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xué)目標(biāo)
1. 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chǎn)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 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 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xué)重點
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教學(xué)難點
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gòu)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新課
貝多芬,28歲開始耳朵有病,聽力逐漸衰退,到32歲基本上已喪失聽力,《命運》交響曲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
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與厄運抗?fàn)幍娜撕芏,今天我們要學(xué)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
二、品讀探究
(一)品析第一部分:我與地壇的故事
“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認(rèn)為自己和地壇之間有“緣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壇之間的關(guān)系?
1. “我”是在什么情況下來到古園的?
明確: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時候。
2. “最狂妄年齡”指什么?
明確:“最狂妄年齡”指對未來充滿自信,滿懷幻想,對幸福充滿渴望的年齡。
3. “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么時候,為什么說這時候才是我該來的時候?
明確:“這時候”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地壇“剝蝕--淡褪--坍圮--老柏樹--野草荒藤”的時候,也就是說地壇以已褪去昔日的榮華顯耀,略顯滄桑,但這種滄桑恰恰是某種生命力的顯示,“老柏樹、野草荒藤”正是暗示這種生命力的具體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這時來到地壇必然會得到某種慰藉。這正是作者“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運的起點。如果不是一個“沉靜的”而是一個“炫耀、浮夸”的地壇在等待作者,那對于處在“最狂妄年齡”的作者意味著什么?
4. “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么?
明確:生命的暗示
5. “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么樣的特點?有幾處關(guān)于地壇的景物描寫?
明確:荒蕪但并不衰敗。三處。(第一處第3段,第二處第5段,第三處第7段)
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啟示,為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動的。
6. 課文中象這樣蘊涵著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確:文中的“六個譬如”。語言特點:新鮮、奇崛而別致。
7. 閱讀課文第1自然段與第5自然段第一句話,說一說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
地壇:“我……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作者:“我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
地壇:被人遺棄;作者:被社會遺棄。同病相憐
8. 作者對生與死的新的看法是什么?
明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過渡銜接:也就是人總歸要死的,有生之年是有限的,我們應(yīng)該診視生命,頑強生活。生命感悟:死是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頑強的活著是一種幸福。
面對苦難,頑強地活下去的例子,在生活中舉不勝舉。
(二)品析第二部分:我與母親的故事
1. 文中的母親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
明確:她是一位疼愛兒子,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她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她又是一位聰慧和意志堅忍的母親。
2. 文中寫了母親哪些行動?
明確:“我”上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找”。“送”、“憂”、“找”,寫盡母親的悲苦與操勞。
3. 文章是如何來寫母親的形象的,文中幾次出現(xiàn)“現(xiàn)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xiàn)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并不是直接表現(xiàn),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愛展開。反復(fù)寫表明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yuǎn)無法彌補的遺憾。
4. 作者讀懂了母愛,理解了母親的痛苦,也理解了母親的命運,體會到了強烈的愛與痛交織的情感,母親的命運給了作者什么啟發(fā)?
明確: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5. 母親伴隨著作者對生命思考,母親給了我怎樣的生存啟示?
明確: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這句形象地表現(xiàn)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jìn)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guān)愛像一顆會發(fā)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的愛原來已經(jīng)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fēng)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dāng)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yīng),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三、小結(jié)升華
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寫了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地壇是史鐵生獲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這兩部分從內(nèi)容是緊密聯(lián)系的。文章結(jié)尾說:“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边@告訴我們:母親與地壇已經(jīng)合二為一了,是融為一體的。從主題思想上看,兩部分也是渾然一體的。地壇使我平和豁達(dá)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么生的問題;母親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寫的對象的特點如下:
四、布置作業(yè)
1. 閱讀《我與地壇》原文的其余部分。
2. 讀完《我與地壇》原文后試回答:經(jīng)常來地壇的都有哪些人,他們?yōu)槭裁磥淼貕?/p>
陳陳
[《我與地壇》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粵教版高一上冊)]相關(guān)文章:
6.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