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 陳祥書
野柳,位于臺灣萬里鄉(xiāng),是突出于海面的岬角,長約1700公尺。野柳地質公園,景觀奇特,享譽中外,為臺灣北海岸的明珠。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最美的海岸”第二名,被《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編委會評為“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六處奇異地貌”第四名。
從游客中心出發(fā),進入第一區(qū)。向前不遠,登上觀景臺。正視前方,蕈狀巖密密麻麻,最吸人眼球:外觀上,活像一棵棵大香菇;數(shù)量上,多得竟有180多個。細細觀察,形態(tài)各不相同:有的像無頸的巨大香菇,有的是粗頸的碩大香菇,有的似細頸的巨型香菇,有的如斷頸的特大香菇。雖然形態(tài)不同,但演育過程卻大致相同:某次地殼運動后,巖層露出海面;隨著時間的流逝,砂巖結核慢慢露出;伴隨長久的演育,形成不同形態(tài)的蕈狀巖。向西望去,最引人注目的,是燭臺石。確切地說,應是蠟燭石。因為外表上,就像一只只碩大無比的蠟燭。燭心是質地堅硬、石灰?guī)r石的球形結核,燭頭是內有燭心、外連燭體的環(huán)狀溝槽,燭體是沿槽向下、逐漸變大的圓錐臺體。仔細欣賞,形體大不相同:有的蠟燭尚未點燃,形體俱全,完好無缺;有的蠟燭點燃過半,雖五臟俱全,但形體矮;有的蠟燭點燃將盡,只有燭心,殘破不全。導游說,無論是蕈狀巖的發(fā)育,還是燭臺石的演育,都是由地質本身決定的。
繼續(xù)前行,便走到第二區(qū)。走下石階,立即前去觀看“女王頭”!芭躅^”是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征,是臺灣旅游行業(yè)的名片。凝神觀看,稍加想象:上部左側斜著翹起,像是女王的頭飾;細洞密集,像是頭飾的花紋。右側比左側略低,為女王臉的側面。最右側,自上而下,分別是眼睛、鼻子和嘴巴;嘴巴下面,還有下巴。往下為中部,是女王頸勃;呈錐臺體,由細到粗。底部還有一條橫杠,好似戴著一條項鏈。再細心觀賞,深入體味:女王頭頭飾上揚,臉線優(yōu)美,頸勃修長;形態(tài)雍容,姿態(tài)尊貴,神態(tài)自然?梢钥甲C,女王頭是經長期風化而成;可以預言,女王頭也終會因風化而毀。再向東走,是一只仙女鞋。從外形上看,很像一只鞋底;如果中間沒有石塊,那就更像了:左側偏大,呈半圓形,為鞋底頭;右側略小,也是半圓,為鞋底尾。前后相連,呈花生形,為鞋底身。其實,仙女鞋就是一種姜石。而姜石,中間堅硬,周邊松軟;經過長期風化,就裂縫駁落。可以說,沒有風化,就沒有仙女鞋。
再往前走,就走進第三區(qū)。抬眼望去,在海蝕平臺上,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壺穴。走近壺穴,認真察看:壺穴大小不一,深淺不同;雖然不規(guī)則,但卻都積滿了海水。里面有藻類在搖曳,有小魚在嬉戲,有小鱉在悠游。壺穴雖然很小,但卻是一方世外桃源。據(jù)介紹,壺穴成因,是海水挾帶的石粒落進了巖石凹穴,在海浪的帶動下石粒向下鉆蝕,結果形成了一洼洼的垂直洞穴。顯然,是海蝕造就了壺穴,成就了奇觀。繼續(xù)向東,有瑪伶鳥石。抬頭端詳,巖石上有一只回首之鳥。上部左邊似鳥嘴,向上翹起,直指天空;右邊略微隆起,似鳥頭毛發(fā),特別濃密;右邊稍下,有一大洞,似鳥之眼睛。中部似鳥之頸勃,非常粗大;中間有蜂窩,如同鳥毛斑紋。下部似鳥之身軀,向右傾斜,緊貼在巖石上。整個鳥身全是洞穴,猶如蜜蜂窩一般。因而,被稱為蜂窩巖。就其成因,是巖石表面上的生物碎屑溶蝕,再經海水將溶蝕洞侵蝕成千瘡百孔。很明顯,是海蝕鑄就了蜂窩巖,造就了瑪伶鳥。
走到盡頭,游覽結束,原路返回。放眼眺望,石路在前,奇觀在側。望著奇景,凝神一思,不禁感慨:地質力偉大,風化力偉大,海蝕力偉大。簡言之,自然力偉大。然而,發(fā)現(xiàn)偉大,成就偉大,傳揚偉大,乃是偉大之中尤其偉大者。
陳祥書
[野柳地質公園(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美術教師隨筆
2.教師工作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音樂教師隨筆
6.地質公園導游詞
7.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8.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9.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10.有關路過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