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對人才得不到重視和珍惜的不滿之情,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2.賞析課文“遠能見之近”“小能使之著”的以小見大、以物喻人、托物寫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借木假山的形象所表達的雙重創(chuàng)作意圖。
教學難點:
學習借鑒本文以小見大、以物喻人、托物寫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要點:指導(dǎo)學生讀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進程:
一、作者簡介: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嘉祜集》。曾鞏在《蘇明允哀辭》中稱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薄赌炯偕接洝房梢哉f是“遠能見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
二、疏通大意,理清思路。
文章寫木假山,先從“木”字寫起,從木之“幸”與“不幸”談起。
第一段文字反復(fù)出現(xiàn)了“幸”與“不幸”的字樣。禁止比之下,最幸運的是“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余”,而成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脫泥沙而遠斧斤”,遠離險惡的環(huán)境,文章至此點題。但是相比那些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幸運的木假山,在荒野的江邊,還有更多的木假山不被人們發(fā)現(xiàn),卻被樵夫農(nóng)民當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昂慰蓜贁(shù)”的反問,借樹木的遭遇也隱含了作者對于人才不被社會發(fā)現(xiàn)的一種不滿之情。
文中談?wù)撔遗c不幸,有時幸與不幸并提,有時只寫幸,卻也億包含了不幸,行文多端,毫無呆板跡象。同時,作者借樹木成長和演變?yōu)槟炯偕降钠D難漫長的過程,隱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與不幸隱喻人才的懷才不遇。
第二段,面對自己家里所藏的木假山,作者以為它是極其幸運的。自己又特別賞識這木假山,聯(lián)想到社會現(xiàn)實,作者只能歸結(jié)為“數(shù)”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種命運的安排了。
最后一段,作者表達了自己對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與“敬”。由于自己的喜愛,天天面對這座木假山,蘇洵不由得產(chǎn)生了感情。作者愛這木假山不是因為它具有山的外形,不是外在美妙的形態(tài),而是其內(nèi)在的隱藏著的精神。這段描寫采用了擬人手法,形象逼真,形態(tài)生動。寫中峰“魁岸踞肆”,“魁岸”,形容山峰的形態(tài),“莊栗”“凜乎不可犯”,就是擬人筆法,至于決“無阿附意”則是明顯的擬人化筆法了。
三、寫作借鑒:
本文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清晰。
清代著名的文章評點家林云銘曾說:“全篇層折雖多,卻是一氣。雖一氣中亦可分兩段也。上段以幸不幸,歸本數(shù)字;下段以可感可敬。緊接理字!
四、 問題探究。
作者對木假山“非稈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說說作者所“愛”所“感”所“敬”的分別是什么。
“愛”字表現(xiàn)作者對木假山的喜愛,是愛木假山本身;“所感”的是由假山聯(lián)想到做人;“所敬”的是從木假山身上看到的值得敬重的“意氣端重”“服其旁之二峰”“無可附意”等可貴的品格。
五、布置作業(yè):
教后記:
[木假山記(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3.《啄木鳥》教案
10.折紙啄木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