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
咫尺絞綃勞解贈,叫人焉能不傷悲?
其二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zhèn)日無心鎮(zhèn)日閑。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它點點與斑斑。
其三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讀文學作品許多時候需要靠語感,讀古詩更是這樣。因為登古詩之堂,入意境之室的通道是感受,是領(lǐng)悟,是心理經(jīng)驗,只是孤立地讀懂每句話字面的意思是無法透徹理解古詩的。下面僅以《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林黛玉的《題帕三絕句》為例談兩點體會。
一、語序感是語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言語作品,包括議論性的、說明性的文字,都是以語序為經(jīng)編織而成的,古詩也不例外。但是古詩的語序更隱蔽,更不易察覺,所以需要讀者有更強的語感能力。這三首絕句是寫在寶玉所贈的絹帕上的。寶玉挨打,黛玉悲痛欲絕,為了安慰黛玉,寶玉以帕相贈,黛玉深感寶玉深情,在帕上題詩三首,以明心志。三首絕句的詩眼是一個“淚”字,這一點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但是,曹雪芹的高明之處于,寫哭寫淚很有“章法”,也就是說,有很巧妙的語序貫穿著。這語序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言語內(nèi)容是漸進性。主要體現(xiàn)在每首詩的起始句上!把劭招顪I淚空垂”、“拋珠滾玉只偷潸”、“彩線難收面上珠”。從這三句詩上看出,詩歌主人公痛哭時間的漸進性和痛哭程度的漸進性。“蓄淚”是哭未開始,是山雨欲來階段!皽I垂”是哭的開始,是淚珠涌出眼眶尚未下落,或剛剛下落尚未成線那一刻。而第二句的“拋”、“滾”、“潸”三個字顯然是淚流滿面,淚雨潸然了,程度當然和第一句不同。第三句用“難收”二字,寫出痛哭時間之長,傷心之切,不僅是寫淚多而難收,更是寫欲罷而不能。二是言語形式的縫合性。作者運用了“草灰蛇線”的筆法,在每一首詩之間進行了巧妙的接榫,使三首詩縫合細密,表現(xiàn)出很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第一首詩里有“暗灑閑拋卻為誰”句,而第二首的起句則為“拋珠滾玉只偷潸”,--兩個“拋”字明接;第二首詩里有“任它點點與斑斑”句,而第三首的結(jié)句為“不識香痕漬也無”,--“斑斑”與“香漬”暗合。
經(jīng)過以上分析,我們對《題帕三絕句》有了更明晰的了解,這對理解詩歌內(nèi)容,領(lǐng)悟詩歌意境都將有很大幫助。由此可知,語序感是語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整篇言語作品的把握,還是對一段話的理解、構(gòu)思,語序感都是語感這座大廈的筋骨;沒有語序感的支撐,一個人的語感能力是很難“成型”的。
二、知識是主體通向語感的橋梁。語感的培養(yǎng)并不從知識教育開始,但是,知識的豐吝卻直接制約著一個人語感能力的強弱。閱讀古詩更是如此。我們看看《題帕三絕句》的第三首詩是寫的什么內(nèi)容呢?“湘江舊跡”,“千桿竹”,“香痕漬也無”,這些詞語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呢?如果你不熟悉那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無論如何你是讀不懂這首詩的。原來詩里暗引了二妃哭舜的故事傳說:《述異記》載:“舜南巡,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焙舷娼粠禺a(chǎn)一種斑竹,上有天然的紫褐色斑點如血淚痕,相傳是二妃淚水染成,又稱湘妃竹。正因為詩作者巧妙地化用了這個美麗的傳說,才使詩的語言含蓄蘊藉,才使詩的信息承載量更加豐厚,才使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黛玉對寶玉的愛戀之深,有如二妃之于舜帝。但是詩作者也同時為不具備這一知識的讀者設(shè)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說,不具備相應(yīng)的知識,就不會有相應(yīng)的語感。
在古詩文中,作者經(jīng)常要化用一些典故、傳說等,而這些典故、傳說等經(jīng)無數(shù)文人墨客一再運用,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常識,我們要想讀懂古代詩文,進而能夠悟透古詩文中的意義和境界,當然需要盡量多地了解和掌握這些古代文化常識,因為它是通向語感能力的橋梁。
[讀《題帕三絕句》說語感]相關(guān)文章:
1.說勤閱讀的答案
2.說鼎閱讀答案
3.《說驥》閱讀答案
5.愛藕說閱讀答案
6.說影壁閱讀答案
7.說勤小學閱讀答案
9.說意境閱讀答案
10.日喻說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