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①讀懂文句,理解文意。
②培養(yǎng)誦讀能力,賞析景物描寫。
③品味本文“文中有詩,文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
過程和方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品味文中詩情畫意的寫景特征。鑒賞語言淡雅優(yōu)美,富有情韻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領會文中作者對友人的那種深厚感情,正確評價課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品讀、鑒賞課文描寫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與友人一同欣賞春景的情景的文段,從中理解王維文章“文中有詩,文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具: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情況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一封古代的書信,就是《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這一課。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檢查一下大家對課文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
1、下列句中加線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山殊可過 過:過錯
B.足下方溫經(jīng) 方:正
C.猥不敢相煩 猥:鄙,謙稱
D.與山僧飯訖而去 飯:吃飯,名作動
答案:A(過:過訪,游覽)
2、翻譯句子并解釋加線的詞: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譯文:如果不是你這樣天性清新脫俗的人,(我)哪能用這不打緊的事務相邀呢?(天機:天性。古今詞義不同 ,與“天機不可泄漏”不同)
注:視學生翻譯情況必要時講解翻譯的原則
二、整體感知課文:學生默讀課文,說說讀了這篇文章,你已經(jīng)讀懂了什么。(注意:此環(huán)節(jié)應該根據(jù)學生各自的感悟靈活引導)
附上學生可能讀懂的內(nèi)容:
1、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或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描繪終南山的景色,邀請他的好友裴迪到山中跟他一起游玩。
2、各段的主要內(nèi)容:
第一段:作者獨往山中
第二段:冬夜賞景,想念朋友
第三段:盼望來年與朋友賞春景
3、句式是駢散結合。寫景多用四言句;抒情議論,多用散句。
三、品讀課文,賞析美景,理解王維“文中有詩,文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
1、學生輕聲地讀一讀課文,看一看你最喜歡讀文章的哪些語句?請你把它有感情地讀出來,說出喜歡的理由,并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此項同樣要根據(jù)學生喜歡的內(nèi)容和感悟的情況靈活處理,但應盡量引導學生鑒賞王維筆下的輞川冬夜美景圖和輞川春日美景圖,必要時還應作朗讀指導和范讀,學生描述時要求其他同學閉眼感受)
(一)冬景圖: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1)朗讀指導:讀的時候要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做到入情入境,腦中有圖,腦子里要想像這一幅輞川冬夜美景圖,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
(2)分析:
看到:月、水 山、火
聽到:犬吠 舂米聲、鐘聲
寫法:以動襯靜、明暗結合
景物特點:寧靜、柔美
由此表達作者的感情:平靜、閑適、孤寂
(3)賞析:藍田山的冬夜圖,融月色、水光、林火、村莊、犬吠、疏鐘為一體,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寧靜、柔美,在平靜、閑適之中又透出一份孤寂,它就好像一幅活動著的山水面,讓我們感受到了冬夜清麗淡遠、寧靜和諧,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4)描述: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映照著城郭。月光下,輕風拂過,輞水微波蕩漾,月光也隨波蕩漾。遠望,山上的燈火,透過樹林明滅可見。寂靜中偶爾傳來一兩狗的叫聲,吠聲如豹,時斷時續(xù)的舂米聲與疏疏落落的寺廟鐘聲夾雜在一起,隱隱約約而又清晰可辨。
(二)春景圖: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儵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
(1)朗讀指導:讀出一種期待,一種盼望,一種喜悅,比冬景圖輕快一些
(2)分析:
景的特點:生機盎然、清新自然
作者感情:喜悅、悠閑
(3)賞析: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輞川春日美景圖,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清新自然的春景圖。讓我們感受到了春的氣息,讓我們感覺到滿眼春色,春光無限。仿佛讀著讀著,春天就已經(jīng)到來了。它同樣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喜悅、悠閑,讓我們也感受到了這種喜悅,這種悠閑。
(4)描述:春天的藍田山,草木都吐出了嫩綠的新芽,芳草碧碧,山色青青,水中的魚兒輕輕地躍出水面,白鷗展開雙翅飛呀飛。早晨,珠露閃亮在草叢里,在麥苗上,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野雞在麥田里歡快地啼叫著。好一派生機生勃勃的景象!
(三)學生再讀兩段景物描寫的句子,再一次體會作者的情感。(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寫作背景去體會)
教師引導語:
這么一幅美景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呢?它就好像一幅活動著的彩色畫面一樣。
其實,王維寫的這些景象都是很平常的東西,甚至是我們熟視無睹的,可是他卻能描繪得那么美,可以說,在寫景方面,王維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那么,在這些景物描寫中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的感情會是怎么樣的呢?(他在一種尋覓大自然寧靜逸趣的狀態(tài)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機而又不受干擾的境界中。表現(xiàn)出他的靜寂,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寫作背景:王維富于文學才華?墒撬麘巡挪挥觯毁H再貶,對時局感到失望,沮喪,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后來當他對世事官場徹底失去興趣后,更是唯以禪誦為事。據(jù)說他:“退朝之后”總是“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也就說,這時候作者無意于官場,所以他能做到心無雜念,心無他物,這時候他能做到的就是寄情山水,回歸自然了。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討論王維的人生觀,正確的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王維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他豁達的一面--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能從容面對一切苦難。但是,王維的這種寄情山水的做法是不是有點逃避現(xiàn)實的意味?不過我們讀書如果也能有這種心無雜念的境界那就不錯。一心只讀我們的圣賢書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受外界的干擾,那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希望我們的同學也做到這樣--專心學習,努力排除一切干擾因素!
(四)引導學生從兩段寫景的文字中感受王維作品的風格--文中有詩,文中有畫:寫景的語言意境深遠如詩,所繪的景色形象鮮明如畫。
教師引導語:這兩段文字不僅寫得優(yōu)美動人,我們還感受到了什么呀?(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里是--文中有畫,文中有詩)
教師再作引導:王維不僅是一個文學家,還是一個大大的畫家,所以他的詩文能夠跟他的畫結合起來,達到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蘇軾就曾經(jīng)說過--“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高一的時候我們讀過他的--《山居秋瞑》就是一個例子。大家能不能把這首詩給我們朗誦出來?
學生讀后,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山居秋瞑》的詩中的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這首詩,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山居秋暝圖,描繪出一幅山村秋天黃昏的圖景。在這首詩里,作者用熱鬧的字面創(chuàng)造出一種幽靜的氣氛,寓靜于動,勾勒出一幅清新而寧靜、生機盎然又祥和優(yōu)美的山居秋暝圖。--這就是詩中有畫。
師:那么王維在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封信中的兩處寫景的文字,又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特色的?(讓學生討論后發(fā)表意見)
藍田山的冬夜圖,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就好像一幅山水畫一樣美;春景圖,作者用歡快流暢的筆調(diào),描繪出一幅色彩明快的圖畫,把春日的藍田山中萬物勃發(fā),生機盎然的景象描繪得如畫如詩。讓人看了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這些寫景的語言意境深遠如詩,所繪的景色形象鮮明如畫。
所以我們說王維的這篇文章是--文中有詩,文中有畫,充滿了詩情畫意。
四、質(zhì)疑問難: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還有什么讀不懂的?請?zhí)岢鰜。(根?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操作)
說明:下面這個問題如果學生沒有主動提出教師應提出來引導學生討論。
作者為什么要大篇幅的寫景?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作者在信中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是為了:借景傳情、借景寄意
(1)吸引朋友來看。
(2)表達對朋友的關心,體現(xiàn)深摯友情。
(3)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本人上這節(jié)課時的一段課堂實錄:
生A:老師,我想知道,作為一封書信,為什么可以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作為一封書信,作者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是為了什么呢?
生(齊聲):吸引他的朋友。
師:對,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要邀請朋友來山中游玩,既然這樣,他就得告訴他的朋友,這里多美,多好玩,不然這山中還有什么吸引力哦。
師:打個比方,假如某一天你想要邀請你有朋友一起去哪里玩,諸如來我們學校,那你會怎么說?你就一定得講出我們學校吸引人的地方,對吧?那你會怎么說呢?
生B:我們學校非常大!
生C:我們學校很漂亮!
師:沒錯!我們學校是全揭陽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個學校,我們這里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風景是絕對的優(yōu)美,操場的一角就能容納三萬人看中華情(地震來的時候我們絕對不用擔心呵)。
生D:聽說我們學校有“普師八景”,我們這“八景”簡直可以跟“潮州八景”相媲美!
師:哪八景呵?
生D:第一景叫“逍遙河”,就是通往教師食堂的那條小河;第二景是“逍遙河”上的那條小橋“劍橋”,所以,“逍遙河”也稱“劍橋”,那橋,是用“詩”砌成的呵,據(jù)說,只要你打橋上經(jīng)過,便會詩情大發(fā)如康橋之水一發(fā)不可收拾,你會恨不得做康河里邊的一條水草啦。第三景便是逍遙河后面那條雖然很小,卻也很可愛的無憂溝,“無憂溝”什么意思,不用我說大家可想而知……
師:呵,真的好美!難怪老師我在這里教了這么多年書,一直舍不得離開。看來你對我們學校很有感情呵,我希望其他同學也愛我們的學校。同學們,如果你是我們這位同學的朋友,聽他這么說,你會來嗎?
生(齊聲):會!
師:所以,如果你要邀請你的朋友來,你就一定得告訴你的朋友說我們這里多好多好多好……
所以呢,作者寫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
生(齊聲):吸引他的朋友來看。
生E:老師,我覺得作者寫景的目的還是為了表達對朋友的關心,還體現(xiàn)了他們深摯的友情。
師:說得好!這封信既是用來與友人相約共賞,向友人發(fā)出邀請,同時也是敘述朋友情誼。表達對朋友的關心,體現(xiàn)深摯友情。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感情比較好的,王維會想到他這一個伴來共享這一份美麗嗎?同學們,平時,你有什么開心或不開心的事,你第一個想到的是誰--你最有感情的人,你的知己。
師:除了這兩個原因之外,你還想到了什么呢?
生F:老師,我還覺得,作者是為了表現(xiàn)他期望閑適山水之中、追求田園生活的心理,因為他這時候已經(jīng)無意官場,所以他能放下心中的雜念,寄情山水。所以他就會把景物描繪得富有生活情趣。
師:這種寫法叫做--
生(齊聲):借景傳情、借景寄意。
師:太對了!這種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哦。
師:所以,作者在信中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是為了--請看投影--
……
五、師生探討,深化延伸:
說明:下面這些問題如果學生在前面的環(huán)節(jié)中有提出來的可略去
1、找出本文的文眼:
教師引導語:作者就是這樣通過寫景來表達感情的,在文章中作者用一個詞概括了這兩段景物特點,可以說,這個詞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那么這個詞就是--深趣。
教師小結:這兩個字包括王維筆下的終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麗淡遠、寧靜和諧的氛圍和春天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景象,當然還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誠心。
像這樣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字眼就叫做文章的--文眼
“深趣”這兩個字就是這篇文章的文眼。
2、如果你是裴迪,看了這封信你會應邀出游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會,會為他的情所打動,為他所描繪的景所吸引。
3、王維為何那么迫切地邀約裴迪同游,請略述“獨享”與“與人分享”的差異。
下面摘錄部分教師引導語:
作者是希望把他的快樂跟他的朋友共同分分享,從哪里看出來--“此時獨坐……臨清流也”、“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
獨樂樂不若與人樂,快樂是需要有人跟你分享的,痛苦也得有個人幫你分擔。所以生活中,我們需要朋友,需要一個知已。海子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里面說:從明天起, 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弊寗e人跟你共同分享你的快樂,你也會得到幸福,感受到快樂!那么同學們,希望你們也從明天起,不,從今天起,我們也做一個幸?鞓返娜--面朝朋友, 春暖花開
五、歸納總結:
1、回顧: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回答)
寫什么:他獨游終南山,通過對終南山景色的描繪,邀請他的好友裴迪明年春天同游。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
怎樣寫:通過對藍田山冬景和春景的描繪來吸引裴迪,借景傳情,用詩一般的語言來寫景,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為什么要這樣寫:吸引他的朋友
2、用書信寫作的好處。
這篇文章是用書信的形式寫的,用書信形式寫,因為是面對面,用第二人稱,更容易寫出真情感,更容易用情去打動讀者。所以,我們寫文章(包括考場作文)有時候也可以用書信的形式寫。
六、齊讀全文,查漏補缺:你還感受到了什么?你還有什么想說的?
七、作業(yè):1、完成課后習題
2、預習《黃州快哉亭記》
附:板書設計見多媒體投影,板書框架如下:
一、默讀課文,說說你已經(jīng)讀懂了什么。
二、輕聲地讀一讀課文,看一看你最喜歡讀文章的哪些語句?請你把它有感情地讀出來,說出喜歡的理由,并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
冬景圖: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看到:月、水 山、火
聽到:犬吠 舂米聲、鐘聲
寫法:以動襯靜、明暗結合
景物特點:寧靜、柔美
由此表達作者的感情:平靜、閑適、孤寂
春景圖: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儵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
景的特點:生機盎然、清新自然
作者感情:喜悅、悠閑
文中有畫,文中有詩:寫景的語言意境深遠如詩,所繪的景色形象鮮明如畫。
三、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還有什么讀不懂的?請?zhí)岢鰜怼?/p>
作者為什么要大篇幅的寫景?
借景傳情、借景寄意 :
1、吸引朋友來看。
2、表達對朋友的關心,體現(xiàn)深摯友情。
3、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四、探討:
1、文眼:“深趣”
2、如果你是裴迪,看了這封信你會應邀出游嗎?為什么
3、王維為何那么迫切地邀約裴迪同游,請略述“獨享”與“與人分享”的差異。
五、你還感受到了什么?你還有什么想說的?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8.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