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積累課文中常用的實詞,鞏固詞類活用中的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的用法。
2.體會文章敘事時極力鋪陳,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手法
二、能力目標
1.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朗讀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
2.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dǎo)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意義,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局限。
【學習重點】
1、學習作者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jié)論的寫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詞句。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dǎo)】
1、在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利用自習課,以導(dǎo)學案為抓手,以教材為依據(jù),查閱相關(guān)資料和輔助用書,通過網(wǎng)絡(luò)等手段完成學案設(shè)置的問題。
2、達標試題中A級表示基礎(chǔ)類試題,B級表示提高類試題C級表示拓展類試題。要求A級基礎(chǔ)類試題要獨立完成;B級提高類試題可以在小組互助學習的基礎(chǔ)上完成;C級拓展類試題為選做題,僅供有余力的同學及小組完成。
3、本學案采用兩次批閱的方式進行檢查,在教師批閱過程中沒有做標記的試題表示本試題錯誤,需要修改,要求同學們在課堂展示中將正確的答案用其它顏色的筆在本題處更改過來。對不及時更改的同學,按所在小組每次扣0.5分。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A)
1.作者簡介
作者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 、 ,世稱賈生。18歲時即以博學能文稱于郡中,22歲召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張政治改革,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鞏固封建國家。他的改革主張遭到一些貴族和大臣的打擊、誣陷。賈誼的文章氣勢雄偉、暢達,辭賦以 、《鵬鳥賦》為最,政論文以 、 等文章膾炙人口。后人編纂了他的政論文集《新書》10卷。
2.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代,各主要諸侯國競相進行改革。而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最卓著,使秦國富強起來。于是開始了以秦統(tǒng)一為主線的多年兼并戰(zhàn)爭,并且最終在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了全國。曠日持久的連年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施用嚴刑苛法,實行專制統(tǒng)治。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無可忍,天下紛紛反抗,很快滅掉了秦朝。賈誼生活的西漢初年,由于戰(zhàn)國以來戰(zhàn)亂頻繁,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戰(zhàn)爭,社會經(jīng)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新建立的西漢政權(quán),府庫空虛,財政困難。針對這種現(xiàn)象,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議”,極力主張施行仁政,給百姓以喘息機會,以求發(fā)展經(jīng)濟,安定社會。
3.題解
本文是史論!斑^秦”意思是 ,“過”是 !罢摗笔且环N 文體,重在闡明自己的意見,“過秦論”意為“指責秦的(政治)過失的一篇政論”。這是賈誼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總論天下形勢,指出秦滅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論點,主要論述秦始皇的政治過失。中篇剖析秦統(tǒng)一天下后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子嬰的過失。
二、自讀課文,完成自我檢測(A)。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1)合從締交( ) 贏糧而景從( ) 因利乘便 ( )萬乘之勢( )
(2)寧越( ) 寧有種乎( ) 樂毅 ( ) 安樂( )
(3)翟景( ) 墨翟( ) 召滑( ) 累召不應(yīng)( ) 恬靜( ) 铦( )
(4)鉏耰棘矜( ) 矜持( ) 度長絜大( ) 度德量力( ) 內(nèi)立法度( )
(5)逡巡 ( ) 崤函( ) 黔首( ) 鋒鏑( ) 隳( ) 流血漂櫓 ( ) 甕牖繩樞( ) 氓隸( )一夫作難( )
2、通假字:
約從離衡( ) 合從締交( ) 始皇既沒( )
倔起阡陌之中( ) 贏糧而景從( ) 百有余年( )
三、閱讀全文,思考分析(B)
1、讀全文后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答:
2、、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答:
四、達標檢測
1.下列各組詞加點詞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
A.膏腴(yú) 雍州(yōnɡ) 藩籬(pān) 亡矢遺鏃(cù)
B.鋒鏑(dí) 輔佐(zuǒ) 氓隸(ménɡ) 一夫作難(nàn)
C.囊括(láng) 連衡(héng) 謫戍(shù) 度長絜大(qiè)
D.盟約(méng) 肥饒(ráo) 猗頓(qí) 俯首系頸(jīng)
2.下列書寫無誤的一項是( )(A)
A.并吞八方 內(nèi)立法度 揭桿為旗 宰割天下
B.不測之源 斬木為兵 百越之地 山東毫俊
C.區(qū)區(qū)之地 萬乘之勢 六合為家 分裂山河
D.金成千里 百家之言 比權(quán)量力 成敗異變
3.下列短語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 )(A)
①合從締交 ②流血漂櫓 ③孝公既沒 ④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躡足行伍之間 ⑦天下云集響應(yīng) ⑧百有余年矣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鋤耰棘矜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4.填空:(B)
本文是《過秦論》上中下三篇中的上篇,著重敘述 ,揭露 ,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作者總結(jié)秦王朝的歷史教訓(xùn),意在 ,目的是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
五、課后反思及知識網(wǎng)絡(luò)構(gòu)建
第二課時
主備人:張力凌
一、閱讀1、2段,借助書下注釋,自己疏通課文(B)。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務(wù)耕織( )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西舉巴蜀( )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 以致天下之士( ) 尊賢而重士( )
相與為一( )窺周室( ) 會盟( ) 天下諸侯已困矣( )
兼韓、魏……之眾( ) 杜赫之屬( )
于是六國之士( ) 開關(guān)延敵( )
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享( )國之日淺( ) 亡矢遺鏃( )
膏腴之地(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2、 分析下面字詞的活用現(xiàn)象。
內(nèi)( )立法度 南( )取漢中
西( )舉巴蜀 據(jù)肴函之固( )
外連衡而斗( )諸侯 尊賢重( )士
會盟而謀而弱( )秦 流血漂櫓( )
約從離( )衡 有席( )卷天下
包( )舉宇內(nèi) 囊( )括四海之意
追亡( ) 逐北
3、解釋下列古今異義詞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為池)( )
流血漂櫓 ( )
九國之師 ( )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2)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二、研讀分析1、2段,回答下列問題(B)
1、第1自然段,作者就用精湛的語言,鋪陳的手法,非凡的氣勢、敘述了秦國從孝公一代開始強盛,并有并吞天下的野心。這段話共三句,表達了怎樣的三層意思?
答:
2、第2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
答:
3、九國的強大是從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內(nèi)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
三、達標檢測 (A)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務(wù):務(wù)必
B.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蒙:繼承
C.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 叩:攻打
D.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費:耗費
2、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 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A.兩個“固”字相同,兩個“北”字相同
B.兩個“固”字相同,兩個“北”字不同
C.兩個“固”字不同,兩個“北”字相同
D.兩個“固”字不同,兩個“北”字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席卷天下
A.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
B.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
C.東割膏腴之地
D.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4、下列是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nbsp; )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極力渲染了秦孝公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輔佐秦孝公 制定了正確的對內(nèi)對外的政策,于是秦國日益強大。
C.山東諸侯以合縱策略對抗秦國,作者從人才、土地、兵力和財物四個方面突出顯示出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國最后被秦所敗,爭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縱解體。
四、課后反思及知識網(wǎng)絡(luò)
第三課時
主備人:張力凌
一、閱讀3、4段,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疏通課文( B )
1、解釋古今異義詞
贏糧而景從 ( )
山東豪俊并起 ( )
2、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 ( )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 )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
將數(shù)百之眾 ( )
(2)名詞作狀語
天下云集響應(yīng)( )
贏糧而景從( )
(3)動詞的使動用
卻匈奴七百余里( )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諸侯矣)( )
(4)形容詞的使動
以愚黔首( )
廢先王之道( )
3、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譯文,指出正誤,說明理由。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譯文:然而陳涉不過是一個用破甕遮住窗戶,用繩子系住戶樞(這樣貧窮人家)的子弟,是氓、隸一類的(耕田)人,而且是被遷謫戍邊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譯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譯文:(他)又是腳踏在戍卒行軍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縱橫的行途中舉事。
(4)天下云集響應(yīng)。
譯文:天下人如同陰云一樣集聚起來,如同回聲那樣應(yīng)和他。
二、研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A)
1、 第3段從哪兩個方面詳細鋪敘秦始皇的功業(yè)?
答:
2、第3段作者總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務(wù)五個方面來談,請用選文中的語句回答各個方面的具體內(nèi)容。
答:
3、第4段寫了強秦的滅亡!瓣惿嫫鹆x,天下響應(yīng)”有哪幾方面的鋪敘呢?選文中語句回答。用意何在?
答:
三、達標檢測(A)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策 ( )
(2)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 ( )
(3)然后踐華為城 踐 ( ) )
(4)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信 ( )
2.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在用法上不同其它三句的一項是( )
A.卻匈奴七百余里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最尊貴的位置,此處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論,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兵器
D.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水池,池塘
4.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
A.秦始皇不僅消滅了各國諸侯,而且繼續(xù)擴大版圖,創(chuàng)建了史無前例的大帝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就意味著秦從此轉(zhuǎn)入攻勢。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來確!白訉O帝王萬世之業(yè)”。
D.這段文字義正詞嚴,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無道,為本文結(jié)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張本。
5.下面一組翻譯中哪一句最準確( )
A.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譯:舉起長鞭來驅(qū)趕天下諸侯。
B.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譯:拿著敲和撲這些刑具來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譯: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籬笆一樣重要的長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譯:收集天下的軍隊。把他們集中到咸陽,讓他們銷毀兵刃和箭頭,鑄成十二個金屬人。
E.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譯:(秦始皇)憑借華山和黃河,把他們看成城墻和護城河,占據(jù)著這億丈高的華山城堡,其下又緊靠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自以為就十分牢固。
10.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2)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四、課后反思及知識網(wǎng)絡(luò)構(gòu)建
第四課時
主備人:張力凌
一、閱讀第5段,完成下列各題(A)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崤函之固 ( )
度( )長絜 ( )大,比 ( )權(quán)量 ( )力
序 ( )八州而朝 ( )同列
百有 ( )余年矣 致 ( )萬乘之勢
才能不及中人 ( ) 非抗于九國之師 (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2、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譯文,指出正誤,說明理由。
(1)崤函之固,自若也。
譯文:崤山與函谷關(guān)的險固,自然與以前相同。
(2)非及向時之士也。
譯文:(又)不及九國的士人。
(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譯文:一個匹夫發(fā)難而天子的七廟被毀壞。
3、說明下列各句句式特點。
①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
③陳利兵而誰何。( )
④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
○5為天下笑者,何也?( )
4、名句名篇默寫
(1)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2)然后踐華為城, ,據(jù)億丈之城, ,以為固。
(3) , ,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4)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 , , 。
(5)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二、分析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B)
1、作者在文中設(shè)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jié)果是什么?
答:
2、請概括作者從哪幾方面將陳勝與九國之師作比較。
答:
3、既為史論,那么“論”自然體現(xiàn)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答:
4、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
答:
5、對比是本文主要寫法,指出有哪幾組對比?
答:
三、總結(jié):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說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四、達標檢測(B)
1、選出下列短語中加點的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
①鋤耰棘矜 ②鉤戟長鎩 ③萬乘之勢 ④度長絜大 ⑤一夫作難
A.yōu qín jí chènɡ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ɡ duó xié nàn
C.yǒu jín jǐ chènɡ duó xié nàn
D.yǒu jín jí shènɡ duó qì nàn
2、對下列各句加點字用法歸類正確的是( )
①天下云集響應(yīng) ②外連衡而斗諸侯 ③卻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陳勝甕牖繩樞之子
A.① ② ③ /④ ⑧ /⑤ ⑥ ⑦ B.① ⑦/② ⑥ ⑧ /③ ④ /⑤
C.① ⑦ /② ③ ④ ⑤ /⑥ ⑧ D.① ⑦ /② ③ ⑥ /④ ⑧ /⑤
3、對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愛:吝惜。
B.委命下吏命: 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作難:起事、首倡。
4、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屬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A.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 D.試使山東之國與陳勝度長絜大
5、下列短語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 )
①合從締交 ②流血漂櫓 ③孝公既沒 ④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躡足行伍之間 ⑦天下云集響應(yīng) ⑧百有余年矣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鋤耰棘矜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6、以下句中加橫線的字活用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外連衡而斗諸侯! .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馬。
C.卻匈奴七百余里。 D.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7、選出譯文完全正確的一組( )
A.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譯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禁止諸子百家的演說、言論。
B.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譯文:登上至高無上的尊位,挾制天下人民,拿著刑具逼迫天下百姓。
C.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譯文:砍伐一根木棍拿在手中,就成了士兵,折下一枝竹竿舉起,就算是旗幟。
D.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譯文:然而秦國憑著它的區(qū)區(qū)之地,發(fā)展到了乘勝千里的形勢,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
8、選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且夫”一句,寫秦朝江山依舊,險關(guān)如故。照應(yīng)課文第一段,說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勢的變化。
B.“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勸說當世及后代統(tǒng)治者施行仁義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鋪敘基礎(chǔ)上的集中議論,大量的史實使作者的論點水到渠成。
D.對比論證是本段的鮮明特色,陳勝與山東六國進行對比,說明比陳勝強大的山東六國未能戰(zhàn)勝秦國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陳勝首倡的起義均在于他們不施行仁政。
五、課后反思
張
[《過秦論》導(dǎo)學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guān)文章:
2.《談中國詩》導(dǎo)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