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思想
當今提倡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其實探究并非一個深奧的東西,就是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內(nèi)部,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蘊含的作者的情感。照實了說就是放手讓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自主處理課文信息、感受語文文字和生活積淀主動探索研究;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我認為為,教師是學生探究的促進者、合作者,應尊重學生的疑問,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澄清問題。凡別人沒注意的的地方而你注意了都要深入研究。
《我與地壇》(節(jié)選)中深刻的表達著他對生死的思考。地壇中的小生物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而地壇景物和母親也啟示著史鐵生要好好活下去。這一主旨要學生一下子理解是困難的。一個本來想求死的人,他是怎么由欲死走向了想活的呢?他這一路的經(jīng)歷中是什么給了他生存下去的勇氣?我們期望,學生在在探究中了解解決這一切問題的過程中,能生成自己對生命的體悟。
教學情景
下面以我教學生閱讀《我與地壇》來說說怎樣探究.
我教這篇課文是在校級公開課上。我教學這篇文章,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探究情景關系,領悟作者對生命的理解”(第一部分)、“感悟母愛,理解生命意義”(第二部分)。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解決字詞,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1、史鐵生為什么選擇了地壇?(目的在引領學生關注地壇景物的特點)
2、史鐵生在地壇思考了些什么?(目的在引領學生思考景物描寫的作用)
3、思考的結果?(理解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使學生珍愛生命)
當我的問題一提出,學生經(jīng)過閱讀很快解決了第一個問題。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自認為生命荒蕪了。而地壇正是“荒蕪零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兩者多么相似。況且地壇是“可以躲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所以史鐵生選擇了地壇.。
一、探討情景關系,理解對生命的認識
我要求學生精讀課文,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通過閱讀一位同學舉手,我示意他發(fā)表見解。
生1:“老師,大家說地壇荒涼,我也認同。只是……”
師:“只是什么?”
生1:地壇中的景物并不都荒涼,比如“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怎么能說荒涼呀?!而且,這一景物和荒涼情景不協(xié)調(diào)!
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時有準備的。于是我要求大家討論解決。我要求同學們細讀課文,觀察到一個個臉上有疑惑。同學們議論紛紛。。。。。。
師:咱們來看看地壇怎樣一個“荒涼”?文章怎么表現(xiàn)的?
生2:剝蝕。。。淡褪。。。。坍圮。。。。。散落。。。。
師: 那古柏呢?
生3:蒼幽,就是蒼翠、幽綠的意思。把他放在一起是。。。
生4:是不是,對比?
師:說說為什么比。
生5:如果都是荒涼,史鐵生怎能參悟生命?我認為只有荒涼中的蒼幽才能給史鐵生以啟示!
師:對呀!
生6:所以說“荒藤野草葉茂盛的自在坦蕩”也不是荒蕪,而是寫生命力旺盛!
生7:也就是后文說的“荒蕪但不衰敗”。
生8:所以,這個時候“我該來了”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說明大家認真閱讀、仔細研讀思考了!并且能把句子放在文段中理解。也就是說,史鐵生把自己的生命和古園聯(lián)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的身殘和古園的荒廢聯(lián)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不屈和的柏樹聯(lián)系在一起。
我們學生研讀!史鐵生在地壇思考了三個問題,思考的結果如何?
生9: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是,而是上帝教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為了順便保證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師:這位同學找得真準。。ü膭顚W生發(fā)現(xiàn)問題)
生10:老師我不清楚史鐵生怎么明白“如何活”的,也就是說第7的段景物描寫它和第5段相似,只是寫了生命力,并不能回答“怎么生”的問題。▽W生生成了問題)
這個問題是我在預設時不曾考慮的,當時非常的糾結,如果給這位同學解決,很可能完不成預定任務,這可是公開課,全校語文老師都在呀;但又不能不解決,況且這是學生生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問題!于是我舍棄了所謂的“進度”引領學生進行了探討。(學生生成的問題永遠比預設的問題重要)這正是符合當今教學所倡導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教學理念。
二、深入探究景物的象征意義,理解史鐵生怎樣參悟生命
生11:我覺得和第5段不一樣?础捌┤绫╋L雨降臨園中,激起一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然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好像還沒考慮成熟)
師:“暴風雨”象征著什么,自然界的風雨與人生的“風雨”(教師進行點撥、啟發(fā))
生11:老師,我好像有頭緒了, “暴風雨”如果用必修一學過的意象分析法是不是象征了人生的風雨、人生的不幸、打擊?聯(lián)系史鐵生的經(jīng)歷、遭遇不正是遭受了打擊嗎?史鐵生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遭受了人生的不幸!
師:這位同學用意象分析法了,學以致用!
生12:那“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呢?
眾學生思考
生11:它在整個夏天,從幼苗到成苗經(jīng)歷的無數(shù)次的風、雨、雹,來自各個方面的打擊!
眾生:(點頭)
師:有道理!!寫這個是要……
生11:告訴人們,生活中的種種苦難,我們只有面對,勇敢的面對。
師:有理嗎?
眾生:(點頭)
生12:那我明白了。秋風、早霜象征忽然而至的苦難;“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是說落葉面對忽然而至的災難且歌且舞,即使死去也“坦然”!啟示史鐵生直面人生的苦難。
生13: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是怎么回事?
生12:有些許多的感嘆呀!慨嘆草木命運的悲苦同時也慨嘆自身命運的悲苦!
師:同意嗎?
眾:同意!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的熱烈,也非常有見地!
生13:可是前頭那些句子呢?(引導學生注意整個文段)
下面分組討論選一代表回答。
一組:無論是將落的太陽,還是秋天的雨燕都很頑強!
師:怎么見得“頑強”?
一組:“夕陽”還把余輝灑向大地,雨燕在蒼涼的秋天大聲歌唱。
二組:怎么見得是秋天的?
一組: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不是秋天的情景嗎?
三組:雪地上孩子的腳印,是寫孩子無論環(huán)境怎樣都總在成長著!古柏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談都站在那兒!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扣了前頭那句“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
師:三組同學怎么做的!
眾:把語句放入語境中思考。
師:(對生10)這段景物描寫回答了關于生的問題,明白了嗎?所以我們閱讀這類文章(寫景的哲理文)就要體會、領悟作者描寫的情景。
接下來我和學生分析了第二節(jié)“我與母親”學生們理解了母親面對我給她帶來的“雙倍的苦難”她是怎樣堅強地生活的。也告訴“我”如何活下來。
教后反思:文中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寫,這通常是被學生忽略的、是他們不感興趣的閱讀部分,可是,如果這些描寫都被忽略的話,那這一部分的內(nèi)涵、作者寄予文字中的意蘊和情感都被齊齊砍掉了。 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本人就試圖從景物描寫的分析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他們真正走入文本,正在嘗試和作者交流。 體會文中的史鐵生的思想變化,并且我期望學生能從這體會中生成自己的對生命的感悟。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定位于一個指導者的地位,而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他們閱讀文本,在閱讀中質(zhì)疑,在討論中解決。更為可貴的是學生生成了新的問題,這比老師預設的問題有更高的價值。對于學生生成的問題,我也沒有急著給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在探究中解決。
石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