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的告別》寫于1924年9月24日,最初發(fā)表于1924年12月8日《語絲》周刊第四期,后收入《野草》。
影子,人的影子,依附于人形,存在于明暗之間。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黑夜)與完全光明(正午12點)的情況下,都要消滅,它只能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魯迅抓住這樣的自然現(xiàn)象,用來象征象他這樣的人的生存困境。身處“黑暗”與“光明”兩個世界的的交接點,反抗黑暗,自然為黑暗所不容(“黑暗會吞并我”);而光明真正到來之時,又是其消亡之日(“光明又會使我消失”)。兩面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了一個“彷徨于無地”的無所依托的存在。
面對兩難的生活困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影子,做為一個孤獨者,一個善于獨立思考,有不懈追求的人,他不愿意徘徊于明與暗、生與死亡之間,茫茫然不知是黃昏還是黎明。他要保持自己的完整,不依附他人。他要與形告別,獨自遠(yuǎn)行,寧愿“被黑暗沉沒”,徹底消亡,使人和別的影都不在黑暗里,而有光明的前途。
寧愿被黑暗沉沒,也不愿茍活于明暗之間,這是影子的精神,也是這一篇的中心思想。
引述魯迅其他文章的幾段文字,以為佐證:
自己背著因襲的重?fù)?dān),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墳 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我的反抗,卻不過是偏與黑暗搗亂。--《兩地書 二十四》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zhàn),所以很多偏激的聲音。其實這或者是年齡和經(jīng)歷的關(guān)系,也許未必一定的確的,因為我終于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所以我想,在青年,須是有不平而不悲觀,常抗戰(zhàn)而亦自衛(wèi)。--《兩地書 四》
《影的告別》構(gòu)思奇特而巧妙,既寫了影的種種自然特征,并且終于被黑暗沉沒,又有所隱喻象征,寄托了作者深刻的內(nèi)心感受和自我審視,表現(xiàn)了作者當(dāng)時復(fù)雜的思想感情,就是借影向形的告別,來解剖自己思想上的苦悶和彷徨,最后擺脫了苦悶和彷徨,積極地尋找著自己的位置。
《影的告別》中關(guān)鍵詞語的運用值得注意: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連續(xù)用11個“我不”,表達(dá)了一種無條件,無討論余地的拒斥態(tài)度,影拒斥天堂、地獄和將來的黃金世界,下決心要告別,態(tài)度決絕,寧愿無地可以彷徨,意思就是消亡。接著連續(xù)用了5個“然而”,表示他的猶豫和反復(fù)。文章后半,連續(xù)用3個“我愿意”,則表示了他的追求和決心。這些詞語的重復(fù),使作品達(dá)到了一種迂緩的節(jié)奏,這節(jié)奏有益于讀者對較抽象的富于哲理意味的內(nèi)容的思索和感悟,對魯迅的風(fēng)格也是有所豐富的。
另外,在一篇400字的短文里,“彷徨”、“無地”、“黑暗”、“吞并”、“消失”、“黃昏”、“黑夜”、“虛空”這一類詞共用了26次,其中“黑暗”就用了8次之多,遂加重了本文灰暗的氣氛。這是作者對社會重壓的感受,更是作者反抗重壓,不愿茍活與屈服的寫真
[魯迅《影的告別》導(dǎo)讀]相關(guān)文章:
1.名著導(dǎo)讀論語教案
2.名著導(dǎo)讀論語的教案
6.告別單身的說說
8.告別單身說說大全
10.告別單身的說說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