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其中(教案)
教學要點:
1 疏通課文,積累有關的文言文基礎知識(練習二練習三練習四)
2 正確理解孔顏的“安貧樂道”(練習一)
3 理解文中比喻句喻體與本體特點,進而準確把握句義。
內(nèi)容 課堂作業(yè),通過作業(yè)熟悉疏通課文
步驟
一 導入復習第5課的字詞,快速回放有關課件,并提示學生可以從網(wǎng)上下載有關資料。
二 要求學生完成第5課練習四
1 請學生快速在課本上給這段文言文加標點。兩分鐘后,展示有標點的原文。
2 要求學生將這段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寫在作業(yè)本上;教師巡視,不斷鼓勵
3 五分鐘后,教師對著原文講解,讓學生訂正作業(yè),并展示如下:
[原文]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翻譯]景春說:“公孫愆、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fā)怒各諸侯君王都很害怕,而他們平靜地生活的話,天下的戰(zhàn)火就熄滅了!泵献诱f“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您沒有學過禮嗎?男子加冠,那是父親決定的;女子出嫁,那是母親決定的,母親把她送出家門時,告誡她說:‘去到你婆家,一定要孝敬一定要有所警戒,不要違背丈夫的意志!’憑著她恭順成為正室的,也不過是妻妾女人的方法。而大丈夫應該具備天下大仁,守著天下的大禮,實現(xiàn)天下大義。得志時,要聽從民眾的意志,不得志時,也獨自堅守自己的仁義道德!龑W生自讀課文,教師逐段展示原文與譯文,并對其中重點詞語加以提示
三,收繳作業(yè),讓學生預習第6課,完成課后練習二
(一)學生在課本上將習題中例句翻譯出來;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二)十分鐘后,教師講解習題,并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二 文言文基礎知識
1 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釋其意義
君子食無求飽。 “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要”通“約”,“約定”的意思(也可作;“簡約”理解)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辟”通“避”,“避開”的意思
而誰以易之。 “而”通“爾”,“你們”的意思。
植其杖而蕓。 “蕓”通“耘”;“除草”的意思。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皬蓖ā暗颉保傲懵洹钡囊馑
今女畫。 “女”通”汝”;“畫”通“劃”。
舉直錯諸枉!板e”通“措”,“安置”的意思。
2 辨別下列各句中虛詞的用法
(1)與
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翻譯:愿意把自己的車馬衣裘,和朋友共同分享。(介詞)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翻譯:是君子的人嗎?當然是稱得上君子的人。(語氣詞,表疑問)
于予與何誅?
翻譯:對于宰予還能責備他什么?(語氣詞,表疑問)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翻譯:而且與其跟從躲避人的人士,……(連詞,表選擇)
富與貴,人之所欲也。
翻譯:富裕和顯貴是人們所追求的。(連詞,表并列)
(2)為
為人謀而不忠乎?
翻譯: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 (介詞)
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翻譯:不會因為堯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桀而滅亡。(連詞,表因果關系)
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
翻譯: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介詞,表被動關系)
何為其莫知子也。
翻譯:憑什么說沒有人了解呢?(介詞)
為不能聽,勿使出境。
翻譯:如果不能聽從,那就不要讓使者出境。(連詞,表假設關系)
第二課時(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內(nèi)容 分析課文要點,正確理解孔顏的“安貧樂道”苦樂觀。
步驟
一 導入 由口頭作文引入到“快樂”的話題
二 課文分析
(一)板書課題,追問,“樂在其中”這個“其”是指什么?
(二)精讀第一節(jié),板書,物質(zhì)生活,討論如下:
1 “生活”中的“生”在課文中是指什么?“活”又是指什么?
(明確:分別是“食”“居”;“事”“言”。)
2 既然“食”“居”“無求”,那么應該“求”的是什么呢?
(明確:應該求的應該是“道”,用課文中的話來表述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3 第二自然段與第一段是什么關系?
(明確:是例證與被例證的關系,第一段說的是一般性的道路,第二段用顏回這事例加以證明。)
4 第二段寫到了“樂”,為什么要寫“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顏回的“樂”在哪里?
(明確:寫這些貧寒的生活條件,正是為了反襯出顏回的“樂”而“不改”,也正如后來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他的樂應該“樂”在心中“有道”)
5 在課題旁板書“安貧樂道”,問,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樂在其中”的“其”就應該指什么?
(明確:“其”就是指心中的“道”,和面對貧寒的生活境遇而能堅守這個“道”。)
(三)精讀第二節(jié),板書,精神境界,討論如下:
1 學習有哪三種境界,請結(jié)合自己談談你對這三種境界的理解。
(明確:三種境界是“知”“好”“樂”,這三個境界是一個比一個高。)
2 具有這最好境界的人,被稱為“智者”和“仁者”,課文分別選用了什么作喻體?
(明確:分別選用了“水”和“山”。)
3 選用“水”和“山”為喻體,是利用喻體事物的什么特點來突出主體的什么特點?
(明確:“水”的特點就是“流向大海”而且“遇到阻斷”便會發(fā)出“響聲”最后,仍然向前,這就突出了“智者”執(zhí)著樂觀;“山”的特點是“風雨不動”,“國破山河在”,無論人事有多大的變化,但山仍然巋然不動,這就突出了“仁者”對心志的堅定不移。)
(四)精讀第三節(jié),板書,快樂的情境,討論如下:
1 用“肉味”來對比,除了說明孔子很高的藝術(shù)欣賞水平,更主要是為了說明什么?
(明確:還是為了說明孔子在物質(zhì)與精神享受的抉擇中首選精神,同時還說明他的從容淡定。)
2 “樂亦在其中矣”中的“亦”是與上一段哪句呼應的?這“其中”具體指什么?
(明確:與“不圖為樂之至斯也”呼應的,這“其中”具體就是指“反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就是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起胳膊當枕頭就能睡,很知足能夠“安于貧寒”。)
3 用“浮云”比喻不義的富貴,突出這種富貴的什么特點?
(明確:突出這種富貴可望不可及,無法把握,容易失去的特點,是身外之物。)
4 “不義而富且貴”中的“而”字是表順接關系呢?還是表轉(zhuǎn)折關系?為什么?
(明確: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回答。第一種答,表順接關系,因為“不義”這種手段和“富貴”這種結(jié)果,在中國的現(xiàn)實社會本來就存在因果關系, “義”與“富貴”似乎本來就不能統(tǒng)一,所謂“為富不仁”也是一個明證。第二種答,表轉(zhuǎn)折關系,雖然現(xiàn)實社會中“不義”與“富貴”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因果聯(lián)系,但是從孔夫子的倫理道德上講,兩者本應該排斥,也就是說“義”與“富貴”應該統(tǒng)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這種道德原則的表述。不管怎么說,在中國,即便今天,似乎也還沒在實踐上讓“道義”與“富貴”統(tǒng)一起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善良的“君子”們,只一味高喊著道德教育的口號,希望人通過道德修養(yǎng)就能“克己復禮”,恰恰忽視了社會法制的建設,沒有能夠在實踐上讓“不義”者受到應有的懲罰。如果“不義”的行為一旦發(fā)生,社會就能讓這個“不義”之人“家破人亡”,那么,就不會有人再那么“理直氣壯”地通過“不義”的手段,來謀取“富貴”。)
(四)精讀第四節(jié),板書,角色的選擇,討論如下:
1 這節(jié)中,孔子說到哪兩種對立的社會角色?
(明確:入世者和遁世者。)
2 這兩種人在作為上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明確:前者投身社會,積極為善,后者潔身自好,消極避世。)
3 對這兩種人,用“見”“聞”二字來界定,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確:對第一種,孔子說“見其人”“聞其語”,言外之意就是說,這種人能夠做到;而對第二種人,孔子卻說“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言外之意是說,這種人其實做不到。孔子這樣界定,其實是鼓勵學生選擇第一種角色。)
三 歸納全文,完成板書如下:(略)
四 歸結(jié)性地討論課后練習一,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學習課文,思考回答
1 孔子教導我們在做事與說話兩個方面,應該有怎樣的方式?
答:孔子說,“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說,做事要腳踏實地,要勤快靈活;說話要謹慎,不要信口開河,想好再說。對此,我以為,做事確實要如此,但說話,尤其是作為學生,還是要大膽說,不要怕說錯,要真誠,不要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2 “賢哉,回也!”在課文的第二段一前一后兩次出現(xiàn),這個句子與一般的句子語序有什么不同?這里為什么要這樣寫?
答:這是一個主謂倒裝句,表達了孔子對學生顏回的贊嘆。
3 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一談你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理解。
答:“知之”、“好之”、“樂之”,是學習的三種境界,也可以看作是做事的三個層次。一般的了解,自然比不上喜歡的做得好;只是喜歡,又比不上把它當作快樂的人;樂于去做則是最高境界,把做事學習當作最好的享受,沒有理由做不好。但以我的經(jīng)驗,要做到“樂之”,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自由”,另外,還需要有“成功”。當然,不論“自由”還是“成功”,可以通過自己的調(diào)整心態(tài)獲得;應該學會自我解放,自我認同。
[《樂在其中》(粵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