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提高想象聯(lián)想能力(突出“構思精巧”和“有個性特征”)
2. 提高綜合運用表達方式的能力一、
二、作文話題
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廣袤的原野,歡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會引起我們深思;朝暉夕陰,寒來暑往,花開葉落,鳥語蟲鳴,都會引起我們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們會有所感悟,請以“感悟大自然”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 訓練要點
1. 增強“開合”能力(既要放得開,又要合得攏)
2. 增強“選擇”能力(什么方面,什么方式,什么方法)
四、 指導要點
(一)“化一為萬”
所謂“化一為萬”,是指打開思路,多角度觀察和立意。“感悟大自然”的話題是相當寬泛的,給我們提供了神馳遐想的廣闊空間。我們要善于從虛到實,化概念為萬象!按笞匀弧眱H僅是一個概念,如果我們從概念出發(fā),當然打不開思路,導致千篇一律去寫“要保護自然環(huán)境”“要改造大自然”等等。當然,這些立意本身很好,但是從拓開思路的角度說,就不能不說局限性很大。怎樣才能打開思路,出現(xiàn)異彩紛呈的局面呢?那就要“化概念為萬象”,然后“萬中取一”。要在眼前呈現(xiàn)生機勃勃的大自然,讓大自然的萬千景象奔涌眼底,這樣才能讓思維的觸角多方接觸,給寫作提供無限契機。不要靜止地觀察,要動態(tài)地觀察和感知,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心靈碰撞,撞擊出思想的火花。例如,水有千變萬化,山有奇崛險怪,樹有萬種風情,云有千姿百態(tài)。夜望星空,慨嘆宇宙之廣闊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哪怕只寫流星,也會想到“不要追求短暫的閃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輝”;靜聽蟲鳴,驚嘆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無窮力量,哪怕只寫蟬鳴,也會感悟“四年的黑暗勞作,才有短短一個月的歡唱”;走進森林,感知物種的豐富多樣,感悟世界的多樣性和人類應有的位置,哪怕只寫小草,也會感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浮游大海,感受大海的寬闊胸懷,感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哪怕只寫濤聲,也會慨嘆“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雨中行,感受一份灑脫和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不能總是死死板板,還有另外一種活法;云中游,感受未曾有過的坦蕩和奔放 ,感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襟懷,則“從前的大事,現(xiàn)在變成小事,從前的小事,現(xiàn)在變成無事”。啜一口溪水,感受小溪的清純,感悟遠離塵世的喧囂,保持大自然的本真;攀一段山巖,感受大山的倔強,感悟“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氣節(jié),不失大自然的本色。人為萬物之靈長,有什么不可以攝入筆端,賦予性靈的呢?只要我們用心去和大自然溝通,就會擁抱大自然的給予,筆下涓涓,尺幅天地!
(二)“化題為象”
“化題為象”是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化抽象為具象,用具體生動的形象來表達情思,力避概念化圖解話題。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這樣寫北國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痹偃鐨W陽修的《秋聲賦》,峻青的《秋色賦》,無不借助具體生動的景物描寫寄托情思,抒發(fā)情懷。
老舍先生說:“在細微處顯出才華!鼻屑砂汛笞匀划敵梢粋概念,要運用“創(chuàng)造想象”中的“分想”,把整體形象進行細微的分解。朱光潛先生說:“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意象和與之相關的許多意象分開而單獨提出它來,這種分想的作用是選擇的基礎,許多人不能創(chuàng)造藝術就因為沒有這副本領!笔聦嵣,我們不應把大自然當作一個整體來感受,所謂感受總是具體的。我們要善于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來寫,要善于選擇最具典型意義的景物來寫,才能為寫“悟”打下基礎。就拿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來說,與其他地方的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籠而統(tǒng)之地寫,是難以寫出故都秋色的特點的,或者說難以使讀者感受到北國之秋的特點。郁達夫運用“分想”手法,抓住故都的秋天極具特色的幾種景觀來細致入微地描寫,使讀者感受到了故都之秋特有的秋意?梢哉f,沒有“分想”,就沒有細描,就難以引人入勝,就難以抒發(fā)真實感人的情懷。所以,“化題為象”,就是要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可具體感知的東西,通過“化大為小”,為“以小見大”創(chuàng)造條件。
(三)“緣象馳想”
“緣象馳想”是指在表現(xiàn)客體時加入主體的思想感情。力避純客觀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再現(xiàn)”,力求從自然到自覺,賦予人的情感的“再造”。自然萬物只有在加入人的情感之后,才有了審美意義或具有了新的品格!按荷饺缧,夏山如戀,秋山如妝,冬山如睡”,都具有人的感情色彩。一方面,由我們的眼睛觀察萬物,則萬物都著我之色彩;另一方面,自然之美也無不能“暗示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蘇軾觀察西湖,就看出了西湖具有人的品格:“水光瀲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散文家秦牧在《榕樹的美髯》一文中說:“松樹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隱者,槐樹之類大樹使人想起將軍,而這些老榕樹呢,它們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穩(wěn)重而又飽經滄桑的老人! 這些都是運用“類似聯(lián)想”,使“物我兩通”的典范。
在想象展開、聯(lián)想躍遷之時,本來任何一個事物都可能成為我們攝入的對象,為什么我們偏偏要選“此”而不選“彼”呢?這是由于作者與“此”發(fā)生了共鳴,受了作者情感的驅使。人們之所以感悟大自然,是因為大自然的某一點與自己現(xiàn)實生活的某一點發(fā)生了聯(lián)系,也就是發(fā)生了共鳴!拔衣勁靡褔@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彼,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緊緊抓住自然與社會的類似之處,運用“類似聯(lián)想”,寫出自己為什么選寫這個對象,為什么獨在這一方面有強烈的感受。
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抒寫自己的情懷。茅盾先生《白楊禮贊》中在記敘的基礎上展開議論和抒情:“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這樣就使大自然的景物有了更高的審美層面和更深的審美意義。寫“感悟大自然”,如果沒有這個層面,就談不上“感悟”二字了。
(四)“緣想明意”
“緣想明意”是指在議論、抒情中突出主旨或升華主題。文以意為主,“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蘇軾)。對 大自然的感悟,要由感而悟,不要有感無悟。前文所說的“化大為小”,就是為了“以小見大”。
對大自然的“悟”,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作文的“意”才能有一定的內涵,古人云:“意高則文勝!比绻麅H僅寫出自然屬性,沒有把它和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和深刻體驗聯(lián)系起來,就只能寫出現(xiàn)象而寫不出神韻,作文就失去了靈性。其次,對大自然的“悟”還要集中,不能漫無邊際,浮光掠影。一篇800字的作文,應該只有一個意蘊,不要貪多致濫,如果既想寫從星空的寥廓感悟宇宙之博大,人的襟懷也應闊大,又想寫人類探索無窮無盡,認知永無止境,那么就有可能哪一個也寫不深,從而流于泛泛。
寫“悟”,可以散見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尾。例如羅蘭的《秋頌》,在極寫秋色秋意之后,揭示出“頌秋”的緣由:“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并不想擁有任何。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jié),是收獲的季節(jié),是充實的季節(jié),卻是澹泊的季節(jié)。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贊美、被寵愛為榮。它把一切的贊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我們寫“感悟大自然”,當然要最后落到一個“悟”字上,不要裝腔作勢,無限拔高,但應有較深的意蘊,給人一定的啟迪。
第二次(2課時)
談談話題作文寫作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一、 復制話題
試題給的是話題,要求圍繞話題“做文章”。怎樣做文章?就是要引發(fā)新的議論,展開新的聯(lián)想,講述新的故事,抒發(fā)新的感情?傊,不能停留在原處。原處僅僅是個起點,如果在原處轉磨盤,就沒有創(chuàng)造,只有復制而已。要既不脫離起點,又不止于起點,要從起點走出來或說擴展開來:既可以從起點向遠處延伸,也可以圍繞起點縱橫馳騁。須知,猶如母體和子體之間的關系,起點以外的東西才是你自己的創(chuàng)造,這才是“做文章”。為什么非要寫“起點以外的東西”不可呢?因為試題所供材料-- “一位學者給出四個圖形,讓選出與其他幾個圖形不同的圖形”的故事,讀者已經聽過了,感受過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復提供同樣的材料。讀者需要的是新的東西:如果寫議論文,就要能夠幫助讀者深刻領悟其中道理;如果寫記敘文,就要通過描述自己的體驗或講述故事,使讀者有更具體、更強烈的感受;如果寫抒情散文,就要召喚起更新鮮、更強烈、更豐富的思想感情……總之,讀者不需要復制,讀者需要創(chuàng)新。不要簡單地原樣復制,舉出一個個相同的例子然后“鳴金收兵,得勝回朝”。與供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舉呢?如果作為新的論證的材料,當然可以舉,但要為自己新的論述服務,如果沒有新的論述,那就等同于原樣復制了,我們稱之為“復制話題”。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作文有這種毛病。例如開篇就“復制”,說有人喜歡山,有人喜歡海,這僅僅能表明社會上存在著“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現(xiàn)象而已,再也沒有什么新的東西了。有的考生作文舉出榴蓮和臭豆腐,說有人喜歡也有人討厭,這就沒有多大意義。有的考生作文所舉的例子很好,說“在一次聯(lián)歡會上,主持人拿一個塑料袋,問大家這個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說可以當口罩,有人說可以當帽子,有人說灌上空氣可以當氣球。最后班長說把成千上萬個塑料袋壓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 。這些例子本身是不錯的,但可惜舉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沒能充分運用這個例子進行說理。有一些考生舉了“給一個溫度計測量樓高”“一加一等于幾”等智力測驗題或“某次考試失利每人總結的原因各不相同”的體驗等等,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錯的,可惜沒能進一步讓這些例子為論證服務,而僅僅把這些例子往那里一擺就完事大吉了,這叫“以擺代議”。如果所舉例子與試題供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沒有什么新的論述,就不僅僅是“以擺代議”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二、 偏離話題
造成“偏離話題”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轉移話題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有人說:“世界上的問題很多,一個問題的答案也不止一個!蔽以炔⒉煌膺@種看法,我認為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夠專心去解決問題?墒钱斘铱吹揭黄恼逻^后,我的想法有了變化。
那篇文章這樣寫道:有一幅漫畫《水開了》,說的是一個女孩面對水開了的場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媽媽,水開了,你快來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人說,這是女兒的錯,那么大的人不會燒開水,將來可怎么辦呀。我一開始也認為這種分析對,可是有人說,錯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個父親不嚴格管教孩子,一個母親不教孩子干家務活,這孩子能成長嗎?
時下,很多父母一貫溺愛孩子,孩子要什么給什么,最后導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將來的生活路上遇到麻煩。這使我想起《動物世界》里的一組鏡頭:母獅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沒有把羊放到小獅子身邊,而是讓小獅子自己去捉?墒切—{子只會在母獅身邊躺著,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沒想到母獅不但不去幫助小獅子,反而去咬它,小獅爭不過媽媽,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終于把小羊捉到手。試想,如果母獅不嚴格訓練小獅,那么小獅如何在弱肉強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們借鑒一下母獅的方法,平時管教孩子嚴一些,這樣才是真正幫助他們。當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動的學習,就像魏征所說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長者,必浚其源。”只有從小打好基礎,將來才能成材。
《水開了》雖然只是一幅畫,卻發(fā)人深省。由此可見,教育孩子是國家的長遠大計,切不可當作小事來看。
話題作文雖然寫作范圍相當寬泛,但把握話題卻是基本要求。把握話題必須做到從頭至尾牢牢把握,不能開篇尚能把握話題,而在行文當中逐漸偏離話題,橫生枝杈,然后沿著枝杈斜著生長,最后反偏為主,造成轉移話題甚至嚴重偏離題意。
上面所舉病文,開始說“想法有了變化”,可以說是切合題意的。但在具體述說變化的過程時,沒能僅僅扣住“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個話題,而是偏到“對孩子溺愛是害不是愛”的話題上去,把原話題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2.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肯定會遇到種種的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答案也是千差萬別、多種多樣的。
記得在一次政治課時,老師問什么是貨幣,這時大家都笑了。有個同學說;“老師連這個問題都要問我們,連貨幣都不知道是什么!庇械耐瑢W說:“貨幣就是一張紙,長方形的!庇械耐瑢W說:“貨幣是硬幣,有正面反面!庇械耐瑢W說:“貨幣是生活消費的需要!崩蠋熉犕炅宋覀兊幕卮鹦α耍骸按蠹艺f得對,也有錯的。大家回答的只是貨幣的外形,這是從表面說的。我的意思是讓大家從本質上,從含義上,從作用上說。”這時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貨幣就是物與物交換中的媒介!崩蠋熣f這位同學有點意思了,“貨幣真正的含義是在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值”,老師說。這時,大家才明白,這才是本質的,的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們去自然博物館參觀,當我們看到地球儀時,講解員問我們:“地球為什么是圓的?”旁邊看上去像小學生的同學說:“因為圓的比較好看!边有的說:“因為它在地球儀上,比較好轉。”也有的說:“為了使人看得清楚!备鞣N回答,千變萬化,最后講解員說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終達到了他的出發(fā)點,所以證明地球是圓的。
接著講解員又問:“星星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有一位小同學非常天真的說:”因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坝械恼f:“因為星星本來就那么小。”講解員很耐心的給大家講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聽后大家感到頓開茅塞。
的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也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一個問題會有多種解答,這就是解答的妙處。(選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2000年高考中,出現(xiàn)了不少這類“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沒有扣緊“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反而去論證了“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內容上與原話題背道而馳,僅僅摘了原話題的一些語句生硬地給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雖和試題的提示語較多而限制性要求不足有關,但主要原因是這些考生沒能把握原話題的涵義,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話題本意的意識,把自己宿構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覺得所寫內容與原話題“風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盡管作者用心良苦,但這類文章的毛病是逃不過閱卷教師的眼睛的,我們把這樣的病文類型稱之為“穿靴戴帽式”。
3. 另起爐灶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節(jié)選):
心靈悟語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運的安排。嚴冬掠走的一切,新春會給你帶回來。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鐘,你都可以盡量去愛!
合上我的日記本,體味著這一段話的含義。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鐘,你都可以盡量去愛。
平淡,不是與世無爭,也不是無所謂,而是平常與淡然。用一顆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對社會的艱難和壓力,就不會過于煩惱和緊張了。就像面對高考,我從小學到初中真是12年寒窗苦,為的就是在這人生的轉折點上有一個好的開始,但這一路上卻充滿了艱辛與痛苦,即將要到達終點時,還要考慮萬一沒有考上大學怎么辦,這時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對我說話了,他告訴我不要太多顧慮,在這12年里流的汗水會化作春雨毫不吝嗇的澆在你身上,嚴冬奪取的一切,新春會給你奪回來。
……(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節(jié)選)
這種“另起爐灶式”病文的病癥和病因都擺在明處:不是按試題規(guī)定的命題或話題寫,而是把試題拋到一邊,自己“自由式作文”,在內容上和試題沒有關系。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多半由于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題后已經感到“不合轍不押韻”,但又不愿或無力按試題寫出新作來,于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爐灶”;還有一個原因是考生對試題沒仔細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寫出的文章自然“驢唇不對馬嘴”。
三、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在一次報告會上,一位學者提出一個問題:四個圖形,找出一個與其他不同的。由于標準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這就能告訴我們生活中答案不一樣的事很多,要從多方面去考慮。
近期,報紙上經?梢钥吹揭恍⿲W生,由于學習負擔重,各方面的壓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殺。其實,我們不能死鉆牛角尖,我們初中時學過《范進中舉》,范進好不容易成了舉人,可是由于高興過度,反而瘋了。作為社會,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壓力,而我們學生也要把壓力變?yōu)閯恿,好好學習,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
中國有句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钡拇_,各行各業(yè)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車上售票的李素麗,也可以成為勞模。他們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但她卻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的工作,終于成為受人尊重的勞動模范。
前些天,故意開槍傷人的派出所所長被判死刑,他就是不嚴格要求自己,手里拿著槍,以為可以隨意開槍。其實槍是人民給的,不是想開就開的,他敢胡作非為,終于被依法判刑,對這種人就應從重處理,決不手軟。
我們在高中時學習了許多學習和做題的方法,有時一道題可以多解,但我們往往學得很死,有時一看到題知道怎么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時還不一定對。但當老師講出很簡單的方法時,我們才明白,如果我們每次都試著換幾種思路,我們會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生活會更精彩。(選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一般來說,話題提供的是寫作范圍,并沒有規(guī)定寫作的主旨。所以,在話題規(guī)定的范圍內,還要“煉意”,也就是提煉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下功夫不夠,沒有考慮好自己究竟要寫什么,要表達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筆,就有可能東拉西扯,多頭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還是往一塊兒攏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與前三個自然段脫節(jié)了,讓人覺得是橫生枝杈。第⑤自然段表面看來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樣都在談學習上的問題,其實不是一碼事:前兩個自然段在談減輕學習負擔,第③自然段已經稍有偏離,談起了對前途認識的問題。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馬脫韁了。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個自然段的意思上來了,其實第⑤自然段談的是學習方法問題,顯然和前三個自然段談的不是一碼事。這樣,一篇文章七零八落,意思不往一塊兒輻輳,讓人讀了不知所云,這就是“東拉西扯”式病文的顯著特征。
附:話題作文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章,按要求作文。
據說,判定瓷器的優(yōu)劣可以用兩個瓷器輕輕相接,發(fā)出清脆聲音的就是好瓷。有這樣一個人,到瓷器店買碗,就用了這種方法;但他總也不滿意,甚至價格昂貴的工藝碗。原來,他用一只質地很差的碗作檢驗的標準,結果所有的碗都發(fā)出渾濁的聲音。
輕輕相撞的一只碗有問題,使合作者變了,從而一切都變了。生活也是這樣,你的參照物錯了,你眼中世界也變了味。
請以“標準”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要求800字以上。
[話題作文寫作指導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作文課指導教案
5.寫作教案設計
6.語文作文寫作教案
7.演講稿的寫作指導
9.介紹信寫作指導
10.高一英語學法指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