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六中 劉擁軍
近日研讀了唐代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感想頗深。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由郭橐駝談種樹的經(jīng)驗推及到為官之道,不要擾民、礙民,而要愛民、保民,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郭橐駝是個種樹的人,而我們呢,是育人的人,這兩者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郭橐駝能夠憑借他的經(jīng)驗將樹養(yǎng)成“碩茂”之狀,且“其實且蕃矣”而揚名天下,那我們這些育人的人又怎樣讓各種不同的“材”經(jīng)培養(yǎng)而成為“棟梁”呢?
反觀我們教育的現(xiàn)狀,至少是我面對的這些學生(主要是重點中學篩選之后留下來的),存在普遍厭學的現(xiàn)象,對學校現(xiàn)行的教育很反感。我們教師呢?在現(xiàn)行的課程設置、教育模式、評價體系的強行要求下產(chǎn)生了厭教的情緒。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完全中學,老實講,我這近二十年來一直是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并以“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在平凡的崗位上建功立業(yè)”為座右銘,上課成為我最大的樂趣,但是這幾年來,我不太愿意上課,只想用心鉆研課文,寫點教研文章,心中異?鄲。我希望能尋找到一條新的途徑,將心中的苦悶化解。
在柳宗元的文章中,我注意到了郭橐駝說的一段話:“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惫荫劦某晒υ谟谂嘀矘淠灸茼樒涮煨,是其培植的指導思想。由此,我在思考我們現(xiàn)今的教育是否真正按照育人的客觀規(guī)律來操作的呢?考察一下我們自己的所處的教育現(xiàn)狀,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第一,實際的教育指導思想出現(xiàn)了偏差。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以全面發(fā)展,這是符合人性發(fā)展需要的。但是在我們目前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做法卻背離了這一教育方針,統(tǒng)一以“智育”作為評價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好的學生被捧上了天,成績差的學生受冷落。德育被擺在了智育之后,“唯智育論”的教育評價制度使得很多在其他方面有發(fā)展?jié)撃芏谥怯矫娌蛔愕膶W生產(chǎn)生嚴重的自卑感,再加上社會評價的“急功近利”,特別是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及忽視學生實際盲目攀比的心態(tài),對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方向都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學校要生存,教學質量成為了學校的生命線,而教學質量的評估就看學校的中、高考的上線率,學校不拼命地抓智育教育,社會是不會買你的賬的,你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脅。在教師的工資沒有完全撥付到位情況下,沒有了生源,就沒有了財源,當校長的能不考慮這些實際因素的影響嗎?對教師教學業(yè)績的評價同樣是拿學生的成績來衡量的,教師怎么辦?就只好在學生身上下功夫,拼命地加作業(yè)、加課時補課。學生不是機器,他是人,壓力過大自然會出現(xiàn)反彈,厭學的情緒自然而然地就出現(xiàn)了,他們的思想上就出現(xiàn)了迷茫,部分學生就開始自我麻醉、甚至是自暴自棄,隨之而來的是道德品質嚴重的滑坡、價值取向產(chǎn)生嚴重的偏差,與教師、學校、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體制產(chǎn)生對抗。
也許有人問“中考”、“高考”之下不還是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嗎?你們說的不錯,是出現(xiàn)了不少人才,但是我們來實際考查一下。第一,這些人才的比率是很小的,是以犧牲了其他多數(shù)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榇鷥r的。他們本可以有更好的發(fā)展的,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之下,拼不贏的只好甘拜下風了。第二,現(xiàn)在與過去相比,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社會的需求變化很大,家庭結構的變化更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期望值是很高,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yún)s根深蒂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均在超負荷中度過,學校、家庭只顧及到了自我的功利,而忽視了學生的天性,在重壓之下,學生失去了靈性,失去了天賦。我們難道就不能將思想解放一點,因材施教,培養(yǎng)一下學生的個性,使其各展所長,各成其才嗎?
第二,我想到了教育方法與教育環(huán)境的問題。學生的天性是什么呢?當然有很多,但我們教育的目標是向上與向善,要遏制其向惡的一面,使之向善的一面發(fā)展,這也是《中學生守則》《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之所以反復強調(diào)的原因所在。而在這一點上,我們管理的工作過程中做得很不夠;這些條例中的很多條款只規(guī)定了限制學生的條款,而沒有明確地指出他們應該朝哪個方向發(fā)展,應該達到什么目標的內(nèi)容。所以說學生發(fā)展的方向問題,也就是根本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澄清。目前我們的《德育教育大綱》與《教學大綱》是兩張皮,考查一下教師們的情況,多數(shù)人只知道有《教學大綱》而不知道有《德育大綱》,而實際情況是教學與教育應該是有機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結果是評價讓它分割開來了。再者各個學段的德育目標并沒有明確的區(qū)分,比較籠統(tǒng),在重抓智育教育的今天很少有人愿意去仔細地研究德育的具體問題。學生出了問題,簡單處理就過去了,只治了標,沒有去思考如何治本的問題;大的環(huán)境如此,即便是有心的人,也實在是孤掌難鳴。教育方法的老套,先進教育理念的缺失使得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令人尷尬的事情;教育環(huán)境的落后不僅限制了我們有些教育與教學的行為的實施,而且也決定了學生學習行為與方式的單調(diào)與學習視野的狹隘。我們知道教育與教學的實施并不只是局限于課堂,它的天地是很廣闊的,方式方法也是很豐富的,如果沒有開放的思想與開放的、較健全的教育環(huán)境,要使得每一個學生有很好的發(fā)展,是不可能的。
第三,學生早期的教育中沒有養(yǎng)成好的習慣。學生要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家庭、學校與社會應該給與學生一個比較寬松的環(huán)境,在這個基礎上各自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只有三者很好地有機統(tǒng)一起來,我們的教育才能實現(xiàn)效果的最優(yōu)化。一個孩子的培養(yǎng),本人認為最基礎、最重要的還是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可能是終生的導師。我記得一則材料上說,有一個很成功的家長在人們問及他如何將自己的四個孩子都培養(yǎng)成碩士、博士的時候,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父親也是一種職業(yè)!痹谌缃裆鎵毫Υ、生活節(jié)奏快的現(xiàn)代社會,很多家長誤認為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學校的事情,與家長沒有的多大的關系,這是一種相當錯誤的觀點。再者就是幾代人溺愛一個孩子,為其包辦一切,而非引導教育孩子成長。這位成功家長的話卻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位父親有一定的文化,更懂得教育的原則,他的成功經(jīng)驗在于: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孩子的習慣要從小培養(yǎng)。為人處世的方式家長言傳身教,學習習慣家長更是堪為楷模,孩子們在父親的榜樣與熏陶的作用下養(yǎng)成了諸多好習慣,為他們以后自我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好比一棵樹,在種下它的時候,如果你將它樹得不正,培得不實,它就會歪,歪了不去從根子上糾正它,只知道用兩根棍子的外力來支撐它,那這棵樹越大則棍子承受的壓力也就越大,直到把棍子壓垮為止。反之,種正了,培實了,活根了,樹就會自然的健康成長,經(jīng)得起雨雪風霜了,也不需要兩根棍子來支撐了。樹就是孩子,棍子就是父母。所以說孩子的教育還是從小抓起,長大了就來不及了。
如果說“父親是一種職業(yè)”,那教師的職業(yè)就更為專業(yè)了,更有理由擔負起“做學生導師”的重任。新課程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教育部雖然只提到“班主任要做學生人生的導師”,但是我認為凡為人之師者,都應該有“做學生導師”的意識。正如授人武藝者,先授武德一樣,為學生之師,首先應該教學生如何做人,進而幫助學生在學習上有進步。小學、初中乃至高中各學段,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習慣、具備好的道德品質仍然是教育的首要任務,直至學生能成人成才。也就是說德育教育貫穿在教育與教學的全過程中,F(xiàn)在大學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設也格外重視,近期國家在山東表彰了一批大學的優(yōu)秀輔導員就很好地說明了抓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早期的養(yǎng)成教育仍然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對學生的后期教育,社會為其提供的空間不足。社會也應該為學生的更好的成長提供更寬廣的空間。一是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筆者以為教育并非只有學校才能實施的,學校的圖書館,社會上各級各類圖書館、體育館、科技館、博物館乃至工廠、農(nóng)場等地方都是學生活動的場所,每周的雙休日或是二至三天的下午,是學生的活動時間,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去讀書、查資料,去做鍛煉,去實踐,講書本上的知識與生產(chǎn)、生活實踐密切聯(lián)系起來,那才是最重要的。社會是我們的大課堂。當然要優(yōu)化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不能讓精神垃圾污染了學生的品行,這是全社會都應遵守的公共道德。二是選拔性的考試要盡可能“以學生為本”,為其提供更多的機會。學生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后,如果不上高中就可以選擇中職,這個比率不是很大,更多的學生和家長選擇了高中。這一部分學習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來到了高中,給高中學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主要是社會的壓力。社會不管你的生源狀況怎樣,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各級各類高中學校,這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觀的。筆者并非想推卸學校的責任,而是實事求是地說,高中學段的教育不應該為學生上不上大學,上怎樣的大學負全部的責任。筆者以為,學生參加高中畢業(yè)考試合格就可以順利畢業(yè)。這就是我們高中學校要完成的教育與教學的主要任務。至于要上大學的學生,可以參加由包括學校在內(nèi)的社會各種力量組織的大學預科班的補習,考試合格后,進入相應的大學學習;不想上大學的或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通過大學考試的學生,社會應該為他們提供就業(yè)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然后服務于社會。大學的招生應以自主招生為主,統(tǒng)一招生為輔,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也許有人說自主招生考試比不得全國的統(tǒng)招考試,它不能保證高考的公平與公正。試問考試的公平與公正性靠誰來維護呢?還是靠制度、靠人來維護。制度健全了,監(jiān)管得力,人的素質得到了保證了就可以保證其公平與公正。筆者以為考試可以有多次,也應該有多種形式,不要只靠一次性的高考定學生的終身。社會要給予學生多種成才的機會,只要嚴格地執(zhí)行考試制度,人才照樣是可以選拔出來的。
第五,對“人才”的理解過于狹隘。多數(shù)人認為“人才”就是一定要是考上名牌大學的人,上不了名牌的就不是人才。其實“人才”就是在社會上能夠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的人。一棵樹結出的果實有大有小,不同的果樹也會結出不同的果實,有不同的營養(yǎng),起不同的作用;人才同樣有大才,有小才;有這樣的人才,有那樣的人才,也同樣有不同的作用。社會的需求是多樣化,那么人才的培養(yǎng)也應該是多樣化的。學校的教育就應該順應社會的需求,發(fā)展學生的特長,突出學生的個性,為他們未來能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好準備。現(xiàn)在的情況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就去學體育、美術、音樂、書法、播音主持等體育藝術類的專業(yè),成績相對好一點的就去一心一意地學習文化課參加統(tǒng)考。很明顯這種現(xiàn)象帶有很大的功利性(當然的確有部分學生是有其特長的),多數(shù)學生還是想另辟蹊徑,擠過“獨木橋”,這種功利性很容易扭曲學生的個性,又如何談得上成才呢?所以筆者以為,學生的培養(yǎng)既要全面發(fā)展,又要突出個性,那么對學生的評價以及“人才”的選拔上也要全面考查、突出個性。對學生的考查應該以綜合素質為主,學業(yè)成績只占一定的比例,要徹底改變以“一考”定成敗的模式,以評價與選拔的導向來引導學校的教育與教學行為,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注重自我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讓學生真正能夠成為合格的有用之才。
但是要達到我們理想的境地,何其難!說一千,道一萬是中國的教育體制與中國現(xiàn)狀決定了目前的局面。盡管教材在不斷革新,但是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沒有改變,也于事無補,要變的是體制。
不過目前我們教師所能做到的,也必須做到的,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1、尊重學生人格,以學生為本實施教育教學。
2、發(fā)現(xiàn)其長處,鼓勵并幫助其盡可能多的發(fā)展。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力,鼓勵并幫助其盡最大努力去學習。
4、要讓學生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
5、教會學生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6、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其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以上這些想法和做法只能說救一時之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我們要共同呼吁,共同期待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到來。
劉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