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市第二實驗中學課堂教學教案
課題:勸學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 技能 1.梳理、歸納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識。
2.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以喻代議、 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過程 方法 1、利用工具書,準確理解文言實、虛詞。、
2、熟讀、背誦、默寫
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 明確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
教學重點 1.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知識結構與教學設計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
發(fā)展自己
學習的作用 彌補不足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達到目標
(中心論點) 善于積累 正反對比
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 堅持不懈
專心致志
教學主案(教學內(nèi)容) 教學輔案
(教學方法、手段、活動)
一.檢查:
(1)學生口頭回答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
二.合作探究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后小結: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3.本文的設喻有什么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如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會有所成就的道理。
(2)設喻方式多樣:
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金就礪則利”等。
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
“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等。
反復設喻,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3)設喻與說理緊密結合,形式十分靈活。
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4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知識拓展】
勉勵刻苦勤學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代顏真卿 《勸學》)
勸勉惜時的:“青春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古樂府”詩《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東晉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保ㄌ 《金縷衣》)
體會:“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提出治學的四個重要方面:多讀、深思、虛心、躬行。)
四、課堂小結
《勸學》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貼切淺顯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的手法有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又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的比喻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通俗易懂的比喻,都會使人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道理。
五、布置作業(yè):
(1)作文(任選一題)
談學習
試論“鍥而不舍”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于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王琳
[《勸學》第三課時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