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授課計劃
學科 語文 年級 高二 第1課時 執(zhí)教日期 課的類型 輔助教具
08年12月11日 校級公開課 PPT、學生活動材料
課題 知人論世--《想北平》與《故都的秋》比較閱讀
教學
目標 以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與《想北平》作對比,比較兩篇文章在對同一個城市的描寫及情感表達上的異同,理解并能運用比較閱讀中“知人論世”的方法。
教學重
點難點 重點:通過比較,找出兩篇散文的異同點。
難點:如何在比較閱讀中結(jié)合不同作者的人生閱歷、性格等對作品進行鑒賞。
教學過程(包括提問、板書、講解、小結(jié)、作業(yè)布置、后記)
一、課前準備
將學生活動材料(包含比較閱讀材料--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及相關思考題)分發(fā)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根據(jù)所提供的思考題進行初步的思考。
二、導入(計劃用時1分鐘)
我們在《秋水》一文中曾經(jīng)學過這樣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拘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道也”。同學們是否還能說出這當中所蘊含的哲理?(提問)莊子認為,人的認識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虛”,即受到空間的限制;二是“篤于時”,即受到時間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也就是說,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的。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所受教育,所積累的人生經(jīng)驗,所持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不同,所以人們對同一個事物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在觀察同一個事物時,會選取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
那么,在前幾節(jié)課里,我們學習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體會了老舍先生對于故鄉(xiāng)北平的那種“說不出”的愛。老師也把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為拓展閱讀材料,與同學們一起對這篇同樣優(yōu)美的散文進行了分析鑒賞。今天這節(jié)課上,老師想讓同學試著把這兩篇圍繞同一個城市--北平--而寫的散文(板書),進行比較閱讀,我們一起試著從感情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鑒賞這兩篇文章,并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比較閱讀的方法,而且能夠在其他文體的比較閱讀中運用這種方法。(PPT展示教學目標)
三、熱身(計劃用時2分鐘)
為了鞏固同學們對《故都的秋》的認識,在上節(jié)課課后我給同學們布置了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那么我們首先對這些問題進行簡短的分析,為接下來的比較閱讀做一個熱身準備。
1. 第1自然段中寫作者從杭州趕上北平的目的是?他這樣做的原因是?
2. 第2自然段中描繪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過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边@些句子表達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進一步表現(xiàn)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边@段文字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本體喻體分別是什么。 用一個成語概括所比喻的意思。
5. “我愿意把壽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句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答案:
1. 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因為故都的秋具有清、靜、 悲涼的特點。
2. 以江南的秋天襯托北國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3. 作者對故都之秋懷戀;故都之秋的迷人。
4. 比喻,南國之秋 北國之秋;相形見絀(或相形失色)。
5. 作者對北國之秋無限依戀、愛戀之情。
四、比較閱讀(計劃用時28分鐘)
學生同步完成比較閱讀表格(詳見學生活動材料)
(一)大家來找茬--分析不同點
1、切入點
Q1:郁達夫、老舍與北平分別是一種什么關系?他們選擇的是怎樣的切入點來寫北平?
明確:《故都的秋》寫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現(xiàn)的是作者欣賞的那種秋姿秋態(tài)秋聲秋實秋意。
郁達夫出生于江南,他對北平有一種外鄉(xiāng)人似的新鮮好奇,因為南方的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氣”,所以他“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想飽嘗這故都的秋味,可以說,他是以賞玩家的身份欣賞北平的,“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里一坐”,郁達夫就是這樣悠然愜意地開始欣賞北平。
而《想北平》則信筆拈來,選擇整個兒與作者心靈黏合的那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以及它們承載的情感來寫?梢哉f,“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老舍與郁達夫不同,他生在北平,長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經(jīng)和北平血脈相連。老舍給我們描繪北平,不會像郁達夫那樣帶著觀賞者與風景之間的間隔感,北平在他眼里呈現(xiàn)出來的也不是客觀的風景,而是與“我心靈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記憶,“每個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個思念中有個北平”。他不是客觀地冷靜地觀賞,他完全是用心在傾訴,傾訴整熬二十年來觀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所以,他寫的北平,更注重寫出“我”--“一個貧寒的人”,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熱愛依戀北平的人對北平的種種感覺。
即:《故》--北平的秋天;《想》--與“我”血肉相連的北平
2、選景
Q2:老舍筆下的北平是“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的”,面對有著非常豐富人文自然景觀的北平城,為了表現(xiàn)“我的北平”,老舍選了哪些景?郁達夫又是選取了怎樣的景物來表現(xiàn)故都那清、靜、悲涼的秋味呢?
明確:北平城里厚重的歷史文化古跡是外鄉(xiāng)人眼中北平的動人之處,而老舍的“我的北平”,是融入血肉和情感中的,是如同母親一般的北平,越是平常越顯出情感之深,因為這看似平常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落,花果蔬菜,若不是真正的老北京,是難以體會這當中所蘊含的北京文化的。
而郁達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為了謀生,他輾轉(zhuǎn)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的愁苦與哀痛,他的心已被一種“悲涼”的情愫充斥,即便是面對他所喜愛和眷戀的北平的秋景時,他也是帶著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所以,既然是欣賞風景,所以他選擇的是符合自己審美情趣的景物。他不會選擇恢宏的皇家宮殿園林,不會選擇熱鬧的前區(qū),不會選擇優(yōu)美的名勝古跡,他選擇的是“一椽破屋”、“藍色的牽;ā、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這些“清、靜、悲涼”,但卻投合他心境的景物。
即:《故》--貼合心境的景物;《想》--尋常之景,草木果蔬。
3、寫景
Q3:郁達夫和老舍是如何去描繪他們所看到的、所選取的北平景色的呢?
明確:《故都的秋》--調(diào)動各種感官捕捉到北平清新淡雅的秋色!断氡逼健--平鋪直敘北平的安適、自由、自然,情趣盎然。
郁達夫調(diào)動了對比聯(lián)想等手段,多角度地描摹了北國獨特的秋味,顯得異彩紛呈。
為了在欣賞風景時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達夫積極調(diào)動各種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將這種種感覺細膩地描繪出來,使讀者也跟著他欣賞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麗畫卷。這些畫卷中他著上了碧綠、藍、灰、青、淡綠、微黃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調(diào),盡管沒有“霜葉紅于二月花”的鮮艷奪目,沒有“吹落黃花滿地金”的金黃燦爛,但它們帶來的視覺享受并不遜色。試想這樣幅畫面:天空是碧藍遼闊的,天與地之間,或出現(xiàn)一兩只灰色的馴鴿,地上點綴著藍色的牽;ā⒌G微黃的棗子,誰能不從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從摒棄皇城人海的熱鬧喧嘩,敏感的聽覺捕捉到了“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秋蟬衰弱的殘聲”,都市閑人的“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聲,這些獨特的音響合奏出一曲新“秋聲賦”,秋的悲涼此時是陣陣襲來,故都獨特的秋味就更濃了。然而,都達夫仍不放棄尋覓,他踏上“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的落蕊,感受著那“一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郁達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著北平的秋,欣賞著北平的秋!但這仍然只是一種比較淺層次的感受。
老舍只是平鋪直敘了一些尋常的山水、草木、街景和院落,卻也寫得情趣盎然。老舍的確是把北平融入到自己的血里,北平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個地方,他對北平的感受是直達心靈深處的,即便是不起眼,尋常之景,在他心中也是至寶,如數(shù)家珍一般地介紹給讀者。
(二)合并同類項--分析相同點
1、文章風格
二文皆流露出濃厚的平民意識。前者選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牽;、無聲無息落滿一地的槐樹的花蕊、叫聲凄切的寒蟬以及“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梢哉f,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親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為何不選別的,我想這與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識是分不開的。而以平民文風著稱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貫的平民意識。文章寫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價廉。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贊美,令人深受感動。
2、表現(xiàn)手法
二文都運用對比手法對故都進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達夫拿南國之秋來與北國之秋做比,因為郁達夫是南方人,這樣對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老舍呢,好像覺得國內(nèi)的城市很不夠味,干脆將列為歐洲四大名都的倫敦、巴黎、羅馬和堪司坦丁堡來做北平的配角,越發(fā)襯得北平的那種復雜而又沒有邊際的特點突出了。最關鍵的是北平的特點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別的游子匍匐在母親的腳下一般恬適、平和和滿足。而且老舍在寫到北平的果子多時,還特意拿了令人產(chǎn)生隔閡的美國橘子來和新鮮上市的帶有濃厚自然氣息的黑棗、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到此處,我們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臉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態(tài)。
小結(jié):
郁達夫?qū)懙氖恰把壑小钡谋逼蕉仙釋懙膮s是“心中”的北平
“眼中”的北平和“心中”的北平,緣自于兩位作家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對北平不同的感情,但是,它們都是美的,都是真的北平!
五、方法歸納(計劃用時2分鐘)
《故都的秋》與《想北平》內(nèi)容有無相似點,--隨處可見。由此,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要“知人論世”。這一點在比較閱讀上尤其重要。(請學生簡要闡述“知人論世”)
知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特別要了解個人閱歷對作家的影響。
論世--充分了解作家所處時代或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PPT展示)
六、能力遷移
下面請同學們試著對另一種文體--詩歌做比較閱讀,為同學們提供的材料是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的詩詞鑒賞題。(PPT展示)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亂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尸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李龜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里尋常見……”龜年曾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又“清風明月苦相思……”,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中《云中命》)
18、紅豆又叫相思子。王維詩歌中的“紅豆”,表達的是愛情或友情;李龜年在安史之亂中唱曲里的“紅豆”,表達的是故國或故友或家國之思。(3分)
(計劃用時5分鐘)。
七、總結(jié)(計劃用時1分鐘)
通過對兩篇散文和兩首唐詩的比較閱讀,同學們知道了什么是比較閱讀,即對不同作家創(chuàng)作的相同或相似主題、寫作對象的比較閱讀,也掌握了比較閱讀常用的“知人論世”的方法,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后的學習中學以致用。
八、作業(yè)(計劃用時1分鐘)
閱讀補充材料上林語堂的《動人的北平》,與這兩篇文章進行異同點的對比。
九、板書設計
《想北平》 《故都的秋》
空間 老舍 郁達夫 知人
時間 故鄉(xiāng) 外鄉(xiāng) 論世
經(jīng)歷
心中 眼中
課后反思:
課后我聽取了各方意見,總體評價是這堂課較為流暢,目標清晰,內(nèi)容適當,師生之間有互動交流,課前準備充分,課堂反映良好。
我個人有以下幾點感想:
1、課堂語言還應該再細細錘煉;
2、教案和課件的細節(jié)處還應再仔細推敲。
3、應發(fā)揮投影展臺的作用,把學生當場完成的作業(yè)展示;
4、時間把握上還應注意靈活調(diào)配。
[《想北平》與《故都的秋》比較閱讀課教案(粵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故都的秋微課教案
7.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