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實驗中學 屈惠華
當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改革的時代,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把自己從機械的“傳授師”變成一把能啟迪、調動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想象、挖掘他們創(chuàng)造力的鑰匙,使更多的學生喜歡生物學,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合格的現(xiàn)代生物學工作者,這才是我們生物學教師的責任。為此,本文就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看法。
講究“情趣”,誘導“樂學”
面對“不樂學生物”的眾多學生,生物課就更需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教學的藝術性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實踐證明,善于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情趣,并恰當?shù)剡\用深刻而含蓄的情感、形象生動的姿態(tài)、抑揚頓挫的語言、溶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爐的講述,可以引起學生的激情,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快樂而饒有興趣的學。“樂學”,則能積極地開動思維機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例如,講軟體動物時,我事先設計并繪制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為主題的彩色掛圖,并提前讓學生采集河蚌。講新課時,我出示了這張成語掛圖,并用講故事的語言,形象生動的表情,講解了這個成語故事。學生的興奮中心一下子都集中到掛圖上來,情緒十分高漲。在這種情境下,我向學生質疑:河蚌為什么能如此迅速地合攏貝殼而把鷸的尖嘴夾住呢?接著指導學生解剖、觀察河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得出結論,從而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引進“競爭”,永久長樂
引進“競爭”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基礎知識,擴大視野,點燃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火花,并使之“持久”地熱愛生物學;促進用集體的智慧,進行智力接力,逐步提高觀察、分析、綜合、創(chuàng)造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給所有的學生都提供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使他們學得更加生動活潑。當然,達到上述目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教師做長期的艱苦努力,需要教師去創(chuàng)造條件,做到“課課巧安排”。在這方面我做了如下嘗試:
1.人人齊準備,課課有材料
我把每班分成12個小組(同一組的同學座位離得很近,一般是前后左右,這樣便于課堂觀察、討論、研究)。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周密的計劃,發(fā)動各小組提前準備觀察材料,力爭做到課課有材料。上課觀察時,少用事實性的語言,多用啟發(fā)性的語言。除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外,還要設置困境,制造矛盾,激發(fā)疑惑。所設置的“困境”難度不能太大,要遵循“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原則,引導小組成員共同觀察、思考、研究,由學生找出答案,歸納結論。例如,講“根的結構”時,讓每小組準備一株綠豆苗,指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自下而上地觀察,了解根尖的四部分組成,觀察其細胞結構特點,然后教師質疑:你認為根的吸水功能主要由根尖的哪一部分結構來完成?為什么?進而提出為什么移栽植物時要帶土移栽?有人把“豆芽菜”叫成“豆根菜”有道理嗎?……各小組“秘密”討論,并派代表爭先恐后地搶著回答。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情緒,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小組間互問互答,展開競賽
每節(jié)課我都留出5~10分鐘時間,讓小組競賽。每小組事先準備好要提出的問題,小組間互問互答,老師給他們累計加分。每節(jié)課都是在笑聲中結束,同學們的興趣非常濃,而且學到了不少生物學知識。
手腳并用,智樂相隨
初中生仍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總是以成年人無法比擬的熱情來觀察探索周圍世界的一切。在教學中,善于把學生的這種驚喜感、新鮮感、好奇感和教材內容以及周圍世界結合起來,開發(fā)學生“智力”,引導學生從觀察到思考,從動手到動腦,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科學素質,這是我們生物學教師的根本任務。新教材的小欄目“看一看”、“想一想”、“動動腦”、“動動手”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從而使之樂學。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fā)揮這些小欄目的作用。
1.怎么看、怎么想
例如,在觀察鯽魚時,我們應指導學生學會從前到后,從上到下的科學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即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鯽魚的體色、體形、鱗片和鰭是怎樣適應水中生活的?這才是觀察的目標,是對觀察的深化。
2.充分發(fā)揮“動動腦”的功能
新教材的“動動腦”欄目,密切聯(lián)系生活、生產實際,不僅具有復習鞏固知識的功能,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往教師們往往把“動動腦”放在新課后提出,我認為不然。例如,“動動腦”可在課前提出,作為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我在講種子結構時,就先提出:“一粒種子能夠長成一株植物的奧秘究竟在哪里?”“我們吃的大米、白面主要來自種子的哪一部分?”由于問題的趣味性強,雖然學生不能立即正確回答,但能提高他們聽課的積極性�?傊�,要把握好“動動腦”提出的時機,并充分發(fā)揮其功效。
3.課前動手,培養(yǎng)探索精神
新教材“動動手”欄目,是課外進行的小實驗。我常常讓學生課前“動動手”,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同時也為課堂提供了觀察材料。例如,在講“葉的組成和葉脈”之前,我就布置學生“調查周圍植物葉的組成、種類和葉序,并采集可觀察的標本”。這樣,課堂上不但有了觀察材料,而且學生在已有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再聽新課,不僅興趣濃,而且記得牢。
樹立榜樣,群體同“樂”
教材中提到的科學家巴斯德、李時珍似乎離我們太遠,而身邊“榜樣”則不然,他們看得見、信得過、說服力強,能起到激勵鞭策作用。堅持組織好“生物課外活動”,吸收生物愛好者參加,然后把他們制作的模型、標本以及生物競賽取得的成績,隨時向同學們進行展示,有時還讓他們向全班同學談談“生物小組帶給他們的樂趣、體會”等等。這對廣大學生的促進很大,往往影響全班、全年級。因為學生的“好勝”心理在身邊“榜樣”的激勵下,往往是“他能學好生物,不相信我就學不好”、“他們在全市生物競賽中獲獎,我也要獲獎”……這樣使一個群體振奮,共享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述,欲使學生“樂學生物”,教師就要變“苦教”為“善教”。
[樂學在于善教 ]相關文章:
1.樂學勤學名言
3.樂高小狗課件
5.樂字開頭的成語
6.交響樂活動教案
7.對教案的教后反思
8.幸災樂禍同義詞
10.娛樂晚會主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