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細節(jié)”真正亮起來
談對魯迅《故鄉(xiāng)》的一個細節(jié)的教學處理
衡陽市鐵一中學 王訪梅
郵編:421001
暑假,細讀余秋雨的散文集《文明的碎片》,其中《鄉(xiāng)關何處》里有這么一段內(nèi)容:“我所離開的是一個非常貧困的村落。貧困到哪家晚飯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粗瓷碗就會引來父母瘋狂的追打,而左鄰右舍都覺得這種追打理所當然。”余秋雨為浙江余杭人,與魯迅先生的家鄉(xiāng)浙江紹興毗鄰。讀到這里,我又一次想起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中的一個細節(jié):那埋在草灰堆里的十多個碗碟。到底是誰把“碗碟”埋在草灰里呢?作者在補敘中安排這么一個細節(jié)又有什么用意呢?每次講到《故鄉(xiāng)》時,如果我不把這“細節(jié)”提出來,引起學生注意,大多數(shù)學生會對此毫不在意,而一旦我將此“細節(jié)”拋出來,提起學生重視,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時,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會細讀文本,感悟思索,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領會小說的主題,從而準確理解作者滲透到作品中的情感,使“細節(jié)”真正亮起來。下文我就《故鄉(xiāng)》中這個細節(jié),談談我的解讀思路及發(fā)現(xiàn),并說說在教學中,我是如何處理此細節(jié)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認為是閏土把“那十多個碗碟”埋在草灰堆里,準備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而并非楊而嫂栽贓誣陷。我的理由如下:首先,把“那十多個碗碟”埋在灰堆里,只有閏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閏土剛到“我”家時,母親問他,知道他沒有吃過午飯,“便叫他自己到廚房炒飯吃去”。他最有可能發(fā)現(xiàn)廚房里這些碗碟;“他又要了所有的草灰”,草灰也是堆放在廚房里的;閏土最有把碗碟埋在灰堆里的客觀條件,且“母親和我”也最信任他。
說到這里,肯定有人要質疑:“母親和我”都答應了“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閏土想要什么,盡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拿,沒有必要偷偷摸摸自己去藏?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從此文開頭所引用的的余秋雨《鄉(xiāng)關何處》中的那一段文字可以看出:碗碟在貧窮的家庭中的價值。當時的生活情景和我們今天是大相徑庭的,今天誰的孩子不小心打碎碗碟小事一樁。余秋雨的家鄉(xiāng)浙江余杭與魯迅先生的家鄉(xiāng)浙江紹興毗鄰,《故鄉(xiāng)》所反映的時代早余先生散文中所反映的時代一百多年,而此小說所要描繪的正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蕭條、衰敗,農(nóng)民、小商人等生活日趨貧困、日益艱難的悲慘景象。那么在小說所描繪的情境中,“十多個碗碟”絕不是可以隨便給人的可有可無的家什。此其一。
其二:我們再進一步親近文本做些分析!澳赣H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東西”前加了“不必搬走”這個修飾語,“碗碟”是否算“不必搬走的東西”呢?我們且看小說中正準備搬家的“我和母親”對一些舊家具物什的態(tài)度:“我”剛回家時,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jīng)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家具,此外須將家里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我”和楊二嫂對話:“我并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可見作為小知識分子典型的“我”在外地謀生亦夠拮據(jù),對舊家的家產(chǎn)物什是很在乎的!拔摇眲偟郊視r,談到搬家的事,“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只是收不起錢來”,“母親”和“我”談到閏土時:“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母親”深知時世的艱難,迫于生計的壓力,對家里的家產(chǎn)物什也是很看重的!巴氲笔敲總家庭的必須品,添置起來也不便宜,體積又小,恐怕不屬“母親和我”眼里的“不必搬走的東西”吧。我們再來看小說中的各色人物對正準備搬家的“我”的一些舊家具物什的態(tài)度。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那么,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順手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楊二嫂年輕時是個姿色美麗又有心計的買賣人,二十年后,她變得潑悍、放肆、自私、刻薄、庸俗,為了撈點小便宜,連拿帶偷,連臉面都不顧。她能夠“很以為功”,恰恰說明“十多個碗碟”并非隨手可送的等閑之物。村子里別的人:“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里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jīng)一掃而空了”?梢姶遄永锖芏嗳藢@些舊家具物什是有所圖的。就是勤勞、善良、樸實的閏土,母親捎信叫他來,除了想和相隔多年的“我”見上一面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拿些家里“搬不走”或者“用不著”的東西過去貼補家用,“施與者”母親捎信給閏土有此意,“受施者”閏土也有此意。
其三:我們來看閏土揀擇的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臺秤,所有的草灰。香爐、燭臺和臺秤是作為小知識分子的“我”搬家到異地完全用不上的東西,草灰是不可能搬走也絲毫不值錢的東西,長桌,椅子,笨重,不值幾個錢,和城里樣式有較大區(qū)別,不便于搬走。所以閏土很自然很心安地向主人要了這些東西。也許閏土象楊二嫂一樣不顧臉面、硬著頭皮向“母親和我”討要“碗碟”,“母親和我”也會答應,但本分、木納、樸實的閏土在要了那么多東西后,恐怕很難再開這個口。
魯迅作品的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在那個“大染缸”一樣的社會里,普通民眾的“集體麻木”,一種“渾然不絕”的“集體無意識”,當然,不同人的表現(xiàn)及性質不一樣,魯迅對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也不一樣,但總體是批判和否定的,也有著深深的同情和無奈,有一種深沉的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情懷!豆枢l(xiāng)》所描繪的正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蕭條、衰敗,農(nóng)民、小商人等生活日趨貧困、日益艱難的悲慘景象,“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閏土像一個“木偶人”了。生計“非常難”的閏土一個人在廚房炒飯時,順便將那十多個自己很需要有點值錢卻又不是很珍貴的“碗碟”埋在草灰里,也就不奇怪了。如果是太貴重的東西,會影響到“母親和我”的生活,善良、本分的閏土把它拿走是不合情理的;在埋這些“碗碟”時,“辛苦麻木”著生活的閏土甚至不可能把這行為與“偷竊”“品質”等聯(lián)系起來,他也許會認為“母親和我”或別的人根本不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否則,還顧及臉面并非墮落沉淪的閏土也不會這樣做。把“碗碟埋在灰堆里”的這個細節(jié),正是勤勞、善良、本分的閏土在那個“病態(tài)”社會下矛盾而無奈心理的具體反映,是引人震驚和深思的,也讓作者和讀者感到無限的悲涼和無盡的悲哀。
其實,從文章的藝術構思、表現(xiàn)手法及主題都可以應證是閏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從分析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入手,小說中的細節(jié)描寫是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更深刻地表現(xiàn)主題!拔摇痹陔x開故鄉(xiāng)時,通過“母親”的補敘出“碗碟埋在灰堆里”的細節(jié),這當然不可能是可有可無的閑筆,作者刻意安排這個細節(jié)又有什么深意呢?在這補敘的整段文字中,誰把“碗碟埋在灰堆里”,作者沒有交代,是“隱”的,誰“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是“顯”的,且描述得生動傳神,滲透著作者很鮮明的情感。如果是為了突出楊二嫂庸俗、自私、勢利者的形象,前面對她的描寫已足夠突出了,這個細節(jié)沒有太大必要,更是完全沒有必要采取“隱”的手法。楊二嫂發(fā)現(xiàn)“埋在灰堆里的碗碟”,毫不奇怪!白詮奈壹沂帐靶欣钜詠,本是每日必到的”,她總是想方設法通過些不太過分的做法撈點小便宜,她必是最能觀察到事態(tài)的。說不定她還當著“母親”的面,翻翻草灰,尋找點自己用得著而不怎么重要的東西,在半討半搶中拿走呢?像拿走“狗氣殺”一樣,但是,“十多個碗碟”不屬此類東西,她沒想到拿走,也不可能拿走,這也能進一步證實“碗碟”的價值。至于楊二嫂“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這是正常推理,是閏土“要了所有的草灰”。她沒有必要誣陷閏土,從前后文也看不出她誣陷閏土的證據(jù)。作者通過補敘交代此細節(jié),含蓄地從另一個角度補充了閏土的形象,盡管這使“我”無限悲哀和悲涼,“我”甚至不愿說出這一點,也不愿相信這一點;當然,這也又一次突出了楊二嫂庸俗、自私、勢利者的形象。一“隱”一“顯”,可謂一箭雙雕,獨具匠心。
敘述“埋在灰堆里的碗碟”的細節(jié),更是為了引出后面的議論抒情,突出主題的深度和廣度,從這一點上分析,也可進一步證實是閏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的。敘事后的議論抒情往往是為了揭示所敘事件的本質含義,升華事件的內(nèi)涵。小說回憶“少年閏土”后,有一句抒情:“現(xiàn)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兒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xiāng)了!被貞浿械摹吧倌觊c土”是和美好結合在一起的,是和美麗的故鄉(xiāng)重疊在一起的,可見閏土在“我”心中的位置以及“我”對閏土的情感。我們再來看敘述完了“碗碟”的細節(jié)后作者的一大段議論抒情:“老屋里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地悲哀!薄巴氲奔毠(jié)后的這段議論,閏土形象由“清楚”到“模糊”,“我非常地悲哀”,不是既含蓄又明確地指出是閏土把“那十多個碗碟”埋在灰堆里的嗎?這也突出主題的深度和廣度,揭示了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同時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
在教授《故鄉(xiāng)》時,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我抓住“碗碟”的細節(jié)提問:是誰把“碗碟”埋在草灰里?請從文章中找出支持你觀點的依據(jù)?作者在補敘中安排這么一個細節(jié)又有什么用意呢?引導學生仔細讀書,真正意義上親近文本;讓學生感悟思考,學會發(fā)現(xiàn),探究“細節(jié)”的本質含義;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物,讀懂主題,領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真實情感。在教學中,抓住這個細節(jié),在學生的質疑,釋疑,爭辯,討論中,小說的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主題、情感、寫作技法等諸多要素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課題氣氛也非常好,學生總是興趣高漲,意猶未盡,在感受到魯迅作品崇高的同時,多了一份有衷的親近感。
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是豐富而有深度的,是不厭百回讀的經(jīng)典,充滿著大智慧,其中值得品味、推敲,令人深思的細節(jié)不計其數(shù)。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抓住這些貌似平常卻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細節(jié),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進入一個“讀書的境界”,學會與魯迅晤對交談,學會與魯迅筆下的世界溝通交流,使每一次靜默的相遇,演繹成思想情感的愉悅契合,使我們大家在對這些具體可感的經(jīng)典細節(jié)的研讀中,有著心曠神怡的文學享受和如浴春風的精神發(fā)現(xiàn),讓“細節(jié)”真正亮起來。
[讓細節(jié)真正亮起來(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北京亮起來了課件
3.北京亮了起來課件
6.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