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只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xiàn)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zhí)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盡管盡力制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它們?yōu)槌鞘锌諝馕廴径鴳n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
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制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4)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yè)就是神圣的事業(yè)。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yè)。
(5)抓住對描寫痛苦的關鍵語詞如“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yōu)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傊,它們是痛苦的。然而,它們認識到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它們甘愿自我犧牲,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這就是無私奉獻者的美的襟懷,美的精神。
(6)兩段文字所表達的重點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所處環(huán)境的惡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雖處劣境但樂于奉獻的自我意識。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是自己的人生在無私奉獻中大放異彩。
學生齊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于生命的名言并要求課外背誦。
六、作業(yè)
1.抄寫解釋詞語。
2.練習冊上相關作業(yè)。
[《行道樹》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行道樹閱讀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