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齊桓晉文之事》虛詞梳理之之以于為而若

發(fā)布時間:2017-12-11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馮尚才 

    孔孟是儒家學(xué)派的鼻祖和最有成就者,是中國古代思想、禮儀、文化的典范,他們的語言應(yīng)該是規(guī)范而經(jīng)典的。作為反映孟子思想文化和言論的《齊桓晉文之事》,行文通俗流暢,無生硬語,共約1680個字,而其中的虛詞個數(shù)將近500。掌握文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本課教學(xué)的重點之一,是鞏固掌握高中文言虛詞的有效途徑,下面對本文中出現(xiàn)頻率特別高,而用法復(fù)雜多變的“之”“以”“于”“為”“而”“若”六個虛詞進(jìn)行梳理分析,以便參考,也來商榷共同提高,其中有很多用法都是各種資料上難以查找的。

之,全文共出現(xiàn)68次,其意義用法如下(均指帶點字,后同)

一、             代詞,根據(jù)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一)   代齊桓晉文之事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未之聞也,即未聞之也的倒置。(否定句中賓語前置),可譯為我沒有聽說過這件事。

(二)代保民而王的人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句式同上。沒有人能阻擋他(保民而王的人)。

  2、其若是,孰能御之?

  3、故民之從之也輕

(三)代后文所說之事,后省“于”,做復(fù)指賓語

  “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之”指冒號之后所言。

(四)代牛

 1、王見之

 2、王曰:舍之!

 3、以羊易之。

 4、故以羊易之也。

 5、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五)代“以羊易!边@件事(或做這件事的原因)

 1、曰:“有之。”

 2、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做這件事的原因)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后一個之為做這件事的原因)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六)代別人心思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七)前文所提及的人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之”指“有復(fù)于王者曰:‘……’”這說話的人。

(八)代上文所說之事,做復(fù)指賓語

1、王請度之!代指“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2、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代指:“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 ”中的物品和人。

(九)代“霸道”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十)代王道

1、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2、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十一)代一般人民

1、  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2、  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十二)代五畝之宅,做間接賓語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之,指五畝之宅。

(十三)代指推行王道卻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人(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否定句中賓語倒置)

(十四)指示代詞,譯為“這(類)”

1、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2、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以上共29個)

二、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1個)

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4、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5、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6、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7、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8、“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9、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0、故民之從之也輕

11、君子之于禽獸。相類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國也”

三、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3個)

       1、夫子之謂也

2、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

四、往,到……去,向(2個)

       1、牛何之?

        2、然后驅(qū)而之善。

五、結(jié)構(gòu)助詞“的”

如“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背衔奶岬降南嚓P(guān)語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屬于這種用法。

以  文中出現(xiàn)48個,意義用法比較復(fù)雜,具體分析如下

   一、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或“因為這”,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1、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2、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二、同“已”,止

       無以,則王乎?

   三、“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譯為“……的原因”

       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四、用作連詞,用法同“而”

       (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個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1、挾太山以超北!

       2、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從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從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同上。

五、以為,認(rèn)為,有時和“為”一起用,但有時以為連用時又是“以之為”的省略

     1、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耙酝鯙閻邸保凑J(rèn)為王吝嗇,“以為”連用。

    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認(rèn)為;后面的“為”是做之意?勺g為百姓認(rèn)為大王做事吝嗇。

    3、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做“以之為”省略形式的如:

趙王以為賢大夫。“以”憑借的意思,此句應(yīng)譯為趙王憑借這件事(完璧歸趙)認(rèn)為廉頗是有才能的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六、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1、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譯為希望你輔助我(完成)我的愿望。明白的把這教給我,“之”指王道,即上文所說的具體做法。

      2、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此句可譯為重視學(xué)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fù)叮囑給他們。

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之以!奔匆陨渲牡怪,可譯為把桑樹種植在五畝之宅內(nèi)外。樹,種植之意,動詞。

(二)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1、“以”可譯為“用,用來”的有

(1)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此句可譯為德行怎么樣能用來推行王道。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能或能夠之意,“以”譯為用(來)。

    (3)對曰:‘將以釁鐘!耙浴焙笫÷粤酥ㄅ#,此句可譯為將用它來祭鐘。

    (4)以羊易之。

         (5)是心足以王矣。用法同上,此句可譯為這種心足夠用來推行王道。下文“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中的“以”用法同。

         (6)故以羊易之也。

         (7)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8)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9)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10)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文中出現(xiàn)兩次)

         (11)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兩個“以”后都省略了“之”,可譯為用它來推行王道、使妻子兒女安定等。

        (12)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文中出現(xiàn)兩次)譯為用這樣的行為……

        2、可譯為“憑借,憑,依據(jù)”的有

     (1)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何以”即以何,憑什么(區(qū)別),形:具體表現(xiàn)。異:動詞,區(qū)分,區(qū)別。

(2)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以”后省略之憑借的手段(興甲兵……)

(3)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前三個“以”省略之(自己),可譯為小的本來不能憑自己……,后兩個“以”直接譯為憑借。

(4)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能夠;以,憑借,“以”后省前文所提及的桑、雞等。

七、可以、能夠,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用法相同,和足連用

如: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足以”是足夠、能夠之意。這種用法保存至今。 

于  文中出現(xiàn)30個,“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 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具體用法如下

一、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于,在。

   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無:通“毋”,副詞,不要。異:奇怪,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對于。

   3、君子之于禽獸也……于,對于。

4、有復(fù)于王者曰:……引出動作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也可略去。下文“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中的“于”用法同,不譯。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于,到。(文中出現(xiàn)兩次)

       6、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如諸彼而已。第一個為“給”;第二個 為“到”;第三個引出動詞“御”(治理)涉及的對象“家邦”,不譯;另外,加點的“諸”是文言兼詞“之于”的合音。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個。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于,在。

       8、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第一個是“跟”“同”,第二個是“在”。

       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對。                  

       10、何以異于鄒敵楚哉?于,“跟”“同”。

       11、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個是“在”,第五個為“給”。

       12、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于,到。

       13、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于,“在……中”。

       14、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于,“在……方面”。

       15、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于,在。   

二、             被,引出主動者,表示被動。

1、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2、    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相同的用法如“免于戰(zhàn)亂”“臣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等。

而  文中共24個,具體意義用法如下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

(一) 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譯。

    2、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二)表示修飾關(guān)系,一般不譯。

      1、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2、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文中出現(xiàn)兩次)

3、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4、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5、猶緣木而求魚也。

6、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三)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而”“才”。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但是”“卻”。

    1、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文中出現(xiàn)兩次)

3、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此句可譯為……,但你難道為了這些嗎?

4、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而,但。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此句可譯為那里有仁義道德之人處于上位卻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為,即而可為罔民。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譯為這樣卻不能稱王……而,卻。

(五)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1、王笑而不言。

  2、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六)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 而且”或“尚且”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二、用作介詞,用法同“以”,來之意,表目的。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1、言舉斯心如諸彼而已。

2、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若 文中一共11個,用法分析如下

   一、像(……一樣),如,好像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是其甚與?像這樣嚴(yán)重嗎?此句可譯為像(你說的)這樣嚴(yán)重嗎……是,這樣,指孟子所說緣木求魚之事;其,句中語氣詞,表測度;另外,其,有人認(rèn)為是指霸道,有待商榷。

       3、其若是,孰能御之?其,句首語氣詞,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此句可譯為如果像這樣……

   二、指示代詞,如此,這樣。 

1、若無罪而就死地。 若,這樣,作“無”的狀語;就,走向。(文中出現(xiàn)兩次)

2、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文中出現(xiàn)兩次)

   三、連詞。假如,如果。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四、至,至于。

       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

       《齊桓晉文之事》篇幅較長,虛詞特多,真確掌握這些虛詞意義用法,不久有助于幫助學(xué)生讀懂課文,理清層次,把握作者的論辯技巧,也對提供學(xué)生閱讀古文的能力有一定幫助。以上只是本人一點淺見,敬請指教。

甘肅省古浪縣第五中學(xué)   馮尚才

郵編:733100

電話:13893576758

 

馮尚才

[《齊桓晉文之事》虛詞梳理之之以于為而若]相關(guān)文章:

1.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教案

2.《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

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

4.《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精選

5.曉之以理的造句

6.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xué)課件

7.木蘭詩的虛詞

8.持之以恒同義詞

9.持之以恒的近義詞

10.數(shù)學(xué)總復(fù)習(xí)梳理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