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正確地朗讀課文,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jié),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得當。
2、精讀“我”脫險部分,把握“我”爬懸崖時的心理變化。
3、 聯(lián)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培養(yǎng)學生樹立自信、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1、訓練學生口頭復述的能力,培養(yǎng)多角度閱讀的習慣。
2、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從而獲得思想啟迪。
學習流程:
預習課
導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咫尺天涯路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于是就沒有了下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于是就沒有了路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路盡無絕處
寒冬走一步便是暖春 嘗試著再走一步
挫折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萬水千山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讀了上面的這首詩,你想說點什么?
學一學 做一做
(備注:注意自讀課文下的注釋,這是自讀課文獲取信息的一個途徑)
1、給下列劃橫線的詞語注拼音
訓誡( ) 聳立( ) 迂回( ) 嶙峋( ) 凝視( ) 啜泣( ) 頭暈目眩( ) 小心翼翼( )
2、解釋下列詞語
訓誡: 嶙峋: 炫:
納罕: 啜泣:
小心翼翼:
3、快速默讀文章,找出以下要點,小組交流:
故事發(fā)生的地點--
故事發(fā)生的時間--
故事里的人物有--
故事里的主要人物--
那座懸崖的高度是--
巖石架的高度是--
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哪兩部分--
“我”和伙伴們?yōu)槭裁匆半U--
從哪里看得出“我”是“冒險”--
“我”是怎樣脫險的--
4、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文章有幾處文字感情鮮明,請劃出 :
“我”在石架上心里非?謶值奈淖 (讀出害怕.無助的語氣和感情);
爸爸引導“我”下石架的文字(讀出親切.鼓勵.關愛.耐心的語氣和感情);
這段經歷給“我”的經驗的文字(讀出對父親感激.對經驗的難忘的感情,語速稍慢,以表達出此次經歷對“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經驗)
5、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感悟主旨)
展示課
備一備
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jié),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得當。
請摘錄有關如何戰(zhàn)勝困難的警句(課內外均可)
悟一悟 說一說
1、嘗試多角度閱讀課文
閱讀指導--多角度閱讀
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老師對達芬奇談自己畫蛋的體會,他說:“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形狀便立即不同了。”
我國宋代偉大詩人蘇軾也談過類似的體會,他仔細觀察過廬山,然后作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則材料告訴我們,無論繪畫還是觀景,都要選擇不同的角度。這樣,才能發(fā)現事物、景物的不同特點,畫畫,才能畫出新意;觀景,才能觀出新意。對一些意蘊豐富的文章也應如此,應從多個方面去想,讀得有創(chuàng)意,提高閱讀質量。
出示嘗試探討題(備注:可以把杰利和其他四個孩子對比,把爸爸和媽媽對比,通過兩兩對比著來讀,從而對“友誼”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文中出現了多個小朋友,你對他們各有什么看法?
有人覺得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這個父親有點冷酷,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2、嘗試換位思考(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說怎么做?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你將怎么辦?
3、 老師講故事,學生參與討論:
有一位曾經事業(yè)有成的記者,在紐約繁華的大街上徘徊,潦倒不堪,心情低落。這時,他遇到了以前采訪過的一位俄羅斯音樂家,這位名人邀請他回自己下榻的酒店作客。記者問路程有多遠?名人說:“不遠,只有五條馬路的距離!庇谑,他們邊聊邊走,沿路還不時駐足欣賞周遭的有趣的事物,不知不覺,就已走過了六十條街。而記者卻渾然不覺得累。這時那位名人告訴記者:你與你的目標之間,無論有著怎樣遙遠的距離,切不要擔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5條橫街口的短短距離,別讓遙遠的未來使你煩悶。當你把很遠的路分成一段段地走,走一段休息一下,看看有趣的事物,那么,走多遠的路也不覺得累了。
思考:你從這則故事中得到那些啟示?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摘錄:
寫一寫
童年的一次經歷給了作者如此大的啟發(fā),影響了他的一輩子。其實生活處處有哲理, 在于你是否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一顆善于感動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積累的財富就會越來越多。
你的生活有沒有給與你財富呢?請將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寫下來,字數不限,但要有真情實感。
教師寄語(學生齊讀)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 晚來風急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無論你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著你
從別人那里
我們認識了自己
--汪國真
[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