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福
[設計思想]
《故都的秋》選學于高一下期語文教材一單元。這篇課文和前一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后一篇陸蠡的《囚綠記》同為三四十年代現(xiàn)代散文大家的文質俱佳的現(xiàn)代散文作品,其共同特點是承繼了中國詩文傳統(tǒng)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而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章表現(xiàn)為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此本課的重點難點確定為引導學生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方法。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總分結構的文章方法,進而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基本特點;
(2)通過藝術畫面的具體分析,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3)明確本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的具體作用,學習敘議的結合形式和議論的表達方式;
(4)學習本文清新質樸、秀美典雅、蘊藉奇警的詩化語言,提高學生作文表情達意的語言能力。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教師出示一幅荷塘月色的國畫和幾張拍攝秋景的照片(或課件),啟發(fā)學生由畫及文、對比觀照加深對課文體式的理解。
這是一副全方位描繪荷塘月色的幽美、靜謐的工筆畫,這是一組具有地域特色、都市生活味的風景寫意畫,我們古人說得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學們學習了《荷塘月色》,現(xiàn)在不妨又讀讀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是不是也會感受到優(yōu)美的散文就是一首詩,一副畫,也可以說“文中有詩,文中有畫”。
二、通讀全文
請同學們在粗讀課文中感受課文的詩情畫意。
三、了解作者
捧讀郁達夫《故都的秋》,不由人不深深陶醉在文章情景交融、形神契合的詩情畫意之中,而要深入閱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我們就需要對作者有所了解。
1、布置學生默讀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抽問學生,要求用簡短的話概述介紹郁達夫。
2、就學生存在的概述不清、要點不明、語無倫次的毛病,老師逐問后,與學生一起用簡明的語言進行概述。
抽問為:1、作者是哪里人2、作者什么人3、作者的學習情況4、作者的成品作、代表作是什么5、有些什么文化活動6、有些什么作品和影響7、何時在什么地方因為什么原因去世
四、把握詞語
1、學生查閱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詞,如蕭索、落寞、幽遠、頹廢、點綴等5個,
2、學生就“清”、“靜”為詞根各組詞后從中確認切合課文情景的3個詞語,并說出理由。就“悲涼”一詞找出的5個同義詞并加以辨析。
如:①清─── 清冷 凄清 凄清 冷清 清麗 清新 清幽 清爽
②靜─── 靜穆 恬靜 幽靜 寧靜 安靜 幽靜 靜謐
③悲涼── 悲哀 悲痛 悲苦 悲傷 悲哀
3、師生討論,確認上題正確答案。
五、體會情感
學生例舉熟悉詩文兩篇,初步體會與本篇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1、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
2、馬致遠的《秋思》
3、杜甫的《秋興》
第二課時
一、文本精讀
(一)誦讀指導,感受作者感情基調,弄清秋之“深味”
1、齊讀一自然段
2、抽讀學生后老師指導學生誦讀
3、教師范讀,進行換讀,體會作者向往、匆促、傾慕北國之秋,真摯、熾熱的思想感情。如換讀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來得清、靜、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到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看一看北平的‘秋’,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4、提問學生,作者“秋味”何所指?》?閱讀二自然段,指出南方的秋有什么特點?
通過以上誦讀,讓學生理解作者從地域(南北對比)和時間上(十余年)對北國之秋情深意摯的向往、傾慕、贊美的思想感情,抓住北國之秋的“秋味”──清、靜、悲涼。
二、師生合作,剖析畫面,深入體會文章情景交融的藝術方法。
1、學生閱讀全文二部分內容,分別用二、三、五字概括畫面內容。
在討論的基礎上,確認為:
景物│ <色 ┄┄┄ 形 ┄┄┄ 聲 ┄┄┄ 味 ┄┄┄ 實>
│ 秋晨 秋槐 秋蟬 秋雨 秋果
│ 秋晨圖 秋槐圖 秋蟬圖 秋雨圖 秋果圖
景象│ 清晨靜觀圖 落蕊輕掃圖 秋蟬殘鳴圖 都市閑人圖 勝日秋果圖
圖景│
2、引導、點撥學生、理解作者的構圖形式和融入的思想感情。
⑴作者抓住北國之秋的景物,晨、槐、蟬、雨、果,以這些景物為中心勾勒描摹了五幅畫面,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具體形象生動,在指導學生分析五個畫面時,可聯(lián)系導語引入的介紹和對比朱自清《荷塘月色》、《春》,讓學生切實理解畫面的地域特色、生活味的特點以及寫意組畫的構圖形式。
2、在指導學生理解畫面特點、畫面組合方式的基礎上,進入理解融情于景的第二層次?梢珴蓶|《沁園春長沙》和馬致遠《秋思》為先導,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在畫面中的融合。
[理解一]
學生背誦馬致遠的《秋思》,理解這首詞的情和景。
①這首詞寫了哪些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共11個景。
②作者寄寓這些景物是一種什么樣的情?
人不能歸,遠在天涯,或在征途,或在旅途,或在考途,求功名,或經商,或征戰(zhàn),只身前往,前途渺渺,顧影自憐,畫中人怎不斷腸,怎一個“情”字了得,這個情就是傷感、惆悵、孤獨、寂寥。
[理解二]
①學了《秋思》,我們看郁達夫是一種什么思想感情在寫《故都之秋》?
作者生活寫作本文的年代,日寇入侵、民族蒙難、社會黑暗、政局險惡、官僚污濁,作者本人家庭不幸,個人橫遭迫害,攜妻契子,居無定所、顛沛流離,來在北京,面對故都之秋,作者抒發(fā)的是他對故都一腔灼熱、真摯、充沛而又不乏感傷、悲涼的愛國之情。
②作者是怎樣把這種思想感情寄寓在北國之秋的畫面之中的?
畫面一:“清晨靜觀圖”中,作者描繪、置身于怎樣一個環(huán)境之中?碧綠的天色,翔飛的馴鴿,破屋破壁、藍色的牽;、尖細且長的秋草,這景象予人感覺是那么冷清、清麗、破敗,而作者置身這樣一個環(huán)境,于皇城人海中,百無聊賴地“細數(shù)一絲一絲漏下的陽光”,或“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ā保@得是那么孤獨、寂寞,甚或落魄,從中隱隱透露出作者自畫像的‘我’內心是何等的“憂傷、悲涼”。
畫面二:“落蕊輕掃圖”中,落蕊無聲,輕掃留紋。樹之凋零,尚存落葉,雪泥鴻爪,留有腳印,往事如煙,不見痕跡,作者觸景生情,怎不喚起人對自然、對人生顧影自憐的悲哀?
畫面三:“秋蟬殘鳴圖”。托物言志,駱賓王借蟬寄托遙深,作者這里何嘗不是借蟬聲喻比執(zhí)政者辜負了作者對國家一片鐘愛之忱,對故都一片熱愛之情。自然界的蟬秋來時自然有聲,處于厄境困厄的作者,何嘗不是發(fā)出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悲慨之聲?
畫面四:秋雨閑人圖中,作者描繪的風是“涼風”,雨“息利索落下”,雨后踱出的“都市閑人”對話,一聲嘆息,一聲對答,無窮的感喟,且止是談天說地,分明一語雙關,透過天氣說出自然,人生社會的感受,整個畫面冷清、凄清、幽靜,直透出一種沁人骨髓的“悲涼”。
畫面五:勝日秋果圖中,作者寫出“勝日秋棗”那清麗、清新、恬靜的一派景象,作者稱這奇景是黃金般的日子,可這美好的景象、絕妙的勝日轉眼將為“塵沙灰土的世界”所取代,作者“惜秋”“哀秋”的思想感情脫紙而出。
[理解三]
1、作者是怎樣在前面“繪秋”的基礎上“贊秋”的?運用了什么表達方法?與文首是怎樣照應的?
2、體會作者文末比喻和假設之語是如何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
練習: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2、辨析下列句子。
①作者寫“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闭Z言表達上有沒有毛?
②作者先寫“碧綠的天空”,接著寫“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樣表述是否前后統(tǒng)一?
③作者寫“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真是這樣嗎?不是,該怎樣表達才顯確切?
3、找出文中對比映襯的句、段,體會它在突出中心的作用。
林安福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