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認識姚鼐,了解桐城派;
2、 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3、 了解課文結(jié)構(gòu),明確作者思路;
4、 藝術(shù)借鑒:
○1、詳略得當;
○2、烘托手法;
○3、簡潔、生動的語言;
5、人文熏陶:了解泰山,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2、簡潔、生動的語言;
3、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語言鑒賞
教學方法
誦讀體悟法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認識姚鼐,了解桐城派;
2、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從認識泰山說起(詳見幻燈片)……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主體在泰安市城北,總面積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古稱東岳,別稱岱宗、岱岳,與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泰山為五岳之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
泰山風景既秀美又壯麗。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包含神奇,是我國山水名勝的集大成者。
歷代封建帝王把泰山當作神的化身,給它加上許多封號,到處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加上泰山本身風景優(yōu)美,于是泰山便成為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寶庫。 1987年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
二、姚鼐和桐城派
1、學生自讀課文后面方框中關(guān)于“桐城派“的簡介;
2、簡介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多媒體);
2、正音正字
文注檢測:汶() 磴() 幾()不可登 徂徠()() 樗蒱()() 僂()
補充注音:鼐(nài) 道少(shǎo)半 麓(lù ) 晦(huì) 罅(xià ) 祠(cí)
3、練讀
四、翻譯
第一段:
重點字詞:泰山之陽……其陰: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反之,山之北水之南為陰。西流……東流:西、東,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當其南北分者:當,處在。
譯文:1、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陰谷和陽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時齊國所筑的長城。最高處是日觀峰,在長城以南十五里處。
第二段:
重點詞語:余以乾。阂裕,在。越長城之限:限,界限,指城墻。余始循以入:循,沿著、順著,循后省略“之”,中谷;以,連詞,而,來。崖限當?shù)勒撸合,門坎;崖限,像門坎一樣的懸崖。道少半:不到一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蒼,青色;負,背、覆蓋;燭,名詞用作動詞,照亮;天南,南邊的天空。半山居霧:居,停留。
譯文:2、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自京都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的西北山谷,越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個月的二十八日,我與泰安府知府朱子潁從南面山腳下開始登山。山道長四十五里,都是用石頭砌成的臺階,一共有七千多級。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谷環(huán)繞泰安城下,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huán)水。我開始順著這條山谷進去。不到一半路,越過中嶺,又順著西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都是順著東谷進去,道中有天門。東谷,古人叫它天門溪水,我這次沒有到,F(xiàn)在所經(jīng)過的從中嶺到山頂中那些像門坎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稱它們?yōu)樘扉T。山道上迷漫著霧氣,非常光滑,那些臺階幾乎不能攀登。等到達山頂,看到青翠的山峰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宛如一幅畫,半山上停留著云霧,就像飄帶一樣。
第三段:
重點詞語:戊申晦: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稍,漸漸;樗蒱,賭具一,骰子。極天云一線異色:極天,天極,天邊。須臾成五采:采,通“彩”;虻萌栈蚍瘢夯,有的地方。而皆若僂:僂,彎腰,意為向日觀峰鞠躬致敬。
譯文:3、二十九日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和朱子潁一起坐在日觀亭上等候日出。這時大風刮起積雪撲打著臉面,亭子以東從腳下起,都被云霧彌漫,漸漸地看到云霧中數(shù)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那是山呀。這時天邊的云像一條條線似的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霎時間變得五彩繽紛。太陽出來了,像丹砂一樣赤紅,下邊有搖動著的紅光承接,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呀。回過頭來再看日觀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受到日光照射,有的沒有被照射到,或紅或白,錯雜相間,一個個都彎腰曲背,好像在向日觀峰鞠躬致敬。
第四段:
重點詞語:盡漫失:漫,磨滅,模糊;失,缺失。
譯文4、日觀亭西邊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邊。這一天,返回的路上觀看了道路兩旁的石刻。自從唐高宗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都來不及前往。
第五、六段:
重點詞語:少圜:圜,通“圓”。生石罅,皆平頂:罅,石縫;平頂,樹頂都是平的。
譯文:5、泰山多石頭,少土。石頭都是蒼黑色,多是平方的,很少是圓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生長在石縫里,樹頂都是平的。到處是冰雪,沒有山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足跡。到日觀峰幾十里內(nèi)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
6、桐城人姚鼐記。
五、積累
(一)、一詞多義(結(jié)合完成課后“練習”二)
陰
1、 其陰,濟水東流。 山的北面
2、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陰天
3、 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暗中,暗地里
始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開始
2、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當初
3、 余始循以入。 開始
4、 至丹以荀卿為計,始速禍焉。 才
望
1、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 遠看
2、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盼望
3、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 聲望,名望
4、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陰歷每個月的十五日
坐
1、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坐在
2、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通“座”
3、 王曰:“何坐?”曰:“坐盜! 犯罪
4、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因為
視
1、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看
2、 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比較
3、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看待
限
1、 越長城之限。 界限,指城墻。
2、 崖限當?shù)勒摺?nbsp; 象門坎一樣。
(二)、古今異義(略)
(三)、古字通假
1、須臾成五采。 “采”通“彩”,色彩。
2、多平方,少圜。 “圜”通“圓”,圓形。
(四)、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 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 名詞作狀語,向東。
3、明燭天南。 名詞用作動詞,照,照亮。
(五)、特殊句式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判斷句。
2、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 數(shù)量定語后置。
3、與子穎坐日觀亭。 省略句,主語(吾),介詞(于)。
4、生石罅。 省略句,介詞(于)
5、余始循以入。 省略句,(之),中谷。
六、課堂小結(ji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了解課文結(jié)構(gòu),明確作者思路;
2、 藝術(shù)借鑒:
○1、詳略得當;
○2、烘托手法;
○3、簡潔、生動的語言;
3、人文熏陶:了解泰山,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程序
一、結(jié)構(gòu)與思路(結(jié)合課后“練習”一)
(一)、整體把握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
2、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3、思路?
--明確:
1、結(jié)構(gòu):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游蹤: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二)、局部認知
1、第二段可分為怎樣的三層,為什么?
2、第三段開頭“戊申晦……待日出”一句交待了觀日出的時間、地點、人物之后,然后,具體寫日出情景,可分為怎樣的三層,為什么?
3、第五段寫冬日泰山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
1、層次:
第一層(“余以乾隆”……“至于泰安”):登山前奏,從京師到泰安的旅程,交待了游覽時間和節(jié)令。
第二層(“是月丁未”……“幾不可登”):登山過程,從山麓到山頂,交待了登山的時
間、游伴、路程、過程。
第三層(“及既上”至“霧若帶然”):登上之后,登上山頂后極目遠眺的景色。
2、層次:
第一層(大風……山也):日出前的景色;
第二層(極天……東海也):日出中的景色;
第三層(回視……若僂):日出后的景色。
3、特點:“三多”、“三少”、“三無”。
二、藝術(shù)手法
(一)、詳略得當
“自京師……至于泰安。”極其簡略。
(二)、烘托手法
泰山高峻:“其級七千有余”;“半山居霧”;“足下皆云漫”
雪景:“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
(三)、語言簡潔生動
1、簡潔
○1、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yīng)了第一段的古長城。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仆、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2、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
○3、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2、生動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鞍肷骄屿F”,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薄盎虻萌眨蚍瘛钡纳椒,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tài)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4、“負”“居”兩個動詞把山與霧擬人化,寫出了山靜中的動態(tài),霧動中的靜態(tài)!盃T”名詞作動詞用,更富于形象性。把半山腰凝聚的霧氣比成帶子,比喻也很巧妙。這部分通過雪、日、霧富有代表性的事物鮮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渾景象。
三、主旨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板書設(shè)計: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 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jīng)過 時間 路徑
山頂所見
日出前--風、雪、云
描寫泰山日出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 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四、拓展
(一)、比較閱讀
清代孔貞瑄對泰山日出的描寫
秋末冬初,星皎云凈,夜色空如(hú,縐紗)。村雞鳴,曙光生。登日觀,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轉(zhuǎn)瞬,忽露半體若月弦,其色殷紅,光乃不曜,終為一輪而上騰。少頃,日中忽如一燈吐焰,次如炬(火把),次如瓶,次如罍(léi,古時一種像壺的酒器)、樽,次如葫蘆,上黃白,下赤紫,作薄蝕狀;又次如葫蘆、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燼。蓋其初為海氣所蒙,蟬蛻即盡,然后全體昭融,光芒四射。動躍前卻,若危船顛浪,心為震蕩。其下積霧,色正黑。俄而重霧之下,忽出白練(白綢),長可競天,殆海水也。
《泰山紀勝》
(二)、有關(guān)的古文化知識
1 、陽與陰
山南水北為陽:泰山之陽 山北水南為陰:其陰
2、朔、晦、望與既望
朔:陰歷每月第一天 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望:陰歷每月十五 既望:陰歷每月十六
3、古代紀年月日法
(1)年號紀年法:由漢武帝開始有年號;实奂次,都要改元,稱元年,依次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兩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復始,用以紀年。也可以用來紀日。紀年,例如,丁卯三月;紀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號與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
簡便的干支紀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數(shù)-3,得數(shù)為天干;
公元年÷12,余數(shù)-3,得數(shù)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數(shù)為9,9-3=6,天干為已;1999÷12,余數(shù)為7,7-3=4,地支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數(shù)小于3,加上一個除數(shù)再減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數(shù)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為辛;2001÷12,余數(shù)是9,9-3=6,地支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數(shù)-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例如1995年,1995÷10,余數(shù)為5,5-3=2,天干為乙;1995÷12,余數(shù)為3,3-3=0,地支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五、課堂練習
1、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時,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六、教學反思
魯發(fā)福
[《登泰山記》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0.《草》教案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