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所論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從、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3、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特別是“其”、“道”、“名”、“然”等詞的用法。
4、熟讀背誦,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目的2、3
教學難點:
目的1、4。
教學設(shè)想:
1、本文的語言比較通俗,可讓學生利用注釋自己串講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詞,除弄清它在本課的用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所學過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積累這些詞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關(guān)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4、誦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通讀課文,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總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作者及課文簡介,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初中,我們已學過了《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景物特點,表現(xiàn)山水之美。有人曾將游記比作“紙上山水”。)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游記,卻不以表現(xiàn)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游的基礎(chǔ)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游記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禪山,闡發(fā)了怎樣的道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介紹作者、背景。
1.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政,盡管受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但他毫不動搖,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是個改革家,他反對浮靡的文風,主張文章“務(wù)為有補于世”,他的文章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
2.1054年4月,王安石辭職回家探親,游覽了褒禪山,是年7月以追記的形式補寫此文。本文記述的是一次未能盡興的游覽,作者深感后悔和遺憾。就是在這深探的后悔和遺憾中,作者闡發(fā)了深刻的道理。
三、交代本課的教學目的及課時安排。
四、由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板書):褒 冢 華 相 謬 窈 父
五、默讀課文,根據(jù)注釋疏通文意。
六、由學生復述課文,串講。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做些必要的點撥,特別要點出一些重點字詞的用法。
1、重點實詞:址、卒、咎、相、陽
2、詞類活用
始舍于其址:名詞作動詞,筑室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詞作動詞,命名
有泉側(cè)出: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形容詞作名詞,深度;形作動,走到盡頭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至又加少矣:動作名,看見的東西
則其至又加少矣:動作名,到達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動,照明
常在于險遠:形容詞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暗昏惑的地方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謬:弄錯,使……錯;傳:流傳的文字,動詞作名詞;名:識其本名,名詞作動詞。
3.古今異義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非常:不尋常。
4.一詞多義
謬、名
5.難點句子
(1)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2)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七、由學生質(zhì)疑,提出存在的其他問題。
八、齊讀課文,鞏固詞義。
九、作業(yè)
1.積累“其”、“道”、“名”、“然”的義項。
2.熟讀課文,體會敘議結(jié)合手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敘議結(jié)合手法。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節(jié)的重點詞語的用法。
二、積累詞義。
指定幾位學生把自己所歸納的詞義及例句抄寫在黑板上,并講解。
其:“其”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大致分為五類。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些”。
(2)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它)”。
(3)人稱代詞,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他(它)的”。
(4)人稱代詞,“我”、“自己”。
(5)助詞,表反問語氣“難道”,表揣測語氣,“大概”。
道:①道路②道理⑨主張④說、講⑥趕路⑧行政區(qū)域⑦通“導”
名:①名字②出名、聞名②說出、說明④命名②有名氣的⑧名聲、威望⑦名義、名分
然:(1)這樣,如此(2)對,正確(3)然而(4)詞尾,“……的樣子”
三、齊讀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討論,明確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三部分(1、2):記游山所見及經(jīng)過。
第二部分(3、4):寫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時間及同行者。
四、討論敘議結(jié)合的手法。
1.問:本文的敘議是怎樣緊密相連的?
提示:
(1)敘議之間是否有過渡句?
(2)作者在介紹褒禪師山時,為什么特意提到仆碑?
(3)作者寫游山,只記山洞,為什么前洞略寫,而后洞詳寫?
由學生討論后明確:
(1)兩部分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三段的開頭句“于是余有嘆焉”引起下文的議論;而“嘆”是建立在上段的尾句基礎(chǔ)之上的,這兩句承上啟下,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2)文章一開始在介紹褒禪山時,就特別說明“褒禪山亦謂之華山”。記仆碑情況又突出“花山”二字,為后文的議論作鋪墊。
(3)記游山,只記游山洞,前洞略寫,后洞詳寫;強調(diào)前洞路近、地平、游者眾,后洞強調(diào)路遠、奇險、游者少。兩洞對比,為后文議論作鋪墊。
總之,本文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二者緊密相扣。記游是議論的根據(jù)和基礎(chǔ),議論又是記游的生發(fā)和深化。記游為議論埋下伏筆,議論又與記游相呼應(yīng),這是本文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
2.作者通過記游,闡述了什么觀點呢?
作者據(jù)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通過兩洞對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這個結(jié)論。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感慨。諸同學們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wù)勀銓ψ髡哌@一感慨的看法。(本題可由學生自由發(fā)言,不求統(tǒng)一。)
五、作業(yè)。
熟讀課文,寫一篇讀書筆記。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背誦。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節(jié)所講授的敘議結(jié)合的特點及作者的觀點。
二、啟迪思維,深入研究。
從游覽來看,這是一次半途而廢的游覽,用作者的話來說,是一次“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游覽。照理,這樣的游覽并沒有多大價值可寫,而本文卻成為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為什么?從中,我們對作文之法有什么體會?
提示:這是因為作者從這樣一次半途而廢的游覽中總結(jié)出深刻的教訓,指出發(fā)人深省的道理,使文章“有補于世”;并使記游與說理有機結(jié)合,嚴密照應(yīng),因而使文章別開生面,于平淡中見神奇,成為別具一格的游記,傳誦千古。從中,我們至少可以體會到:
1.首先要重視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啟發(fā)人們思考。
2.其次要重視構(gòu)思布局,使材料與觀點有機統(tǒng)一,結(jié)構(gòu)嚴密。
三、指導背誦第三段
第三段緊承上文,抒發(fā)自己的感想。
(1)用“嘆”領(lǐng)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論的標準:“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4)闡述志、力、物三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5)強調(diào)只要盡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悔”。
3、結(jié)合提示,爭取當堂背誦。
【教學后記】
學習本文從兩個方面入手:1、落實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2、學習寫作方法:在敘事的基礎(chǔ)上議論,弄清楚敘事與議論的關(guān)系。
[游褒禪山記(粵教版必修五)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6.游褒禪山記課改教案
7.游褒禪山記的教案
8.游褒禪山記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