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fā)慮[1]憲[2],求善良,足以謏(xiǎo)聞[3],不足以動眾[4];就賢體遠[5],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6]俗,其必由學乎!
【注釋】[1]慮:思考。 [2]憲:原則。 [3]謏聞:小有名氣。[4]動眾:使聽眾為之感動。[5]就賢體遠:就、體都是親近、靠近的意思。[6]成:養(yǎng)成、習得。
【語譯】多思考原則問題,廣求善良的人輔佐,只能做到到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自就教于賢能的人,體察疏遠之士的內(nèi)心,雖能感動群眾,但還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1]民,教學為先。《兌命》[2]曰:“念終[3]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注釋】[1]君:動詞,統(tǒng)治的意思。[2]《兌命》:《尚書》中的一篇。兌,與“悅”同。[3]念終:心里一直惦記的意思。
【語譯】質(zhì)地美好的玉石,如果不經(jīng)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為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yōu)先、最重要的工作!渡袝鴥睹氛f:“要自始至終,經(jīng)常想到學習!本褪沁@個意思。
【原文】雖有佳肴[1],弗食,不知其旨[2]也;雖有至道[3],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5];知困,然后能自強[6]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7]”。其此之謂乎!
【注釋】[1]肴:指有骨頭的肉。[2]旨:指食物的味道。[3]至道:最有說服力的理論。[4]困:迷惑不解。[5]自反:自我反省。[6]強:自己鼓勵自己。[7]學學半:教育別人,能學習一半。
【語譯】即使有鮮美的菜肴擺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深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識的貧乏,教育別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學識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識不夠,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qū)W;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互發(fā)生作用,教育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渡袝鴥睹氛f:“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1],黨有庠[2],術有序[3],國有學[4]。
【注釋】[1]家有塾:家,二十五戶人家的合稱,即“閭”。家有塾,指的就是這二十五戶人家共有的學校。[2]黨有序:古代五百家稱為黨。庠,在黨中開辦的學校。[3]術有序:術,與“遂”同,一萬二千五百家稱為遂。術,在遂中開辦的學校。[4]國有學:國,都城。學,真正的大學堂。
【語譯】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一個遂中設有“序”,一國之中設有“太學”。
【原文】比年[1]入學,中年[2]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3]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4]。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5]。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6]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7]曰:“蛾子[8]時術[9]之”。其此之謂乎!
【注釋】[1]比年:每年。[2]中年:隔一年。[3]離經(jīng):將書中的句子逐一斷開。[4]小成:取得很小的成績。[5]大成:取得輝煌的成績。[6]說:同“悅”。 [7]《記》:古人編寫的記錄言行世事的書。[8]蛾子:螞蟻。[9]術:學習本領。
【譯文】(學校)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一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后,考經(jīng)文的句讀,辨別經(jīng)文的主旨;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致志于學業(yè),是否喜歡與同學朋友探討學問;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廣學博覽,親敬師長;第七年考查學生在學術上的見解,及選擇朋友的眼光,這時候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查學生知識是否淵博通達,是否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疑惑,而且不違背師訓,這叫做“大成”。這時才能夠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古書《禮記》說:螞蟻時時學習銜泥,然后能成大垤(大的蟻封)。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大學始教,皮弁[1]祭菜[2],示敬道也!断拧芬奕齕3],官[4]其始也。入學鼓篋[5],孫[6]其業(yè)也。夏、楚[7]二物,收其威也[8]。未卜禘[9],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10]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11]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12]也!队洝吩唬骸胺矊W,官先事,士先志[13]”。其此之謂乎!
【注釋】[1]皮弁:穿上正式場合穿著的禮服。[2]菜:祭祀所用的菜。[3]《宵雅》肄三:《宵雅》,指《詩經(jīng)》中的《小雅》。肄,完成學習任務。三,《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小雅》中的詩。[4]官:做官的禮數(shù)。[5]鼓篋:以擊鼓的方式把學生召集起來。篋,書箱。[6]孫:同“遜”,恭恭敬敬。[7]夏、楚:夏,與“甲”同音。夏、楚,都是體罰學生用的木條。[8]收其威也:收,適當?shù)乜酥。威,行為舉止。[9]禘:祭祀活動。[10]存其心:在心里翻來覆去地思考。[11]躐(liè):超越。[12]大倫:天下之禮,大道理。[13]官先事,士先志:官,當官。事,處理事務。士,做士人。志:胸中有遠大的抱負。
【語譯】大學開學的時候,學生都穿著禮服,具備祭菜祭祀先圣先師,表示尊師重道。要求學生吟誦《詩經(jīng)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敘述君臣和睦的)三篇詩,一開始就用努力蒞官事上的道理勸勉學生。接著要求學生按鼓聲打開書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yè);同時展示懲戒的木條,警醒鞭策學生,以整肅學生的行為舉止。(學生春季入學),夏天的大祭沒有實施以前,官員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愿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時常觀察學生,但不輕易發(fā)言,等到適當?shù)臅r候再加以指導,以便讓他們主動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幼的學生要注意聽,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教學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書《記》說:“大凡學習做官、領導人民,就先學習管理事情;要做一個讀書人,就先教他立定遠大的抱負!本褪沁@個意思。
【原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1]。不學操縵[2],不能安弦[3];不學博依[4],不能安詩;不學雜服[5],不能安禮。不興[6]其藝[7],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8]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9]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10],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注釋】[1]居學:休息時在家中學習。[2]操縵:練習彈奏樂器。[3]安弦:精通音律。[4]博依:各類的比喻。[5]雜服:各種風格的服飾。[6]興:重視。[7]藝:各種各樣的本領和技能。[8]游:休閑。[9]輔:朋友。[10]敬孫務時敏:孫,同“遜”,謙遜。務:一定。
【語譯】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yè);課余及休假的時候,也有課外研究。(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調(diào)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不從通曉鳥獸草木、天時人事學會譬喻,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jié)就行不恰當。對于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不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現(xiàn)在外,不論休息或游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才能潛心學習,親敬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違背道義!渡袝鴥睹氛f:“恭肅謙遜,奮勉不息,如此修行,便能成功!敝v的就是這個意思。
[《禮記學記》語譯(一)]相關文章:
2.禮記學記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