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品讀莊子 教師隨筆

發(fā)布時間:2016-5-3 編輯:互聯(lián)網 手機版

 心不優(yōu)樂,德之至也

在莊子看來,沒有快樂憂愁的境界是人最原本的德性,即“心不優(yōu)樂,德之至也”。

人之所以有快樂和憂愁,與個人的得失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己有所得就快樂;有所失就憂愁。在人的心境與大道融為一體的時候,心中就沒有任何東西,也就沒有了自己和自己的得失。既然沒有自己和自己的得失,那也就沒有了快樂和憂愁。人與大道融為一體,也就是人的本性回歸于道。這是人本性最純潔的時候,莊子將本性稱之為德,心中無憂無樂,就是德性最為完美的時候。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人貴有自知之明,除了認識自己的長處之外,最重要的還要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思改進,也才能思考如何改進。一個執(zhí)迷不悟的人是不會想到改變現(xiàn)狀的。所以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將心態(tài)時時歸零。只有將自己心中那杯長滿青苔的死水倒掉,方能承受學習過程中新注入的清冽甘泉。還要經常將杯子倒空,因為我們每次學習吸收新東西,很快又會將我們心中的杯子裝滿。

莊周曉夢迷蝴蝶

   莊周夢蝶是表現(xiàn)莊子齊物論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就能無往而不快樂。莊周夢蝶的故事寫得輕靈飄渺,常被后世哲學家和文學家們引用。

有人說莊子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莊子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子,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雖然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但是莊周夢蝶是莊周渴望的境界,而蝴蝶夢莊周,也是蝴蝶的選擇、向往。

至人無己

 莊子在《逍遙游》中告訴我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認為,不但蟬、小鳥和在一鄉(xiāng)一國有作為的人們是小識小見,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就連在九萬里高空飛翔的大鵬和能駕風而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扔有所憑借和依托,所以也達不到真正的逍遙游。真正的逍遙游是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依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那么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追求人生呢?“神人、圣人”的境界太過高遠,那么我們至少可以追求“至人”的修為。我們不能一味追求金錢地位,否則就會被外物所拖累,讓自己生活在煩惱之中罷了。

智慧比知識更重要

在《逍遙游》里,講了同樣的膏藥,一個利用它得到了功名利祿,一個人卻無法擺脫家族世代漂洗的命運,懸殊的結局天壤之別。又例如大樗,人以為無用,其實不夭于斧斤,物無害者,正是其不用之用。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心思靈活的人眼里,物無棄物,人無棄人。所以物雖同一,而用則有異。境界的大小,決定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有智慧的人,自會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一個人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在這樣一個知識豐富的時代,我們需要盡可多的知識,更要竭力追求智慧。

按自然原則生活

 莊子通過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通過自然的原則指引人生,把自我與外界高度融為一體,就會有鬼斧神工之妙。莊子不講為我,而講忘我。忘掉人在社會生活里面的角色限制,沉浸在自然。本來的面目中。在做一個樂器的時候,就只是做樂器。最重要的不是技術,不是技巧,而是這種難得的心態(tài)。

有時候我們做不好一件事,做不好學問,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較艱難的時候,阻礙人的往往不是智力,不是學問修養(yǎng),而是人對種種功利的考慮。莊子洞察到這一點,教人按自然的原則,以一種自然忘我的狀態(tài),做一件事情就是這件事情,這樣人的潛能才能發(fā)揮出來。

按自然原則生活,從偏執(zhí)的自我中超脫出來,而不是僅僅世故地做事情、過日子。

有些人喜歡急功近利,這種人過度自信、急于成功。他們不切實際,找工作時候不是龍頭企業(yè)免談,否則就自立門戶。進入大企業(yè)后,他們大多自告奮勇,要求負責超過自己才能的工作。結果任務未完成,但是他們不會冷靜下來,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績來彌補以前的承諾,結果成了長敗將軍。

心不得志才是疲憊

  莊子穿著打補丁的粗布衣服、拖著麻繩綁著的破鞋見魏王,借此批判沒有遇到好的世道,沒有遇到好的君王,諷刺魏王是個昏君。莊子巧用猿猴隨境遇改變心態(tài)的現(xiàn)象做比喻,揭示了昏庸的君王給社會造成混亂和災難,導致賢能的人不能施展才華。

對莊子而言,像穿粗布衣服、拖著破鞋這樣貧窮只是外在的,是不必介意的,因為相對于貧窮來說,士人的道德不能推行、生不逢時才是心里真正的疲憊和痛苦。

我們今天也有像莊子那樣懷才不遇、逃不出環(huán)境束縛的人,這樣的人內心十分的憂郁的,他們的才能不得施展,理想難以實現(xiàn)!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這句話是說,支配萬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人才能真正主宰外物。誠然,沒有欲望的人,永遠是自由的。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我也有欲望,可我是欲望的主人,而你是欲望的奴隸!

然而,人是欲望的動物,要求徹底擺脫欲望是不可能的。物質決定社會生存,不好好工作,那里有好飯吃,好衣穿。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讓自己的人生被欲望所控制。莊子告誡我們要沖出物欲的牢籠,學會更高層次的追求。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莊子借蒲衣子說出理想的為政者,聽任人之所為,從不墮入物我兩分的困境。虞舜心懷仁義籠絡民心,獲得百姓的擁戴,又不被外務所累,這是“有為”的仁義。而伏羲氏,就如同《大宗師》里描寫的“真人”,用不患得患失平衡的心態(tài),不受外物羈絆。

莊子的“無為”、“無私”作為衡量的標準,主張突破一切界限,不懷任何功利性的目的。“無為”不是主張不思進取,是強調要認清現(xiàn)實,盡情地欣賞和享用所擁有的,而不是好高騖遠,進行不切實際的追求。

所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刻意的追求,只因為是不切實際的目標,即使付出再多也不見得效果好,F(xiàn)實社會中沒有完美,就如同沒有完美的工作,沒有完美的愛人,沒有完美的生活,認清現(xiàn)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反而會事半功倍,讓幸福來得更多一些。

學會包容

     莊子一向認為萬物沒有好壞,順應自然是最好的方式。比如,烏鴉的黑與天鵝的白都是出于天然,不足以分辨誰優(yōu)誰劣。如果按照人的標準分辨天鵝白和烏鴉黑的好壞,這樣無疑是對它們的殘害,只有順應自然,包容其黑白并存,天鵝和烏鴉這樣的生靈才能自由自在,天地間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們應該彼此包容;每個人都有弱點,在他們最薄弱的方面,每一個人都能被擊垮。

適可而止

 儒家認為仁義是道德規(guī)范的總綱,沒有它社會就會亂套。而莊子駁斥仁義禮智信就如人體上的“駢拇”、“枝指”和贅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東西。

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一個視覺明晰的人來說,攪亂五色、迷濫文彩;對于聽覺靈敏的人來說,攪亂五音、混淆六律。這樣便造成了過猶不及,而這個“度”就是“道”。合乎道,也就是在度之內,就是順應自然的。就好像一個香蕉,熟的過分,就會變黑腐爛。

名利便是這樣,如果讓名利的欲望過分膨脹,就好像人工催熟香蕉,一不小心就會變成爛香蕉。

2013-2-14

 

吳培金

[品讀莊子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品讀論語隨筆

2.教師工作隨筆

3.美術教師隨筆

4.歷史教師隨筆

5.音樂教師隨筆

6.教師數(shù)學隨筆

7.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8.教師隨筆感悟

9.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10.有關路過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