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暴見孟子>>教學設(shè)計
一、教學目標 :
1.進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與民同樂”的深刻內(nèi)涵,并能合理評價這種思想。。
2、理解對比描寫在說理中的運用。
3、了解中國古代一些重要的音樂美學思想。
4、掌握調(diào)控說話氣氛的藝術(shù),并把它運用到解讀文章和寫作文章的實踐中去。
5、理解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詞匯和特殊句式。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民本思想和對比手法2、理解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詞匯和特殊句式。
三、教學方法:誦讀法、練習法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及內(nèi)容
(一)導(dǎo)入新課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這是誰說的?明確:孟子
他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作品--
板書:莊暴見孟子
(二)回顧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揚“仁政”、“王道”,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樣,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將孟子和孔子并稱,元明時稱為“亞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篇又都分上、下兩篇。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是古代讀書人的必讀書,明清科舉考試八股文,題目都來自《四書》。
(三)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掃清字詞障礙,并歸納重要詞匯
2、學生齊讀課文,找出中心句。(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3、找同學翻譯課文,教師指導(dǎo)。
4、自由提出問題,同學間討論解決,最后教師小結(jié)。
(四)具體分析課文
1、論題的提出有哪些特點?
化解:論題是“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要注意的是,在莊暴談到齊王“好樂”的問題時,孟子并沒有論述為什么齊王好樂齊國就能大治。這里的可能有幾種:一是事實上孟子根本沒有民齊王詳談,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記載與齊王談話時寫出,那樣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對齊王展開論述與民同樂的觀點前,通過與莊暴的談話引出論題,作用卻是多方面的:不僅造成了懸念,而且以莊暴無言以對來說明論題的難度,為后文顯示孟子論辯藝術(shù)的高明作好鋪墊。再說《孟子》是對話體的文章,其切入方式當然最好是對話形式。
2、孟子是如何調(diào)控與齊王談話的氣氛的?
化解:首先,齊王把自己和孟子對立起來,談話氣氛非常僵硬,齊王簡直是給孟子來了一個大關(guān)門。孟子與齊王談話,是從齊王好樂開始的,可是,齊王根本不顧孟子的面子,變了臉色,還說“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边@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讓孟子談他的“先王之樂”,而事實上,孟子的談話肯定是離不開談“先王之樂”的,因為孟子的音樂觀是與王道有關(guān)的。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齊王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對立。對這個問題,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個說法可供參考:“慚其好之不正”。意思是為自己不喜歡先王之樂而愛好世俗之樂而羞愧。
其次,我們要看清孟子面對這并不融洽的氣氛所用的對策。如果孟子勉強硬談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的是非,談話氣氛可能更加緊張,更關(guān)鍵的是達不到勸說齊王與民同樂、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時轉(zhuǎn)換了談話的內(nèi)容,幾乎是迎合齊王似的說了那句“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其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想通過引起齊王興趣,改變談話氣氛。但是這句話卻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經(jīng)巧妙地把談話內(nèi)容引入了政治領(lǐng)域。緊接著,孟子又說“今之樂猶古之樂也”,這話是承接齊王的“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而言的,但更應(yīng)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其間孟子已經(jīng)改變了原來的概念,于是,出現(xiàn)了四個概念:“先王之樂”、“世俗之樂”、“今之樂”、“古之樂”。這四個概念的出現(xiàn),使孟子轉(zhuǎn)換了話題,為齊王鉆進自己的圈套作好了準備。
至此,孟子就已經(jīng)完成了化被動為主動的轉(zhuǎn)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為了緩和談話氣氛所用的手段,并沒有改變自己原來對音樂的立場,卻把談話引入了自己想說的領(lǐng)域。這是不容易的。
3、談話中的兩層鋪墊的作用
化解:這兩層鋪墊就是孟子的兩次提問和兩次回答,孟子的兩問是“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齊王的兩次回答“不若與人!焙汀安蝗襞c眾!闭f這話的前提是齊王忍不住主動地說“可得聞與?”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闡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確,一是蓄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加重談話氣氛,誘導(dǎo)齊王在思想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
4、兩幅畫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個個“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 離散”的悲慘圖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國君身體健康的太平景象。這兩幅畫面使用的是描寫的手法,目的是為了說理,其好處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說教。這種手法的運用,在中學教材中是少見的,通過描寫來說理,在議論文中可以借鑒使用。
5、對比手法的運用
化解:為了引出“與民同樂”的觀點,文章不僅用了兩幅畫面,而且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當然,這里主要是慘景圖和樂景圖的對比,這個對比在用法上有一個特點,即分兩步采用分述的方式進行,慘景圖的描繪,引出的是反面的結(jié)論“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睒肪皥D的描繪,引出的是正面的結(jié)論“此無他,與民同樂也。”這種兩步分述的對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對比的,在學習時要注意借鑒。
(五)自讀自譯全文,然后解譯下面的文段。
1.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穹蛱煜轮四,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上》)
2.與民同樂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優(yōu)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無敵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梁惠王上》)
4.為民父母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
(這幾段文字均較簡單,容易翻譯。翻譯后,讓學生說說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說理技巧。)
前置句:臣未之聞也/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夫子之謂也/何以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良人未之知也///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加線詞為賓語) (六)思考: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在當時能否實現(xiàn)?為什么?
探究學習:針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連年征戰(zhàn)、生民涂炭的現(xiàn)實,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政治思想體系,對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chǎn)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孟子的“仁政”學說雖然以維護封建制度為出發(fā)點,但是對于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人民負擔,減少農(nóng)民因喪失土地而遷徙流離的痛苦,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同時,孟子的思想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統(tǒng)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下層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誰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的這種權(quán)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學說帶有濃厚的復(fù)古保守色彩。他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說成是“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當時不過是空想而已。
(六)文言知識歸納
后置句:何以異於鄒敵楚哉/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申之以孝悌之義/王語暴以好樂//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加線部分為后置狀語)
句間關(guān)系: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因果關(guān)系)/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假設(shè)關(guān)系)/雖與這俱學,弗若之矣(轉(zhuǎn)折關(guān)系)////
固定句式:蓋亦反其本矣。(由“蓋”引導(dǎo),相當于“為什么不……?”)/惟士為能(“惟……為……”格式)/吾如有萌焉何哉!(“如……何?”格式)////惟弈秋之為聽(“惟……為……”格式)////
省略句:將以釁鐘(“以”字后省略“之”字,代“牛”)/
被動句: 他日,見於王(“見”表被動)//
判斷句: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七)課外作業(yè)
1. 有一個同學熱衷電子游戲,幾乎不能自拔,請你對他說一番話,運用孟子的談話的技巧,把你想說的寫下來。
2、結(jié)合《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大家探討本課“游說”的藝術(shù)。
(八)板書設(shè)計
莊暴見孟子
中心:與民同樂
論述的思路:轉(zhuǎn)換概念--轉(zhuǎn)換話題--再換話題--吸引對方--誘敵上鉤--直奔中心
[莊暴見孟子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