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教案
沱牌實驗學校 謝淑容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清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說主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從人物分析入手,探討作品主題。具體做法:通過設置疑點,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合作探究以釋疑。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提高對戰(zhàn)爭的認識,培養(yǎng)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討人物發(fā)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深刻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涵。
教學構思:一方面我準備了課件,如戰(zhàn)爭慘烈圖片,威靈頓將軍大敗拿破侖的故事,音樂《白樺林》,給學生直觀的視聽刺激,輔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我抓住文體特征,把文體特點作為授課的突破口。重視文本,從品讀課文、人物分析入手探討人物發(fā)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進而探討作品主題。具體做法:通過設置疑點,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合作探究以釋疑。
教學方法:品讀法 、探究討論法。
教學準備:課件、打印好的講義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戰(zhàn)爭慘烈圖片,聽威靈頓將軍的故事。(出示幻燈片)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渲染氣氛,調動情感,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武田泰淳 :日本小說家。生于東京,1931年入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系。1934年與竹內好、增田涉等組織中國文學研究會,在會刊《中國文學月報》 (1935年3月創(chuàng)刊)上發(fā)表評論中國文學的文章。1937年被征入伍,在日本軍國主義者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中作為補充兵派往中國,在上海附近登陸,兩年期間目睹了在日軍暴行下中國人民尸橫遍野的慘狀。1944年再度到上海,1946年回國。
因為日本人對待小說有自我反省的傳統(tǒng),武田泰淳便放棄了評論研究而開始了作為小說家的生活.根據(jù)這個時期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日本侵華為題材的小說,其中《審判》(1947)寫一個日本青年士兵在戰(zhàn)爭中曾殺死一個無辜的中國老人,他為了贖罪,決心留在中國。《風媒花》(1952)表現(xiàn)了參加侵略戰(zhàn)爭的軍人對殺害中國人民的懺悔心情。
設計意圖:認識作者,了解背景,為理解作品奠定基礎。
三、整體感知:
1、小說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
2、是什么把這些人聯(lián)系在了一起?
3、試從銅像的角度概括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設計意圖:抓住文體特征,把文體特點作為授課的突破口,把握小說三要素。
四、問題探究
1、銅像前后的形象有什么明顯的變化?
2、文中人物對銅像的態(tài)度有沒有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疑點,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思索。通過銅像前后形象的改變,引出將軍、老太婆及一群年輕人對銅像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
五、合作探討:
1、老太婆為什么對將軍的銅像頂禮膜拜?
2、將軍為什么要把銅像推落到護城河中?
3、年輕人為什么要推倒銅像?
設計意圖:學習從人物分析入手,通過探討人物發(fā)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進而探討作品主題的鑒賞方法。讓學生明白小說通過老太婆信念被毀滅、將軍信念的改變及年輕人的覺醒抒發(fā)了作者執(zhí)著的信念:反對戰(zhàn)爭,擁抱和平。
六、拓展延伸:
1、設計銅像新形象。
2、代老太婆的兒子給媽媽寫一封信。
設計意圖:提高對戰(zhàn)爭的認識,培養(yǎng)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附板書設計
毀
變>信念----銅像<拜
推
謝叔容
[《信念》教案(人教版九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7.蟬的教案設計
8.閣夜教案設計
9.《草》教案設計
10.寫作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