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荷塘 夢中的丁香
--走進朱自清、戴望舒的精神世界
[創(chuàng)意說明]
本課擬用實踐性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方法,旨在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前進行了收集學生問題→確立研究課題→分組查找研究三個環(huán)節(jié),本課是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即在老師教學目標引導下,交流研究成果。
[課題確立與目標說明]
1《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朱自清在社會劇蕩、前路暗淡之時,悄然蟄居清華園里,為抒遣心中郁悶惆悵而寫的!队晗铩芬彩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曾經(jīng)參與革命、參加共青團的戴望舒躲到了好友施蟄存在松江鄉(xiāng)下的家里,目睹了鮮血和死亡,思想極度困惑迷茫時所作。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情感讓我覺得這是指導學生用知人論世法解讀文學作品的很好的教材,于是產(chǎn)生了將兩篇作品比較閱讀的想法。
2《雨巷》中,作者戴望舒滿懷愁緒的訴說了自己夢中丁香的幻滅,而《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則是用自己癡絕的筆為自己的生命情感營造了一個心靈的荷塘。戴望舒夢中的丁香遠去了,但他并沒有沉淪,繼續(xù)希望著、期待著、奮斗著;朱自清心靈的荷塘建成了,卻終究不能擺脫現(xiàn)實的影子,又回歸孤獨苦悶。這就是處于社會劇變、前路暗淡之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他們彷徨著、苦悶著、又從沒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二人終于分別擺脫了夢中丁香的虛幻、心靈荷塘的超然,積極投身到革命活動中,并都表現(xiàn)了堅定的名族氣節(jié)。這些通過研究性學習得來的感受和思考,將有助于學生們省察并重塑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充實他們的靈魂,為將來人生路上必然會有的失意和挫折做一些心理上的準備。
3“蓮(荷)”和“丁香”在中國文學中是兩個有著特殊象征意義的意象,作為研究性學習課題讓學生探究既有助于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又可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
4《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一段和《雨巷》是很好的誦讀教材。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可讓學生體會到用蒼白的語言不能闡釋清楚的作品的無窮意蘊,這也是我設計此課的目標之一。
[切入]
1本課是講讀《荷塘月色》的第三課時,是在從文本入手梳理了文章結構,鑒賞了文章語言美、意境美,了解了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的基礎上進行的。
2課前準備工作。
⑴學生再讀《荷塘月色》和《雨巷》,就疑點提問。
⑵收集學生問題,從中篩選出較有代表性、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實踐性和研究性課題,分小組探究。
①朱自清、戴望舒的生平簡介。
②朱自清為什么內(nèi)心頗不寧靜?能否從他相同時期的其他作品中找到這種心情的影子?
③在中國文學中“蓮(荷花)”“丁香”有何象征意義?舉例說明。
④《雨巷》寫作的時代背景。
⑤試解讀《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3由兩篇作品的寫作年代切入本課:1927年的夏天,有兩位對后世頗有影響的文人,他們一個蟄居于北京的清華園,一個避居于松江鄉(xiāng)下,分別寫下了堪稱經(jīng)典的作品--散文《荷塘月色》和詩歌《雨巷》。這兩位作家就是朱自清和戴望舒。今天我們將試著把兩篇作品放在時代背景下解讀,以期更真切地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探究]
1《荷塘月色》開篇由心情的頗不寧靜入筆,作者心情為什么頗不寧靜呢?能否從他相同時期的其他作品中找到這種心情的影子?
學生交流對此問題的探究結果:《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四一二”政變之后的清華園,南方還在進行著血雨腥風的屠殺。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生分化。仍然堅守文化批判陣地的知識分子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寂寞和凄涼,因而陷入苦悶彷徨之中。這是處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兩個革命高潮之間的低谷中的時代的苦悶,是覺醒的一代醒來之后面對無際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無路可走的苦悶。懷著火一樣的熱情的啟蒙者碰到的卻是冰一般冷酷的現(xiàn)實,覺醒的個性卻無法找到讓個性自由伸展的條件,沮喪的心情可想而知。因此,作為覺醒的知識分子之一的朱自清其心情是自然是頗不寧靜的。
這種心情在其他作品中的體現(xiàn):⑴“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那里走》)⑵“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理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明白!保ā兑环庑拧罚
教師小結:知人論世法對于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上不失為一條捷徑。
2在看到月下荷塘的那一刻,作者的心情終于得到了暫時的解脫,作者用癡絕的筆描繪了一幅月下荷塘圖。教師在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的伴奏下朗讀月下荷塘一段,將學生帶入鑒賞情境。
解說:上節(jié)課我們用美、靜、雅三個字概括了這幅月下荷塘圖,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 “荷”在中國文學里是一個頗有象征意義的意象,作者選取荷塘傾注自己的筆力,還有什么別具匠心之處嗎?
學生交流探究成果:⑴蓮是佛花,象征著一種超然與空靈的意境,作者將荷塘看作遠離塵囂的自由所在,寄托難得的片刻心寧與神安,這與其說是一處絕美的風景,不如說是作者理想中恬然自得的凈土。⑵蓮是花中的君子。朱自清原名朱自華,取“春華秋實”之意,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壞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兮”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而屈原經(jīng)常用“荷花”來象征自己高潔不群的人格。如在《離騷》里敘述道理想不能實現(xiàn),于是產(chǎn)生退隱之心時,就寫到:“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薄毒鸥枭偎久分幸灿小昂梢沦廪,倏而來兮忽而逝。”可見“荷”在朱自清心目中一直就是高潔不群的君子人格的象征。⑶“出水很高”的荷葉也經(jīng)常用來寄托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如“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周敦頤則用“香遠益清”來形容荷香,以寄托一種脫俗的人生境界?梢娺@荷塘里還寄托著作者超然清遠的人生境界。
教師小結:朱自清用自己的心靈為自己構筑了這樣一個超脫的精神家園,我們可以看作是他對現(xiàn)實的逃避,也可對其給予理解,試想那個癡情于文學,敦厚樸實的一介書生朱自清,如果沒有這個寧靜的心靈空間,沒有這個淡泊寧靜的人生境界,身處亂世中又將何去何從呢?
3再把目光轉向同時期的作品戴望舒的《雨巷》。教師在小提琴曲舒曼的《夢幻曲》的伴奏下朗讀《雨巷》,讓學生充分體會那種哀怨的意境。作者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丁香在我國文學里有何象征意義?
學生交流探究結果:丁香,由于花朵纖小文弱,花筒稍長,給人以欲放未盡之感,故常被人比喻愁懷郁結。如:“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保ɡ钌屉[《代贈》)“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保ɡ瞽Z《浣溪沙》)“含春雨,結愁千緒,似憶江南主!保ㄍ跏蟆饵c絳唇》)用丁香來形容姑娘更添凄美的意境。
4《雨巷》中的意象似乎都被賦予了一種象征意義,你能結合詩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其進行解讀嗎?
學生交流探究結果:《雨巷》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曾經(jīng)參與革命、參加共青團的戴望舒躲到了好友施蟄存在松江鄉(xiāng)下的家里,目睹了鮮血和死亡,思想極度困惑迷茫時所作。丁香般的姑娘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悠長、狹窄、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沉悶的社會現(xiàn)實。
5教師總結:《雨巷》中,作者戴望舒滿懷愁緒的訴說了自己夢中丁香的幻滅,而《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則是用自己癡絕的筆為自己的生命情感營造了一個心靈的荷塘。戴望舒夢中的丁香遠去了,但他并沒有沉淪,繼續(xù)希望著、期待著,“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仇怨的姑娘”;朱自清心靈的荷塘建成了,卻終究不能擺脫現(xiàn)實的影子,又回歸孤獨苦悶,“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這就是處于社會劇變、前路暗淡之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他們彷徨著、苦悶著、又從沒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現(xiàn)在我們?nèi)韵蛩麄兺兑跃磁宓哪抗,還在于最終二人都分別擺脫了夢中丁香的虛幻、心靈荷塘的超然,積極投身到革命活動中,并都表現(xiàn)了堅定的名族氣節(jié)。
負責查找朱自清、戴望舒生平簡介的同學作簡單介紹: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清華大學內(nèi)遷,朱自清任西南聯(lián)大教授,F(xiàn)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后繼續(xù)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群眾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主義精神,為國人所尊敬。
1941年底香港為日軍占領,戴望舒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陷獄中數(shù)月,健康受到很大損害,卻敢于斗爭,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
6有感情的齊讀“月下荷塘”一段和《雨巷》全詩,重溫作者當時的心境。
[拓展]
知人論世法在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固然是一條捷徑,但過于拘泥于背景,往往導致無中生有或牽強附會,有時知人論世的切入點不同,解讀也不同,課下通過再查找、再探究,對兩篇作品作另一種全新的解讀。
[心靈的荷塘夢中的丁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