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人:
皮大氅換字典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xué)最后一年。一次去逛書店,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學(xué)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shù)目。自己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舍不得,思來想去,就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便以書價作當(dāng)價:14塊。大氅當(dāng)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dāng)鋪柜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于沒有贖回來。
句段點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點撥:“田田”,寫出了荷葉的茂密,出自“蓮葉何田田”句;“舞女的裙”比喻荷葉的風(fēng)姿,裙與荷葉形狀相似;“亭亭”是高頎的樣子,與“出水很高”相配;荷葉“出水很高”,才讓作者聯(lián)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動態(tài)美。
2、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點撥:“點綴”一詞不僅準(zhǔn)確地寫出了滿池綠葉、荷花卻零星稀少的景象,而且寫出了綠葉白花相映的情趣。“裊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tài)輕柔優(yōu)美,“羞澀”意思是難為情,是專寫人的情態(tài)之詞,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寫活了。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點撥:以流水喻月光,一個“瀉”字,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tài)。
揣摩探究:
1、為什么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這篇散文的文眼?
探究提示:文眼,就是文中畫龍點睛,揭示全篇旨趣的關(guān)鍵語句。文眼有時出現(xiàn)在篇首,那后必有照應(yīng);出現(xiàn)在篇末,那前必有伏筆;出現(xiàn)在篇中,那必前有伏筆,后有照應(yīng)。文眼一般在議論抒情的語句中。
參考答案:因為這句話顯露了本文的中心,即不滿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希望從一種幽靜、和平的境界中解脫苦悶;同時,這句話又是全文的總綱,由于心里“不寧靜”而在尋找“寧靜”,在“寧靜”中暫時忘卻了“不寧靜”,最后還是由“寧靜”回到了“不寧靜”。
2、精讀文章第四段,體會一下這段文字的語言特點,你能說出這段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段文字是怎樣體現(xiàn)情景交融的嗎?
探究提示:本題著重考查品味作品優(yōu)美語言的能力,同時也考查了對比喻這一修辭方法的理解。
參考答案:在這段文字里,作者用心觀察,用心體驗,抓住景物的特征,通過大膽的想象,豐富的聯(lián)想,運用許多新鮮貼切的比喻,給我們精心地描寫了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象,抒寫了初到荷塘?xí)r暫得超脫的喜悅之情。在這段文字里,作者明寫荷塘,暗寫月光,有點有面,自上而下,或靜或動,虛實結(jié)合地依次描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脈脈的流水”,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富有立體感的月下荷塘的動人畫面。文中無一字寫月,卻處處有月,因為荷塘里的所有景物的美好姿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顯現(xiàn)的。全段無一字言情,卻又無一字不在言情。作者那超脫現(xiàn)實的幻想和難得偷來的片刻逍遙的喜悅之情全都溶化在這一片靜謐醉人的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色之中了。此時此刻,物即是我,我亦是物,“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景交融,物我一體了。此景此情,怎能不使讀者從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呢?
3、可否將“參差的斑駁的黑影”顛倒為“斑駁的參差的黑影”,將“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 顛倒為“稀疏的楊柳的彎彎的倩影”?為什么?
探究提示:本題著重考查對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的把握和對描寫順序的分析理解。
參考答案:不可以;“參差”指高高低低,“斑駁”指顏色不均,這是從大處到細(xì)處的描寫,如果顛倒了,意思也沒有多大妨礙,但有一點無序的感覺。而第二句一變,意思就不同了。原句“彎彎”是修飾“楊柳”的;“稀疏”是形容“倩影”的,且與“斑駁”遙相呼應(yīng),一個色彩“淡”,一個色彩“濃”。一改就沒有了原句的神韻。
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疊詞,疊詞的運用,增添了文章的音韻美。請同學(xué)們回顧一下,學(xué)過的詩詞中,哪些運用了疊詞?表達(dá)效果如何?
探究提示:本題著重考查對語言韻味的品味,實質(zhì)考查的是對疊字疊音這種特殊的修辭方法的理解,分析時應(yīng)把單字和疊字加以比較,然后結(jié)合語境分析其不同的表達(dá)效果。
參考答案:疊字疊音,是我們漢語特有的一種修辭方法。一個字重疊以后就會增添某些附加意義。比如:人人--每個人,大大--較大或很大。爺、奶、爸、媽--個字,太生硬;重疊一下,便倍增親切感。還有的詞重疊以后,竟然會改變它的詞性和詞義。比如:
濯--洗,動詞;濯濯童山--光禿禿的山,濯濯:形容詞!
可見,運用疊詞,不僅形式上增添了語言的韻律美,而且內(nèi)容上更豐富了語言的涵義?芍^一箭雙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讓我們重溫一下李清照的絕妙詞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
思維空間
“荷塘月色”其實是一個情景,作者為什么用了兩個段落,按“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兩個層面來描寫?
思維提示:這可以從第一部分末句中“受用”一詞尋到門道。受用者,慢慢享用之謂也。一個情景分兩個段落、兩個層面描寫,充分體現(xiàn)了“受用”的特點。
又可從全文的文眼“心里頗不寧靜”看,不是煩惱焦躁,“感時花濺淚”一語寫盡,也不是興奮激動,“一夜看盡長安花”、“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作者是“踱著”的,又把眼前的“獨處”當(dāng)作享受,所以“有的是工夫”,能從容地觀察欣賞,而后又能層次井然地描繪。
[荷塘月色(魯教版高一必修)]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