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點。
2. 能力目標:感受言志載道的風格與物我相融的意境。
3. 情感目標:領悟作者身遭貶謫的憤懣之情及對個人信念的堅守之志。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領悟作者身遭貶謫的憤懣之情及對個人信念的堅守之志。
2. 難點:感受言志載道的風格與物我相融的意境。
學情分析:
1. 高二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再加上有工具書的幫助,因此已具備了自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生已經積累了一部分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對文言實詞的活用現象、常見的文言句式等古漢語基礎知識有一定的認識。
3. 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較遠,且高二文言文學習難度相對較高,所以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還不夠濃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識點,對文章內容則不太關注。
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鋂潭記》、《鈷鋂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缎∈巧接洝肥亲詈笠黄。作者借描繪小石城山的形狀、布局和奇異的景色,議論造物者的有無,同時傾吐了自己橫遭貶謫、壯志難酬的悲憤;浗贪娼滩陌驯疚闹糜谶x修二《唐宋散文選讀》的第一課,讓學生品讀山水游記鼻祖柳宗元的作品,體會文中的人文情懷與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與言志載道的風格。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說到唐宋山水游記,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它們寫于柳宗元參加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間。我們曾學過《小石潭記》,是寫水的,那我們今天來看《永州八記》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記》,看作者是如何寫山的。
二. 誦讀感知,理清層次。
生齊讀課文,思考: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記,全文由兩個段落構成,這兩個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明確:第一部分,記敘和描寫,描繪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議論與抒發(fā)作者面對景物時的聯(lián)想和情感。本文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寫景和議論兩個段落。
三. 誦讀想像,品賞奇景。
生讀第1段,思考:
1.在山水游記中,作者描繪景物的關鍵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這篇文章里,作者筆下的小石城山有什么特點?請用文中的一個字答。
明確:“奇”。
2.小石城山之“奇”表現在哪些方面?(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確:三個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狀,山洞的深窈,山石樹木分布的情態(tài)。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這樣偏僻的地方發(fā)現了如此的美景,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
明確:“類智者所施設也”。這么鬼斧神工的風景只有神靈才能創(chuàng)造得出來,非人力所能為,作者感嘆此景只應天上有。
四. 誦讀探究,領悟深情。
面對如此之景,作者不僅發(fā)出“類智者所施設也”這樣的感嘆,而且更進一步在第二段通過議論表達聯(lián)想和情感,下面我們來看作者是如何議論的。
生齊讀,思考:
1. 作者在本段中對造物者有無的懷疑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用課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確: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久疑,二是誠有,三是怪。
2. 柳宗元在議論中以造物者的有無為話題,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討論造物者的有無,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明確:借題發(fā)揮,用曲筆表達個人內心的身世之嘆與憤懣之情。
3. 本段還有一個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為何這樣說?作者不相信這兩種說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小組討論)
明確: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種說法,表明他并不滿足于在游山玩水中優(yōu)游度日,對這種生活現狀他是不滿足的,他想擺脫現狀;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種說法,那就是他不承認永州只有奇石而沒有人才,他覺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說柳宗元自己,他應該到中州實現他的抱負。
4.小結:本文第一段描繪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發(fā)的議論,暗含了作者的憤懣之情和堅守之志。明代著名文論家茅坤評價本文“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霸娨匝灾尽,“文以載道”,作為古文運動的領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實踐了言志載道的主張。
五. 品讀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發(fā)作者的聯(lián)想?或者說景物的處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間的相似點在哪里?
明確:景美但無人問津,才高卻被棄置(被放逐天涯)。
2.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融匯了自己的感情,我們甚至可以從景物中找出一種來作為柳宗元品格和處境的寫照,這是哪一種景物呢?
明確:“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這些嘉樹美箭顯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縫中更加堅實。環(huán)境極其惡劣,才能極其優(yōu)秀,這些嘉樹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寫照。
3.小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繪景物時還融了自己的個性特征和情感。所以,這篇文章中景與情之間的關系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載道的風格與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將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筆下的山水景物不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層面上,這種自然山水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歷史的含量,從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華。
六. 動手實踐,延續(xù)情感
1. 余秋雨先生曾經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貶官文化”一詞。中國文學史上那些出神入化的文章,多是被貶官之人所作。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會有傳世名著《離騷》的問世。同樣,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貶到永州,就不會有“永州八記”的問世。你能否再舉一例,談談你對中國“貶官文化”的看法?
2. 修改、完成學案。
傅寧
[《小石城山記》教學設計(粵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