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難點之一,在高考中也占據(jù)比較重要的位置,且具有“選材范圍擴大、體裁多樣、題材豐富、考點分布廣、切入角度小、以主觀表述題為主”的特點。詩詞的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現(xiàn)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鑒賞古詩詞,就必須對題材的分類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準確地判斷。下面我們根據(jù)高中詩詞學習的實際,按照內(nèi)容的不同,把古代詩詞分作寫景抒情詩、即事感懷詩、詠物言志詩、懷古詠史詩和邊塞征戰(zhàn)詩等五類來具體分析。
一、寫景抒情詩的鑒賞方法
古代詩人經(jīng)常游山玩水、寫景言志,寫景抒情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一般來說,寫景抒情詩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詩的中間兩聯(lián)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樸。鑒賞寫景抒情詩,要學會從下列幾個角度去掌握:
第一,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應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如《沁園春長沙》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動靜結合(王維的《鳥鳴澗》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杜甫《春夜喜雨》中“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小見大(杜甫《絕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第二,體味詩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人們分析古詩的各種說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國古典詩詞最常用的藝術手法是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fā)感情。這里需要理解一個基本道理,就是自然景物一經(jīng)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肮嗜宋鬓o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保ɡ畎住端兔虾迫恢畯V陵》)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詩。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天際碧水帶走詩人的無盡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了。
第三,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的情感。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當然好理解,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必S富的色彩,活潑的詩情,飛動的意象,除了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以外,如果我們了解到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平定之后,那么或許更容易體會到作者這首即景之作,還包含著一種萬象更新的企盼和泛舟東下的歡悅。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第四,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薄皸魅~”、“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jié),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huán)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簡,寓萬于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fā)想象,產(chǎn)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二、即事感懷詩的鑒賞方法
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而生發(fā),抒寫心中的感慨。謂“即事”詩,一般來說沒有什么嚴格的界定。之所以把“即事感懷詩”列為一類,是從解說的需要高考的實際出發(fā)。因為除了上面我們所分列的“寫景”、“詠物”、“邊塞”、“懷古”這幾類有明顯特征的詩詞外,還有許多其他題材的作品,例如懷親、送友、思鄉(xiāng)、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細細分類,所以籠而統(tǒng)之稱為“即事感懷詩”。即事感懷詩的鑒賞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詩人感慨的事由。在賞析這類作品的“抒懷”特點的時候,必須了解詩人感慨的事由。如同是懷鄉(xiāng)思親:杜甫《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環(huán)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是在戰(zhàn)亂離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笔窃趪粕砬、歡夢醒來的景況中痛悼故國。朱弁(biàn)的《春陰》(“關河迢遞繞黃沙,慘慘陰風塞柳斜;◣逗疅o戲蝶,草連云暗有藏鴉。詩窮莫寫愁如海,酒薄難將夢到家。絕域東風竟何事?只應催我鬢邊華!”)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陰冷的環(huán)境中盼望返鄉(xiāng)。由此引發(fā)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fā)感慨不一樣,詩人抒發(fā)的感情和采用的筆法也不一樣。
第二,“事”與“懷”的結合是否高明。如許渾的《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钡诙淙菍懢,兩岸青山,滿林紅葉,一江碧水,著色鮮艷,如見圖畫,但美景恰成離別之情的反襯,第四句沒有接著寫情,而只是敘事寫景。在酒已全醒,人已遠去的時候,風雨西樓,更沒有可以留戀之處,只好默默地獨自走了下來。只寫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作者對于離別的感傷,全詩中雖一字不提,卻仍然強烈地感染了讀者。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痹娙说墓蕡@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fā)的,先寫笛聲滿城飛揚,再寫故園之思深濃,“事”與“懷”結合緊密、自然熨帖。
第三,要體味詩人抒的是什么“懷”,所抒之“懷”是否深摯感人。特別是思鄉(xiāng)、念親、懷友、送別之作,若是矯情造作,必然無從動人。能夠流傳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我們要細加領會。例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別的對象是作者游覽此地時寄居之家的一位村人,常釀美酒款待李白。當李白離開時,汪倫前來送行,可見雖是邂逅相逢,也十分投契,李白以此詩作答,恰如前人所言:“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币詼\白的語言流露出真摯誠懇的情懷。
三、詠物言志詩的鑒賞方法
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贊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詠物言志詩的鑒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詠物言志詩要寫出所詠之物的形態(tài)、色澤、特征,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于形似,那還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一個出色的詠物詩人,就應該像高明的攝影師那樣,他的鏡頭要深入到對象的靈魂,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還要神似。所以古人對于詠物詩有一個說法,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于物),但又要切合所詠之物,寫出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鑒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tài)品格。所以,讀一首詠物詩,先要欣賞作者對于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
第二,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我們在欣賞一首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jié)。由于作者的經(jīng)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的不同,所以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人誣陷入獄的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發(fā)出的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慨嘆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學寵臣虞世南:“垂蕤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清華(清高華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稱詠物詩的上乘之作。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意識的寄托的,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分清。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都能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細加領悟。
第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我們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一般地說,詠物詩從整體構思上看,或用擬人(如上述的詠蟬詩),或用比喻(如賀知章的《詠柳》)。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顯的客觀詠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寫對象中。
四、懷古詠史詩的鑒賞方法
懷古詠史詩的鑒賞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史實。對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得越多越好。我們在中學歷史課、語文課和課外閱讀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應該成為我們頭腦中歷史知識庫的寶藏。在閱讀一首詩詞時,一定要讀好注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解答鑒賞題時,注意不要被命題者設置的誤區(qū)所干擾。比如高考題選了元代作家阿魯威的散曲《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故意把作者所歌頌的三國英雄諸葛亮說成是劉備,就是制造誤區(qū)的一個例子。
第二,體會意圖。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fā)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xiàn)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fā)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州,到過當?shù)匾惶幗凶鞒啾谴壍牡胤?-傳聞就是當年三國的古戰(zhàn)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fā)了詩人感想的媒介了。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lián)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fā)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fā)詩思的現(xiàn)實原因。
第三,領悟感情。詩家懷古詠史,大致上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比欢醢彩瘏s意識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xiàn)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xiàn)實,我們在高一學習的兩首宋詞《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fā)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借古諷今的杰出之作。關于詩人對史實的態(tài)度,我們這里再舉一個例子。像昭君出塞這樣一個漢代的和親故事,杜甫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對遠嫁異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這里只是就史論事。而王安石則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作者在這里“借他人酒杯,澆歷史題材,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反映的,這里不但體現(xiàn)了詩人們不同的藝術技巧,也反映了他們不同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第四,分析寫法。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fā)的,如清人劉獻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陳平計,五餌曾聞賈誼言。取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對漢元帝統(tǒng)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寫法,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我們要在對具體篇章的分析中仔細體味,并且從中領悟作品的基本風格。還有一點必須提醒,作為詠史懷古詩,不少篇章在吟詠的主要人和事之外,還會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共用了六個典故。對于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體會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時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時也要留意。
五、邊塞征戰(zhàn)詩的鑒賞方法
邊塞征戰(zhàn)詩是古詩中的一個重要分類。賞析邊塞詩,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第一,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邊塞詩是最能體現(xiàn)國運興衰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接觸這類詩歌時,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詩評家常稱賞“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nèi)容的一個基本方面!笆胫幌蜻呁タ,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zhàn)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式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zhàn)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xiàn)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xiàn)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題材、主題基本類似,風格似乎也差別不大,卻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時代特征。所以對于邊塞征戰(zhàn)之作的鑒賞,首先要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
第二,注意區(qū)別各自的思想內(nèi)容感情特點。在邊塞征戰(zhàn)的大題材下,每首詩歌還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從邊塞征戰(zhàn)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境界拓展了,詩歌的內(nèi)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象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篇什中反映的幾乎遍及邊塞征戰(zhàn)詩的各個方面:有的寫出征士兵的鄉(xiāng)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的表現(xiàn)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殘酷,有的反映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有的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懷念,有的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qū)別每首詩作思想內(nèi)容上的細微差別。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于邊塞征戰(zhàn)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xiāng)的矛盾,衛(wèi)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著愛國主義的主旋律,把握住這個主旋律,對于提高我們對這類詩的鑒賞水平還是很重要的。
第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在大量邊塞征戰(zhàn)詩中體現(xiàn)出來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曠達,如前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有可能準確領會到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內(nèi)容,以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yǎng)、不同生活遭際,反映在邊塞征戰(zhàn)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边@首詩題作《閨怨》,有“怨”必有“愁”。詩的開頭卻出其不意地從題意的反面入手,獨辟蹊徑,以退為進用反說起筆,說這位與丈夫闊別獨處深閨的少婦,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躲在這與世隔絕的封閉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經(jīng)“不知愁”了。當她“春日凝妝上翠樓”之后,“忽見陌上楊柳色”,明顯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誘惑力,觸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難再、紅顏易老的閨怨之情:悔不該讓夫從軍以求功名,卻辜負了這番良辰美景。一個“悔”字道出了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先說春色撩拔得少婦春心蕩漾而“不知愁”,以樂景起筆,反襯出愁怨,以反起強化題旨,使得行文波瀾起伏,跌宕生姿,更令人醒目。總之,這首詩不說別情而別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緒倍增,表現(xiàn)了高超的藝術手法。這也是賞析邊塞征戰(zhàn)詩的一方面內(nèi)容。
葉子
[淺談詩歌的題材分類及鑒賞方法 備課資料(蘇教版高三上冊)]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題材分類
6.古代詩歌鑒賞的方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