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延安中學 王越
教學目標: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理解并學習燭之武的論辯藝術。
3.學習作者的敘事藝術。
教學重點:1.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脈絡。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燭之武的論辯技巧。
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法 研究性學習法
板書安排: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圍鄭
燭之武臨危受命 許之
示之以弱
退 曉之以害 大智大勇(形象)
燭之武說服秦伯 動之以利
挑之以隙
鄭國轉(zhuǎn)危為安
寫作特點: 伏筆與照應 波瀾起伏 詳略得當
一、誦讀課文,復習文言知識。
1. 泛讀課文。
2. 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停頓)
4. 教師學生結合課文注釋進一步熟悉課文。
二、知識點導入
昨天,同學們已經(jīng)跟著我把《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梳理了一遍,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明確學習古文的意義何在,那就是:
1、學語言:中國的古代典籍是我們古老文化的載體,要想將我們的文明傳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讀古書,學習古代漢語。同學們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也是因為不懂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2、學智慧:當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之際,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辭退卻敵兵,戰(zhàn)爭的風云消弭于無形,干戈化為玉帛。這除了過人的智慧和勇氣之外是無法辦到的。這樣的智慧應當是我們學習古文的精神精髓。
3、學寫作:大家看這篇課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卻將戰(zhàn)事、人物刻畫得如此生動,情節(jié)曲折、層次井然,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寫作的地方。
那么,明確了這三個學習古文的目的之后,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春秋時代,去感受古人的風采!
三、 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學生齊讀第1段,用四字短語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確:秦晉圍鄭
引導學生串析本段:同時畫出《秦晉地理形勢圖》,介紹相關知識點:春秋時期,秦國(今陜西、甘肅),晉國(山西)是兩個大國,成語有秦晉之好。楚國(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大國,而鄭國(今河南新鄭)則是一個中等國家,國力一般,但其占據(jù)的卻是中國的中心地帶,所以諸強國都虎視眈眈地盯著鄭國,所以鄭國只能依靠、依附于某個大國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但是哪個強國都不肯放過它,所以經(jīng)常遭遇機。那么“貳于楚也”的罪名便成為討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用短語概括本段內(nèi)容。(教師點撥,明確:燭之武臨危受命)
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笨坍嬃藸T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③公曰:“……”許之。鄭伯的自責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他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用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體現(xiàn)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燭之武應允只身去見秦伯,也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3.學智慧:鄭伯勇于責己的態(tài)度消除了燭之武的怨氣,應該學習鄭伯的馭人之術。
第3段
(1)教師范讀本段。(學生細細品味燭之武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說技巧)
(2)學生用短語概括本段內(nèi)容。(教師明確:燭之武說退秦師)
①“秦晉圍鄭……敢以煩執(zhí)事”引導學生明白,示之以弱,減輕敵方的防范心理。
②“越國以鄙遠……君之薄也。”引導學生看地圖,加深理解,為什么說是“越國以鄙遠”,秦鄭之間有許多小國,還有周王室的間隔,所以是跨國來管理遠方的邊邑,其難可知。曉之以害,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獲得秦伯的信任。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引導學生看地圖,由于秦國和東方齊國的交往要從鄭國經(jīng)過,所以鄭國是“東道主”。動之以利,利益的誘惑,減弱、消減其攻打鄭國的決心。
④“且君嘗為晉軍賜矣……唯君圖之!币郧貢x之間過往的矛盾作為突破口,挑之以隙,挑撥秦晉間的矛盾,瓦解其聯(lián)盟。引導學生看地圖加深理解,秦國與晉國接壤,在晉國的西邊,晉“欲肆其西封”,必然損害秦國的利益。
(3)學生根據(jù)燭之武的語言,歸納其人物形象。(教師明確:大智大勇)
(4)學智慧:面對強敵,燭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示了他的論辯藝術與外教才能,以及他對局勢全面而透徹的分析智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用短語概括本段段意。(教師明確:鄭國轉(zhuǎn)危為安)
(3)學智慧:晉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憤時的隱忍使得鄭國轉(zhuǎn)危為安。
四、學寫作。
(1)引導學生思考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jié)上有何特點?(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時間)
教師明確:①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故事情節(jié)完整,層次井然。
②波瀾迭起,曲折有致。
秦晉圍鄭(急) 燭之武推辭(急) 深入敵營(急) 子犯擊之(急)
佚之狐推薦(緩) 鄭伯自責(緩) 說敵成功(緩) 晉侯阻止(緩)
(2)啟發(fā)學生本文在敘事上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并討論)
教師明確:①伏筆與照應:“以其無禮于晉”為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說明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為,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②詳略得當:集中筆墨寫其說辭而略寫其他方面,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略交代。
王月
[《燭之武 退秦師》第二課時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5.燭之武退秦師課件
10.燭之武退秦師說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