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與《論語》有關(guān)的成語典故(部分)(備課資料)

發(fā)布時間:2016-10-6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與《論語》有關(guān)的成語典故(部分)

賈陸英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對于中華文化,對于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這一點,從千古流傳的成語典故中可見一斑。

哀而不傷:形容詩歌、音樂優(yōu)美雅致,感情適中。并引申開來,比喻做事符合中庸之道,既無過,也無不及。語出《論語八佾》:“《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薄耙,是指過分而沒有節(jié)制的行為或事物!蛾P(guān)雎》是《詩經(jīng)》的第一篇,描寫一位君子愛上一位淑女,當其求而未得時的那種輾轉(zhuǎn)反側(cè),日夜思之的哀情;當其求之既得后的那種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孔子說:《關(guān)雎》這首詩快樂而不至毫無節(jié)制,悲哀而不至使人傷害身心,故而大加贊賞。

飽食終日:用以批評那些整天吃飽飯,什么事也不做的人。語出《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中國古代的一種棋局,已失傳!稗取,圍棋?鬃诱f:整天吃飽了飯,不動腦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難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這樣的游戲嗎?玩玩愽奕,也比閑著混日子好得多。漢朝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論衡.別通》中進一步闡述了孔子的觀點,他說:“自孔子以下,至漢之際,有才能之稱者,非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不說《五經(jīng)》則讀書傳。”

暴虎馮河:“暴虎”,是指空手與老虎搏斗;“馮河”,是指徒步過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語出《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這是孔子引用《詩經(jīng).小雅.小旻》中“不敢暴虎,不敢馮河”的詩句,開導(dǎo)子路不可魯莽行事,要多學習,重智慧,善用腦。有一次,孔子對顏淵說,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只有我和你能夠這樣啊!子路聽了不服氣地說:老師若是率領(lǐng)三軍,將和誰同事呀?孔子便抓住這一機會,對子路進行導(dǎo)引。他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選的共事者,一定是遇事而小心謹慎,善于謀略而能成大事的人。

周而不比:“周”,是忠誠之意;“比”,是勾結(jié)之意。指彼此真誠相處而不相互勾結(jié)。語出《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指出,君子是以道義來真誠地團結(jié)人,小人則是以暫時的利害相互勾結(jié)在一起。

比而不周:指小人相互勾結(jié)而又各懷鬼胎。

必不得以:“必”,一定;“不得以”,不能不如此。意為無可奈何,必須如此。語出《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迂曉唬骸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迂晢枺骸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子貢向老師請教怎樣去治理政事。孔子說:“要有充足的糧食,要有充足的軍備,要讓民眾對政府有信心。”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必須去掉一條,在這三條中先去掉哪一條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必須再去掉一條,在其余的兩條中先去掉哪一條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人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這個國家就立不起來!

博施濟眾:“博”,寬廣;“施”,給予;“濟”,救濟、幫助。意為廣泛地給民眾以好處。語出《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貢問老師:“如果有人廣泛地給民眾以好處,又能幫助民眾過上好日子,怎么樣?可以說是仁道了嗎?”孔子說:“這哪里僅僅是仁道!這一定是圣德了!堯、舜這樣的圣人或許都難以完全做到呀!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立得住,也要使別人立得;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別人行得通。能夠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事例做起,可以說這就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唐朝著名思想家韓愈在《讀墨子》中,把“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加以提煉,他說:“孔子泛愛親仁,以博施濟眾為圣,不兼愛哉?”

博學篤志:“篤”,忠實,一心一意。意為廣泛地學習,而又堅守住自己的志趣。語出《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弊酉挠浭隹鬃拥慕陶d說:“廣博地學習知識,堅守住君子之道,緊扣住切近處的事物去問、去思,就能領(lǐng)悟到如何做人、如何為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不恥下問:不以向?qū)W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是衛(wèi)國大夫孔圉,謚號為“文”。中國古代的謚法,是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生前的事跡和品德,評定一個稱號,對其一生蓋棺定論的制度。子貢請教老師:“孔文子這個人憑什么得謚號為‘文’呢?”孔子依據(jù)《逸周書.謚法》關(guān)于“學勤好問曰文”的規(guī)定,回答說:“他聰明、勤奮、好學,又能謙虛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問題,不以為恥,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謚號。”

不惑之年:特指人生四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是孔子自述其一生的名言。他四十歲時,正在全力治學,教書育人。經(jīng)過“三十而立”之后,有了豐富的閱歷,掌握了廣博的知識,故而稱這時是“四十而不惑!

不教而誅:“教”,是教化、教育;“誅”,是殺戮。意為事先不加教育,不指明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就去處罰或殺戮犯錯誤的人。語出《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笨鬃踊卮鹱訌垎栒䲡r,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惡!彼J為,那種不加教化就去懲罰或殺戮的政治,叫做“虐”,也就是殘忍,應(yīng)列為必須摒棄的四種惡政之首!稘h書.董仲舒?zhèn)?對策》引孔子的話時改為“不教而誅謂之虐。”

不見經(jīng)傳:“經(jīng)傳”,指被古人尊崇為典范的著作。意為沒有見到經(jīng)傳上有這樣的記載!墩撜Z微子》篇說:“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薄耙菝瘛保褪请[逸起來不愿出仕做官的人,這里的七人,都是古代有名的“逸民”。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于此作注:“朱張,不見經(jīng)傳!

不念舊惡:不計較別人以往的錯誤,不糾纏個人之間的歷史恩怨。語出《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他們雖然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統(tǒng)治,但是當周武王伐紂時,二人卻攔住車馬諫阻。武王滅商統(tǒng)一天下以后,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餓死于首陽山!跋!保窍∩僦。孔子認為,他們二人不計較舊時商紂王的錯誤,因而牢騷、埋怨很少。還稱贊他們“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不以人廢言:不因為某個人有缺點、有錯誤,就把他說的正確的話也否定掉。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薄芭e”,指薦舉、提拔、肯定;“廢”,指拋棄、鄙視、否定。人的言語和他的行為、品德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不一致的。因此孔子說:“一個君子,不能因為某人說了幾句正確的話就提拔他,也不能因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說的正確的話。”孔子認為,要做到“知人”,就必須“聽其言而觀其行!

不義富貴:指違背道義而得來的富貴。語出《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笆枋场保旨Z。“水”,古人常以“湯”和“水”對言,“湯”是指熱水,“水”,就是冷水。“肱”,胳膊?鬃诱f:“吃粗糧,喝冷水,把胳膊彎曲起來當枕頭,學而所得的樂趣也就在其中!干那種不符合道義的事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孔子強調(diào)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不亦樂乎:“亦”,也。語出《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說:“有志同道合的友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原意是表達朋友之間互訪、交流、探討的樂趣,現(xiàn)在引申為表示“淋漓盡致”之意,或表示事態(tài)發(fā)展到極限的程度。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笨鬃诱f:“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方面的政務(wù)。”

才高意廣:才氣很高而心意、欲望過大!墩撜Z先進》篇說:“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弊迂曊埥汤蠋煟骸白訌垼◣煟┖妥酉模ㄉ蹋┱l更強一些?”孔子說:“子張(師)有些過分,子夏(商)有些達不到。”子貢說:“那么,是子張(師)強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達不到的缺點同樣不好。”朱熹于“師也過”處作注:“子張才高意廣”,做事偏激,故而常常超過中庸之道的要求。

草偃風從:“草”,指百姓。“風”,指教化!百取,倒下。形容草隨風而倒,借以比喻為政者的德治教化會影響、感化百姓。語出《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濒攪蟪技究底訉鬃诱f:假如殺掉壞人,來親近好人,你看怎么樣?孔子說:你實施政治,怎么能用殺戮的辦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眾自然就會跟著做善事、行仁德。為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風,民眾的品德好比是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必然會向哪邊倒。《任彥升集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風從”之說。

察言觀色:“察”,考察。“觀”,觀看。意為考察別人的言語,觀看別人的表情。語出《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訌堈埥汤蠋熓裁词恰斑_”,他混淆了“聞”與“達”的區(qū)別。“聞”,是好務(wù)虛名!斑_”,是通達、豁達。孔子告訴他:“什么是達呢?品質(zhì)正直而堅守道義,對人既考察他的言語,又觀看他的表情,從思想上愿意謙讓于人。這樣的人,做國家的官員必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行得通。什么是聞呢?表面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的行為卻違背仁德,自己以仁人自居而毫不疑惑。這種人,做國家的官員必然會騙取榮譽,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會騙取榮譽!

徹上徹下:“徹”,指貫徹。意為貫通上下!墩撜Z子路》篇說:“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薄吨祆浼ⅰ酚诖颂幾髯⒄f:“此是徹上徹下語!狈t請教老師什么是仁。孔子說:“平日在家謙恭而端莊,在外做事認真而敬業(yè),與人相處忠實而誠信。這幾種品德,即使去了尚未開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丟棄呀!边@樣的回答,講得非常透徹,因而稱得上是“徹上徹下語!

陳蔡之厄:“陳蔡”,指東周時期的兩個諸侯國!岸颉,是災(zāi)難。《論語衛(wèi)靈公》篇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薄妒酚洝穼Υ耸掠懈鼮樵敱M的記載?鬃又苡瘟袊,有一次,在從陳國去蔡國的時候,被人圍困,斷絕糧食,七天沒有起火做飯,跟隨的弟子們都餓病了,爬不起床來,孔子仍弦歌不止。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問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的時候依然能堅守自己的道德,小人如果窮困就會放肆橫行、無所不為!焙笕藶榧o念此事,把孔子被困之處命名為“弦歌臺”,現(xiàn)在是國家旅游局開發(fā)的“孔子周游列國”旅游線路必至景點!睹献颖M心下》說:“君子(指孔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焙髞,人們就用“陳蔡之厄”比喻在旅途中食宿遇到困難。

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推知許多。形容聰明過人,善于推理。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釉唬骸ト缫病N崤c女(汝)弗如也。’”“愈”:勝過、強?鬃訉ψ迂曊f:“你和顏回哪一個更強些?”子貢回答:“賜(子貢自稱)呀,怎敢和顏回相比?顏回呢,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我呢,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笨鬃诱f:“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無適無莫:“適”:可以!澳保翰豢。意為無可無不可。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說這樣就可以,也沒有說那樣就不可以,一切要以符合不符合道義為標準!保▍⒁姟盁o可無不可”)) 

無可無不可:語出《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孔子把自己和上述7位隱士作對比,他說:“我則與他們不同,沒有一定可以的,也沒有一定不可以的!笨鬃釉谶@里所說的“無可無不可”,并非沒有立場、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的圓滑世故,而是指自己在對待“出世”和“入世”、進退和去留的問題上,沒有成見,應(yīng)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后人對“無可無不可”的運用,有時也指對事情沒有一定的主見,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參見“降志辱身”)。

無所不至:“至”:到。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多用于形容壞人到處干壞事,或什么壞事都敢干。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鄙夫”:沒有真才實學,見識短淺的人?鬃诱f:“一個鄙夫,難道能與他一起事奉君王嗎?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jīng)得到了,又怕失掉。假若只是憂慮失去職位,那他就會什么壞事都敢干呀!”(參見“患得患失”)

無所用心:不動腦筋,什么事情都不關(guān)心。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薄安保涸缫咽鞯牧袊糯钠逅。“弈”:圍棋。“已”:閑著無事。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不動腦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難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這樣的游戲嗎?玩玩愽奕,也比閑著混日子好得多!保▍⒁姟帮柺辰K日”)

無為而治:專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親勞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從而使天下得以治理。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與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是有區(qū)別的。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薄澳厦妗保褐柑熳又。孔子說:“自己從容安靜而使天下得以治理的,應(yīng)該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謙恭而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歷史記載,舜是非常善于識人用人的古代圣王,禹和皋陶等都是他任用的著名賢臣。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述舜有賢臣22人,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正因為如此,舜才能“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保ā缎滦螂s事三》)人們也把儒家主張的無為而治稱之為“垂拱而治”。  

惡紫奪朱:“朱”:紅色,古時的正色,代表正統(tǒng)。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比喻邪惡勝過正義,或異端冒充真理。語出《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家邦者!贝呵飼r期,諸侯們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統(tǒng)的朱色,鄭國靡靡之音(孔子曾說“鄭聲淫”)的流行取代了高雅音樂,伶牙俐齒之人也時興起來?鬃诱f:“我厭惡紫色奪去了朱色的光彩,厭惡鄭國的淫聲擾亂了高雅音樂,厭惡伶牙俐齒之人撥弄是非,傾覆敗亡其國家。”

棲棲遑遑:“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板劐亍保捍颐Ρ疾ǖ臉幼印P稳菝γβ德,奔波不安。語出《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微生畝其人不詳,他直呼孔子之名,可見是個世外高人。“佞”:善辨之人。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呀!你為什么如此忙忙碌碌呢?不就是為了顯弄你的善辯之才嗎?”孔子說:“我何敢顯弄自己的口才,(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實在是我‘固執(zhí)’的毛病。 碧菩谠凇敖(jīng)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詩中,有“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的佳句,便是由此而來。班固在《答賓戲》中說:“圣哲之治,棲棲遑遑!

先難后獲:“難”:指勞苦。先經(jīng)過勞苦而后有收獲。意為不能坐享其成。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瘑柸。子曰:‘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保▍⒁姟熬炊h之”)

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搞亂大的謀略、計劃。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笨鬃诱f:“花言巧語足以敗壞人的品德。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亂了大謀略!

小大由之““由”:順著。小事大事都能順著事物的規(guī)律去做。語出《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先王之道,其美妙之處正在于此,無論小事大事都要順著禮的原則、和的目的去做。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只知道要和,一味地求和,而不用禮來加以節(jié)制,也就行不通了。”這是孔門論禮、論和的精義之所在,它明確地把禮視為手段,把和視為目的,深刻地闡述了禮與和、手段與目的之間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

朽木不雕: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比喻某人不可造就,某事不可救藥,或某種局勢不可挽回。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宰予是孔門十哲之一,在“言語科”中與子貢并列?赡苁撬饺绽镎f得太飄亮了,有一次,孔子看見宰予在白天睡覺,就說:“朽爛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了,糞土似的墻壁不能再粉飾了。對于宰予么,還能責備他什么呢?”孔子又說:“我起初對于別人,是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如今我對于別人,是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宰予這件事讓我改變了態(tài)度!

朽木糞土:“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毫無用處的東西。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參見“朽木不雕”)

秀而不實:“秀”:開花!皩崱保汗麑崱V参镩_花了,卻不結(jié)果實。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而沒有實際的成就。語出《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保▍⒁姟懊缍恍恪保

學而不厭:“厭”:厭倦、滿足。專心致力于學習,沒有厭倦、滿足的時候。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識”:記?鬃诱f:“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里,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化他人而不疲倦,除此之外我還有什么呢?”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溫習、實習、演習!罢f”:同悅。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怨恨。孔子說:“學習了而又能時時實習它,不是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埋怨,不是君子應(yīng)有的風度嗎?”這是《論語》開篇的話,突出了孔子把學習當作人生不懈的追求和最大的快樂。孔門之學,第一位的是要學習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然后是要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鬃优囵B(yǎng)學生的目標,是德才兼?zhèn)、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因此,“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不應(yīng)只理解為“溫習”、“復(fù)習”,還應(yīng)包括對禮樂、對六藝等的“實習”、“演習”。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志同道合者。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參“學而時習之”)

血氣方剛:“血氣”:志向、精力、生理變化。“方”:正在。形容人在青壯年時期精力旺盛,好勝心切。語出《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說:“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要警惕戒備:少年的時候,血氣尚未寧定,容易在感情上沖動,要格外戒備迷戀于異性而不能自控;到了青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容易與他人產(chǎn)生矛盾和爭斗,要格外戒備不顧一切地爭強好勝;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jīng)衰弱,容易過分看重名譽、地位、利益、錢財,要格外戒備貪得無厭。”在這里孔子告訴我們,人的一生,不僅要懂得立志,而且要懂得警惕戒備自己。人到老年,如果放不下一生奮斗所得之名譽、地位、利益、錢財,這些東西就會成為沉重的包袱,壓在自己身上,有損身心健康。

 

陳千里

[與《論語》有關(guān)的成語典故(部分)(備課資料)]相關(guān)文章:

1.英語科組備課總結(jié)

2.有關(guān)備課總結(jié)

3.英語學科備課總結(jié)

4.關(guān)于交友的成語典故

5.交友的成語典故

6.有關(guān)交友的成語典故

7.論語交友名言

8.論語選讀教案

9.論語教學課件

10.集體備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