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第一中學 王愛剛 郵編:221400
古人云:讀能通神。意思是說,朗讀可以使人領會文章的精髓。朗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墒窃诋斚碌恼Z文教學中,過多的注重了“文”,忽略了“語”,其實“語”的教學也很重要,這其中就包含朗讀教學。在許多教師的語文課堂上,聽不到瑯瑯的讀書聲,更多的是問題探究、討論交流,更有甚者,有人認為課堂上讀書耽誤時間,其實這是沒有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
朗讀是學生與作者或者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介質,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受能力與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朱自清在《朗讀與詩》中說:“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讀而存在的!保焕首x有助于對文本的理解和鑒賞,因為散文、詩詞富有音樂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而有些文學作品中的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讀的過程就是意會的過程,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因為朗讀就是“把書面上寫的語言變?yōu)榭陬^上說的語言,把無聲的語言(文字、文章、文學作品)變?yōu)橛新曊Z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語言!保焕首x得多了,形成一定的語言積累,就能更好地運用于書面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既然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那么應該怎樣進行朗讀教學呢?
首先,朗讀教學中,要做到求真,也就是讓學生讀準。
準確朗讀是朗讀教學的基礎,讀音再美,如果讀錯了,顯然失去了朗讀教學的意義。在這個階段,應該要求學生用標準普通話讀準字音,吐字清晰,發(fā)音清楚,不要讀錯字、含混不清。要流暢通順,做好停頓,避免讀破字、讀破句讀。這兩點看似簡單,其實這是對學生朗讀識記較高的要求。
停頓包括語法停頓和強調停頓,合理安排停頓的位置和停頓的時間,可以自然地調節(jié)朗讀者的氣息,恰切地還原出原作的語氣,生動地表現語言的節(jié)奏,從而清晰地提示出原文詞、短語、句子、層次、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鮮明突出地表達原作思想內容,而且還能給聽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時間,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內容。
古詩節(jié)奏停頓規(guī)律為:四字句,一般兩拍,二二式;五字句,一般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大的停頓為兩拍,四三式,細分為四拍,二二二一式。如杜甫的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現代詩歌的停頓,一般也是兩個音節(jié)或三個音節(jié)為一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如下詩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離別)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在做好停頓和節(jié)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注意音變。音變指的是輕聲、兒化、變調。輕聲,要求讀得輕而短。一般情況下,疊詞后面一個字讀輕聲,語氣助詞、時態(tài)助詞、結構助詞讀輕聲,動詞后面的趨向動詞讀輕聲。如“快上來”“走出去”中的“來”和“去”,部分雙音節(jié)詞的第二個字讀輕聲。如“打算”“買賣”。
其次,朗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善讀,也就是要求學生讀好。
在讀準的基礎上,可以訓練學生把握好朗讀的速度和語調。哪一類詩文該用高亢的語調快速讀,哪一類詩文該用深沉的語調緩慢讀,哪一類詩文該用平穩(wěn)的語調勻速讀,哪些地方該讀高音,哪些地方該讀低音,哪些地方該讀顫音,所謂輕重緩急、各有所宜。這一階段是朗讀教學能否得到提高的關鍵階段,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篇目反復訓練,具體指導,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在體會中讀。
要做到善讀,必須正確處理重音。重音指示著節(jié)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內容。處理好重音,可準確地表達大小、強弱、輕重、褒貶等不同的概念。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節(jié):(加黑字需要重讀)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
你的/關閉了的/故居檐頭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
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要做到善讀,必須注意語速適宜。 朗讀分為快速、中速、慢速三種,它們的運用取決于作品的體裁、內容氣氛和人物個性特點。適當掌握朗讀的速度,可以使語言節(jié)奏生動,形式豐富,表情達意準確。
以李白的《將進酒》為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要讀的低沉而急切,“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要讀的低沉而悲切!叭松靡忭毐M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節(jié)奏要稍快,重音當落在“須盡歡”和“空對月”上!疤焐也谋赜杏,千金散盡還復來! 表現了“須盡歡”的原因,顯示了詩人對未來的自信,應當讀得富有豪邁之氣!皶斠伙嬋俦边@句,要用高音讀。“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睉斪x得親切,節(jié)奏逐漸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將”“莫!薄案琛薄皟A耳聽”等字上,突出敬請之意。
要做到善讀,必須在注意高低音、語速基礎上,還注意語調。語調有四種形式:表示反問、疑問、驚異、號召等語氣,調子由平升高,用的是升調↗ ;表示陳述、感嘆、請求等語氣,調子先平后降,用的是降調↘;表示嚴肅、冷淡、敘述等語氣,調子始終保持同樣的高低,用的是平調→;表示含蓄、諷刺、意在言外等語氣,調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用的是曲調↗↘。恰當運用語調的變化來朗讀,可以表達不同語氣,形成豐富多彩的語調變化,從而生動地表現人物個性,鮮明地區(qū)別內容實質,形象地烘托環(huán)境氣氛。如余光中《鄉(xiāng)愁》:
后來啊 (“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 ↗ (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 (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詩人的情感,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猶如樂曲達到高潮!要讀得蕩氣回腸。特別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頓, “在--那--頭”要氣流不斷。
再者,朗讀教學中讓學生美讀,也就是讀出詩文的味道來,讀出“神”來。
美讀,就是要指導學生飽含感情地朗讀,體會詩文傳達的神采,讀出詩文當中的味道,這是朗讀教學較高的境界。讓學生在朗讀中沉浸到詩文的意境中去、情感中去,讀完后回味無窮、仔細咀嚼。正如《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
例如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文中第三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本文表現故都的秋“清、靜 悲涼”的特點,飽含秋味,感情濃厚。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認真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的眷戀、向往之情,對于作者直接抒情語句要讀得意味深長,傳達出作者的心境、情懷。第三段文字“晨院品秋圖”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誦讀時宜慢不宜快,宜輕不宜重,因為作者描寫的秋色是冷色調,帶有淡淡的凄清、悲涼的味道。
又如文章結尾部分,將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對比:“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作者用“白干、饃饃、大蟹、駱駝”代表北國之秋的特點--味烈、味深、味濃、味久,朗讀時要讀得重、讀得緩慢而且渾厚;“黃酒、稀飯、鱸魚、黃犬”代表南國之秋的特點--味潤、味殘、味淡、味短,朗讀時要讀得輕、讀得稍快而且清爽。
朗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自己融入到文章中,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包括語氣、語調、語勢、語速、語感,都讀出來。讀出重點,讀出問題,讀出體會,將朗讀貫穿學習的全過程。王世堪先生曾經說過: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方式。在初讀課文時,以朗讀來熟悉課文的語言和內容;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以朗讀意會之;在吃透課文后,以美讀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總之,在語文朗讀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由求真到求善再到求美,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定會品味出語文教學的“味”,通過這樣的朗讀,對詩文的理解準而又深,一定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頌《朗讀學》 2. 朱自清《朗讀與詩》
3 過傳中《朗讀和語文教學》
王愛剛
[朗讀教學的三重境界]相關文章:
1.愛的最高境界
4.春晚小品《境界》臺詞
5.境界同義詞是什么
7.朗讀者語錄總結
10.文秘公文寫作的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