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教案
教學目的
1、解《國語》的基本知識,重點了解其語言特點。
2、握文言詞“知”、“復(fù)”、“既”、“勸”、“遂”、“當”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異義的幾種情況。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培養(yǎng)直譯課文的基本能力。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課文,簡介《國語》。
清代蒲松齡有副對聯(lián)--
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lián)中“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苦心人”,指的就是臥薪嘗膽,雪恥復(fù)仇的越王勾踐(可以讓學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負重、厲兵秣馬,最終打敗吳王夫差,滅掉吳國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勾踐滅吳》。
板書:勾踐滅吳。
辨析:編年體--以年代為編寫的序列。國別體--以不同的國家為編寫序列。
補充:蓋文王拘而演(演,演驛,推廣。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將《周易》的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國,到處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國語》;孫子臏(刖刑,古時砍掉腳的一種酷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傳,流傳。呂不韋是秦始皇時的相國,使其門客作《呂覽》。始皇十年,以罪免職,后又奉命遷蜀,這時《呂氏春秋》才得以流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韓非多次以書干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作《說難》、《孤憤》,傳到秦國,秦始皇看了很喜歡,因派兵急攻韓,得韓非。韓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讒,下獄死。);《詩》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勾踐滅吳》被稱為《國語》的壓卷之作。
二、介紹背景。
春秋末期,吳越常發(fā)生摩擦。公元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jié)果受傷在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一定要報仇,夫差練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國,勾踐只得退守會稽山,此時的勾踐,總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敘述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三、學生自讀課文。
閱讀注意點:讀準音,讀順句。重點注意下面這字的讀音:
會稽kuìjī 仇讎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一)、找一學生朗讀該段。要求盡量讀出:勾踐號令三軍時的雖敗猶昂揚的語氣,對答文種既含蓄地承認錯誤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氣;文種從容鎮(zhèn)定、侃侃而談、敢于責備君王、忠貞和自負的口氣。
(二)、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縣。我和他們共國管理越國的政事。
2. 賈人夏則資皮--賈,古時的商人者稱商,坐者稱賈。如:商旅不行。資,積蓄,儲備。商人夏天就要儲備皮貨。
3. 無乃后乎--無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譯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吳--遂,終于。(遂迷,不復(fù)得路。)終于派文種動身出使吳國并達成了協(xié)議。
(三)、教師分析時,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
(1) 先設(shè)想自己是勾踐,被逼留于會稽山上,自己會怎樣想和做呢?(事已至此,無力回天矣。乃獻國書,進國資,兩股戰(zhàn)戰(zhàn),口結(jié)涕飛,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兒,欺人太甚,大仇不報,誓不為人。成敗之機,在乎今日。--乃致眾而誓,曰:“士可殺,不可辱。必與越國共存忘!”)
(2) 文種最終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
(3) 在這么危急的時候,被大臣批評,你又會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遠謀,誠有罪,請恕之。天欲滅我,我亦無所用焉!
五、疏通第二段。
1、教師:以前我們總是先解釋講析,后提出問題供大家思考,現(xiàn)在我們換一種方式,先提出問題,大家從文中找到依據(jù),也就是檢查同學們預(yù)習的情況。
如果我們把勾踐采取的措施歸納為對已、對吳、對民三類的話,請問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對已:卑事夫差、“臥薪嘗膽”、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對吳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吳)
對民呢?--以民為本(制訂“婚姻法”,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zhì);招覽納士;輕徭薄賦;整頓軍紀)
2、找一學生“當老師”,講臺上為全班講析第二段。
3、教師強調(diào):
其--自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連詞,表示結(jié)果、用途、目的。
中原--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廁,上廁所。
吊--慰問。 有喜--諱飾語
去--廢除。 事--侍奉 宦--使……為官 為--充當
民無所移--百姓沒有地方遷移。
將不可改于是--將不可以改變這種局面。于是,在這種局面上。是,這。(此“于是”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不可失也已--千萬不能夠失去。也已,古漢語中為了強調(diào),有兩個或三個語氣詞連用的情況。一般只譯后一個即可。(例如: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服,使動用法,使……臣服。古代討伐一個國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去,使動用法,使……離去。夫差與越國訂立了盟約,讓文種離開了。
六、布置作業(yè)。
1. 熟讀課文。
2. 練習二(知、復(fù)、既)
第 二 課 時
一、復(fù)習舊課。
1. 檢查復(fù)習情況
2、評講作業(yè)
二、疏通第三段。
(一)、重點字詞句的強調(diào):
至于--古今異義,到達 廣運--東西為廣,南北為運。致--召集
取--通“娶” 丈夫--男子 免--娩 豚--小豬 餼與愾的辨析
政--通“征” 必哭泣……如其子--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潔、美、飽--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國之孺子之游者--定語后置
(二)、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夠。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導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請更--更,更改,改變。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的策略。(也有人說是指改正錯誤)
4. 宦士三百人于吳--派三百個士做吳王的仆隸;,帝王的仆隸。這里做動詞用,譯作:讓……做帝王的仆隸。
(三)、教師:從這兩段中我們可以歸納一下勾踐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計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計:滿天過海、圍魏救越、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diào)虎離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關(guān)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huán)計、走為上計)
苦肉計--暗渡陳倉--
(四)、 學生熟讀這兩段。教師巡視,解決學生遺留的問題。
三、疏通第四段。
(一)、 如果你是勾踐,看到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了,竊喜不?除此之外,還急于想復(fù)仇,對不對?越王是不是主動下令攻吳呢?(致眾而令,曰:“小兒夫差,恥寡人諸侯之國,今吾亦節(jié)矣,請為報之。”)勾踐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學習一下第四段。
(二)、重點字詞句的強調(diào):
恥--使動用法。 昔者之戰(zhàn)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判斷句
姑--暫且 一詞多義:庸--用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而,不譯。
一詞多義:其--難道
志行--思想行為
欲--贊成
旅進旅退--同
一詞多義:常--合于規(guī)定的
(三)、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無。(句,通“勾”。) 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帥,通“率”。)
令壯者無取老婦。(取,通“娶”。) 將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年釋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婦、疾疹(疹,通“疢”。)
而摩厲之于義。(摩厲,通“磨礪”。) 無不餔也。(餔,通“哺”。)
無不歠也。(歠,通“啜”。)
2. 重點句:
①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吃飽。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穿美麗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
②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廟,廟堂。這里作狀語用,釋作“在廟堂上”。前來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學生談?wù)劰篡`是如何發(fā)動對吳的戰(zhàn)爭的。
A、教師引導:“國之父兄”也許就是勾踐暗示他們做的,他們一起演出了一起“無中生有”“以進為退”的好戲。(勾踐愁云于色長吁短嘆每于密臣前,臣驚問,對曰:“夫差……,唉!”臣明其意,退而召“國之父兄”,曰:“大王對汝何如?”對曰:“甚于父母!痹唬骸叭缃翊笸跻娖郏斎绾?”于是國之父兄入而請戰(zhàn)。)--此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第一次請戰(zhàn),回絕;第二次,則“許之”。接下來,雷厲風行,致眾誓之。誓詞中講明了兩個原因:一是知恥而行,這與前邊的回答是相矛盾的,可見勾踐城府很深。二是助天滅之。誓詞中還講了對軍隊的要求:旅進施退--賞刑分明。
四、疏通第五段。
1、找一學生“當教師”,到講臺上來講解。
2、 教師強調(diào):
果行--果決,不是果然。
勸--勸勉。
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有誰像這位國君啊,可以不為他去死嗎?死--為動用法。
為動用法舉例: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雖以史遷善傳游俠
--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3、通假字: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其,通“豈”。) 億有三千(有,通“又”。)
4、重點句:
①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與,語助詞。知,感到,知道。像我這樣的人,怎么知道恥辱?
②勾踐既許之。--既,……以后。勾踐終于答應(yīng)了。
③如此,則有常刑。--像這樣,就會受到合于國家規(guī)定的刑罰。
5、翻譯全文。
五、布置作業(yè)。
1. 練習二之“既”、“勸”、“遂”、“當”。
2. 熟讀課文。
第 三 課 時
一、復(fù)習,作業(yè)檢查。
二、疏通第六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孰是君也--是,這,這個。誰像我們的國君這樣體恤百姓啊。
翻譯全文。
三、簡析課文。
主要討論以下問題:
1、勾踐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復(fù)興越國的?
◎外交上:折節(jié)忍辱,屈膝求和。
◎內(nèi)政上:鼓勵生育,壯大國力;輕徭薄賦,籠絡(luò)百姓;廣招賢才,休養(yǎng)生息;艱苦樸素,身為民先。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簡直是老虎將半身虎皮相許于人,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說勾踐“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歡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質(zhì)。
面對文種的批評,他不但不惱火,反而親熱地“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為達目的他送美女。
這些事情都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出勾踐復(fù)國雪恥的決心和意志。
2. 勾踐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豐滿的。他不是一個復(fù)仇者,而是一個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他胸懷大志,處驚不變;他知人善任,充分發(fā)揮文種的聰明才智;他不忘國恥,所以甘愿忍辱負重、卑事仇敵;他要成就大業(yè),所以能臥薪嘗膽、撫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責。
3. 你喜歡這一人物形象嗎?
4、提問:本課的課題是什么?
明確:勾踐滅吳。
從課題看,本課的重點應(yīng)寫"滅吳"這件事,課文真正寫到滅吳是在哪些地方呢?
明確:寫到滅吳這件事只有后兩段,而正面寫直接滅吳的只有最后一句。
提問:作者的大量筆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確:存國、復(fù)國。
提問:課文寫了許多勾踐在滅吳國之前的準備工作。請同學們想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的詳略處理呢?他寫這樣一篇歷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僅僅為了客觀地記錄下勾踐滅吳這個事實?
明確:其實一篇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往往在客觀史實中寄寓著深刻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這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蹲髠鳌贰秶Z》等史書,是這一傳統(tǒng)的最早體現(xiàn)者。
提問:《勾》一文就是這樣。請問本文真正能為我們提供經(jīng)驗教訓的究竟是后兩段還是前四斷段?
明確:前四段。
對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筆墨去寫滅吳前勾踐的準備,就是為了寄寓這件事的經(jīng)驗教訓。倘若我們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一些道理,從他所寫的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一點可取的東西,那么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才算得上是“功德圓滿”的。
提問:首先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越國最終能滅掉吳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勾踐深得民心。勾踐由于勵精圖治,忍辱圖強,所以深得民心,在民眾的傾力支持下一舉滅掉了吳國。
由于揭示了這樣深刻的經(jīng)驗教訓,勾踐滅吳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對后世影響非常大,而勾踐滅吳后,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齋》的作者蒲松齡就曾經(jīng)寫過一副對聯(lián):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對聯(lián)出現(xiàn)了兩個著名的成語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臥薪嘗膽”。
提問: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故事的,請講講。
那讓老師來告訴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講的是我國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項羽,我們后面有一篇課文《鴻門宴》里,講會講到他。當時他作為上將軍,率領(lǐng)其軍隊與秦軍交戰(zhàn),要越過漳河到對岸搶占對方的陣地,為了表示有進無退,有戰(zhàn)必勝的決心,他與軍隊渡河之后,要把軍隊中的“釜”--古代一種煮飯的鍋,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爛沉到江底,大家推測一下項羽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背水一戰(zhàn)。正因為如此,于是他的軍隊士氣高漲,異常勇猛,與秦軍大戰(zhàn)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打敗了秦軍的主力,為以后攻破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就是“破釜沉舟”。而“臥薪嘗膽”講得又是誰呢?
明確:勾踐。
蒲松齡這幅對聯(lián)寫得是相當之好的,當同學們面對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難題的時候或者面對高考沉重壓力的時候,大家就想想項羽和勾踐,只要有決心并付出了努力,你們的汗水就決不會白流。
四、知識總結(jié)。
(一)、古今異義的幾種情況
1. 詞義的擴大。如:“江”本專指長江,后成為河流的通稱。“河” 本專指黃河,后成為河流的通名。
2. 詞義的縮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稱,現(xiàn)在在南方專指稻谷,在北方專指小米。(唐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中的“舅”古時有兩個意思:“母親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親”;“姑”也有兩個意思:“父親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親”。現(xiàn)在都只有一個意思了。)
3.詞義的轉(zhuǎn)移。如:“誅”,開始時指責備,例如成語“口誅筆伐”。后來成了“殺戮”的意思。
4.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見識淺薄,無貶義,現(xiàn)指品質(zhì)惡劣,變?yōu)橘H義詞了
練習:比較下列詞在現(xiàn)代漢語和古漢語中的不同:
①乃號令三軍。(古:傳布命令。 今:下達的命令。)
②大夫種進對曰。(古:古代官職。 今:對醫(yī)生的稱呼。)
③然謀臣與爪牙之士。(古:武士。 今:壞人的幫兇或黨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曬雨淋之苦。 今:隱蔽的東西露出來)
⑤將不可改于是。(古:介賓短語,在這方面。 今:連詞。)
⑥生丈夫,二壺酒。(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古:離開。 今:前往。)
⑧果行,國人皆勸。(古:勸勉,鼓勵。 今:勸說。)
五、完成作業(yè)。
[勾踐滅吳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0.高一《道士塔》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