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
生朗讀預習→師范讀→生朗讀梳理→師引導生朗讀賞析→生朗讀鞏固→引導生朗讀背誦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梳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歷史背景: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二、課文學習
1、師范讀課文。
2、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字音、停頓。)
4、生結合課文注釋初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賞析課文。(前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一、整體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
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課文賞析
(第1段)
(1)、生齊讀第1段。
(2)、師示范串講梳理第1段。(為學生后文的接龍串講做示范)
(3)、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為后文學生的討論歸納做示范)
貳:從屬二主;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
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于晉無禮”。
(4)師引導學生串析本段:
“晉候、秦伯圍鄭”闡明形勢:兵臨城下,形勢嚴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标U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标U述兩軍駐扎位置: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第2段)
(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
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③公曰:“……”許之。
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
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3)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4)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
“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5)師引導學生用5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課文。(后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體會燭之武的游說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一、課文賞析(第3段)
(1)一生范讀本段。
(2)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xiàn)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②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③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3)歸納本段知識點: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4)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3)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發(fā)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
(1)伏筆與照應。(2)波瀾不驚。(3)詳略得當。
四、板書
秦晉圍鄭
燭 臨危受命
之 智退秦師
武 第一步、欲揚先抑 以退為進
退 第二步、闡明利害 動搖秦君
秦 第三步、替秦著想 以利相誘
師 第四步、引史為例 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 勸秦謹慎
晉師撤離
五、教學反思
本教案在設計過程中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與課文達到零距離的接觸與交流,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落腳點。
張學元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