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中學 閔祥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意象,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詩人借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4、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于誦讀中品味聲韻、感受詩趣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水平。
教學重點: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體味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把握水乳交融、優(yōu)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學流程:
一、導入語:
一段春江,一處風月,就那么靜靜的躺在唐詩之中,一千多年過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們的到來,等待我們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華,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婦的幽怨纏綿……那么,面對變幻無序的人生,面對起伏不定的命運,你會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從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有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lǐng)略張若虛筆下的這段春江,這輪明月的光華!
二、目標展示:播放課件
1、通過意象,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4、了解和把握古代詩人借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3、誦讀中品味聲韻、感受詩趣,進一步提高審美和鑒賞水平。
三、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學生眼中的作者:
師:哪位同學解釋一下張若虛?
生: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
一生補充:曾任兗州兵曹?恳皇住洞航ㄔ乱埂范删兔烂,聞一多評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師: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成就千古美名。他是成功的,也是幸運的!好,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幸運詩人的成功之作,被現(xiàn)代著名詩人聞一多稱為“孤篇壓倒全唐”的唐代絕響,《春江花月夜》。
四、整體感知:播放配樂配畫朗誦課件,進入詩歌意境。
師:大家初讀這首詩就意境和情感整體而言有何見解和感受?(學生各抒己見)
生: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傷、惆悵無奈。
生:感覺意境幽美而邈遠,情思清苦而不沾淚。
師結(jié): 概括準確,文辭精美。
五、分節(jié)朗讀并賞析。
現(xiàn)在我們分節(jié)朗讀體會本詩融景理情于一體,優(yōu)美深邃、渾然天成的意境美。
1、齊讀: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師導:我們知道意象是融合了人類情感的物象,而這首詩又是怎樣整合這些意象
來展現(xiàn)怎樣的詩的優(yōu)美意境的呢?
生:在詩人的眼里,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潔的。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構(gòu)成一副美妙的花月圖。
師:準確!
生:詩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為意象,構(gòu)成一幅恬靜優(yōu)美的水墨彩圖:江面廣闊無垠,春潮漲起,似與大海連在一起。夜幕慢慢地把整個大地籠罩,這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騰起的水氣似霧似煙,如蟬翼輕紗,久聚不散。月光隨波流動,輕灑銀輝,將春江景物浸染成夢幻般的銀色。江流彎彎曲曲繞過開滿花草的春之原野,月色灑瀉在花樹上,就像撒上了一層潔白晶瑩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將流霜,不見飛動,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無從分辨。此時此刻,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
師:鑒賞詩歌,不能簡單的翻譯詩句,而是通過詩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聯(lián)想再現(xiàn)詩的意境,或復原畫面,或再現(xiàn)場景,再用優(yōu)美的文字表述出來。同學們的理解非常透徹,文辭描述也很優(yōu)美!
生:我想說,第一句中的‘連’字不僅僅寫出了江水和海水是水平地連接在一起的,更寫出了它們是在同一起點上,就像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運動員一樣,當哨聲一響,“海潮”和“江月”就同時起跑,既第二句中的“共生”。這個字為靜態(tài)向動態(tài)的過渡埋下了伏筆,第二句詩中的“共”字寫出海潮與江月的出現(xiàn)與蘇軾筆下的“水落石出”截然不同,他們不是附屬關(guān)系,海潮遮不住江月的光芒,江月也擋不住海潮的雄偉。
師:好!理解非常到位,而且表述生動、形象。(掌聲鼓勵)
師結(jié):詩人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選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現(xiàn)力的物象,構(gòu)成令人心馳神往的神秘的藝術(shù)境界,描繪了一幅氣勢宏偉、幽美恬靜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絕美的春江月夜風景圖。我們能否用兩個短語簡單概述這幅畫面?
生討論作答。
短語選擇概括意境:(真是)空明澄澈,美妙絕倫。
2、師讀,生思考: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人不僅是感情動物,還有思想,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時此景必然引發(fā)詩人思考。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師:人不僅是感情動物,復雜就復雜在還有思想,此時此景必然引發(fā)詩人思考。誰來分析這詩節(jié)的意境?
生:詩人眺望空中孤月,思想飛躍,飛躍出前人思想的束縛,去感悟人生,探索人生與宇宙的奧秘,道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哲理和詠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人生觀。而我就全詩理解,詩人并不像古人那樣,對人生短暫感到感傷、絕望,而是追求和熱愛。
師導:是啊,在這壯麗幽美的花月夜里已自有其迷人的情韻,詩人卻不知享受,且去陶醉,偏又馳騁了他的思想去惹事生非,探尋那永無答案的宇宙、人生,就此誰還有高見?或就后一句誰有什么感悟?來個胸臆自抒,個性解讀。
生答:雖人生代代無窮,但就一個“何人”而言,卻又是短暫的,應該珍惜!
師:對!所有的這一切都孕育了一個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詩人的“人”“月”思考呢?也就自然會有“人生無盡,江月永恒”之慨嘆!面對相似的江月,雖有代代人生,然相對于整個廣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個體人生”卻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暫,無奈的情懷啊!其中蘊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識和人生哲理。
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其基調(diào)應是哀而不傷、郁而不墮的,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生討論以短語概括本詩節(jié)意境。
短語選擇概括:清明潔凈,奧妙無窮。
學生推薦一生讀: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師:我就知道中國古代詩人的多愁善感,那種超人的“憂患意識”絕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自尋煩惱,再無端生出一些卿卿我我的情來,折磨我們,誰來解讀一番? “
生:此時此刻潔白的月光灑滿江面,這是一個多么富有詩意的畫面,而在樓臺上,孤獨的思婦望著這月光思念著遠方的游子。游子比作月光,天上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思婦的妝鏡臺。照在思婦的妝鏡臺上,精確體現(xiàn)出了游子雖然身在異鄉(xiāng),但心卻不由自主的定格在家鄉(xiāng)之情!叭ビ朴啤薄氨庵圩印薄霸屡腔病薄熬聿蝗ァ薄胺鬟來”體現(xiàn)出了對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生:我想談?wù)勎覍Α腔病睦斫。詩句中的‘月徘徊’實際指思婦‘心的徘徊’。此時的思婦因為思念相隔千山萬水的夫君而心中充滿愁怨。因而,在她看來,懸空高掛的孤月也像她一樣在徘徊,在待人。
生:對于“月在徘徊”的理解我覺得不僅僅表示在作者的心在徘徊,情在徘徊,同時也有是因為云在動,這是有關(guān)于物理上的參照物問題。
師明確:解讀的好啊!“徘徊”,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還有那思婦卷不去、拂還來的癡情和纏綿。
這悠悠的“愁”,畢竟是月下清愁,絕不是那生死別緒。沒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樣的濃烈,可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惆悵和迷惘,倒是一樣的難受,“一種相思,兩地閑愁”,“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
是啊,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大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這人生圖象,引出這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女生齊讀: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師:人間摯情,都愿相見相聞,不怕的是不見不聞,最撓心的是相望不相聞,那種相見的愿望抑或欲望自然難抑。詩人再搞點手段出來,偏偏讓以傳音信為能事的魚雁無能為力,讓你更難奈。一個“愿”字豈能了得。哪位同學根據(jù)意象簡析一下詩中思婦的心境?
生: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苦)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看江中,魚兒在水里躍動,躍也無用,只能激起陣陣波紋。思婦多么希望它們能夠傳達難耐的私情呵!卻做不到,只好愿隨月光照在相思人的身旁。
師評:是啊,難耐的心,難耐的情啊!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心上人嗎?共望明月卻無法相知,只好寄情月華,“流照君”了, “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己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ò,該死的詩人!)
男生齊讀: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師:誰來解讀一番?
生:春江花月夜,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有幾度逢,而詩人獨自異鄉(xiāng),形影相吊,在此情境,詩人的思鄉(xiāng)情愁油然而生,縈繞心頭,以致在夢中尋覓故鄉(xiāng)花落閑潭的痕跡。當詩人醒后,望那江水、斜月,愁情更是加速的滋長,她多么渴望明月能夠傳情。
生:把游子陣陣的無奈渲染得淋漓盡致,或許他們相逢的時候只有一方閑潭,一片落花,但對“同心而離居”的人而言,他們裸露在冰冷月光中的夢卻在這里找到了歸宿,“可憐”一詞點出了他們的無奈。詩歌最后兩句把所有的情感凝聚在了一句發(fā)自內(nèi)心的扣問之上!暗降子卸嗌偃四艹嗽露鴼w呀?”答案是那么令人無奈。他想讓月光感動,讓他乘月而歸,但他卻破碎成一片一片的碎片,溶入深深的江底,只留下陣陣漣漪久久蕩漾在江面之上,這里把這種無奈定格在“春”“江”“花”“月”“夜”之中,搖落于“滿江樹”。
生:我認為“沉沉”二字著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xiāng)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xiāng)!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師結(jié):分析的都非常精彩!落花流春,江月西沉,卻路途遙遙,天隔一方,相會無期,即使落月也會搖情。本來就已難耐的思情怎經(jīng)得起詩人這一“搖”啊,情滿江樹的萬般無奈也就不會覺得奇了!
師評: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氨庵圩印边B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奥湓?lián)u情滿江樹”,這結(jié)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動神迷。
小結(jié):一曲《春江花月夜》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輕彩淡痕,澄明恬靜,神韻飛動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詠的母題,在詩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一種寄托,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明月松間照”的空靈靜寂,“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夢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感受到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無奈惆悵。從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月在張若虛筆下變得如此妖嬈多情,奧妙無窮!
六、拓展:中國古代詩歌不解的意象情結(jié)。
結(jié)語:自古以來,春、江、花、月、夜就與詩歌結(jié)下了解不開的意象情愿,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guān)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
《文心雕龍物色》有言:“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一般而言,人們的心理與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態(tài)的。對于“美好”的“春天”,人們并非只有“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之類的膚淺之感。對于情深感銳的文人,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觸動他們心中那根高張在似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蘇軾《水龍吟》所說:“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早在《詩經(jīng)七月》之中,便有“春日遲遲,……女心傷悲”的佳句。 “傷春”、“悲秋”,可說是中國古典藝術(shù)中一個亙古的主題。明陳繼儒《小窗幽記》所說:“送春而血淚滿腮,悲秋而紅顏慘目! “傷春”、“嘆花”之詩詠,業(yè)已形成了一條連綿不斷的“文脈”。杜甫有“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歐陽修《蝶戀花》有 “淚眼問花花不語”。晏殊《浣溪紗》呢?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而那無盡的江水又是中國文人傷春嘆花的絕好伴侶。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古代樂府詩《前溪曲》“花落隨流去,何見著流還”。春如流水,逝而遠去!按航敝,更使人嗟嘆不已。李煜《虞美人》則是絕詠,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無盡的氣象,震憾著無數(shù)騷人墨客的心靈,成為失魂落魄之人的哀嘆!
滿目春江,在詩人眼中,是離人泣血之匯成的無盡哀愁;遍地落紅,在詩人眼中,是雨橫風狂之夜摧殺的狼籍尸骸。李后主《相見歡》寫道:“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思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在中國文人看來,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敗、物之盛衰”的“縮寫”!八拿恳贿^程,每一遭遇,都極易喚起人類共鳴的感應!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之黛玉《葬花辭》“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就是極真的佐證。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惆悵”,不僅因“花開花落”而陡起,尤其因“月圓月缺”而倍增。自古以來,“嘆月傷情”之詩詠,也已是一條連綿不斷的“文脈”。“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無數(shù)詩人詠月嘆夜、觸景傷情。在“憂患意識”極其深重的中國古典詩人那多愁善感的眼中,“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卻充滿了憂怨凄涼的意味 。
在春江之畔,花紅時節(jié),月圓之夜 ,多少人“有明月 ,怕登樓”(吳文英《唐多令》);又有多少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 殊《蝶戀花》)。
中國古代詩人,寄予春江花月夜的愛恨情仇,也正是在此“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之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中,漸漸從“憂患意識”中超脫出來,開始自覺人類的情感“局限”,并升華到“達觀灑脫”的崇高境界。
張若虛之“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聞一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正如聞一多先生評云:詩中“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詩人如上帝一樣,他懷抱一切,洞見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沒有怨恨、沒有尖酸、沒有詛咒。在神奇的永恒前面,詩人似乎沒有憧憬,沒有悲傷,只有錯愕與無奈!
七、作業(yè):背誦全詩,以優(yōu)美的文字再現(xiàn)詩前十句的畫意詩情。
[春江花月夜(高二)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春江花月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