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計者:楊進紅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事物組織材料的寫法。
2、進一步理解夾敘夾議、記敘為議論服務(wù)的寫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引導學生在讀讀議議中理解要點,把握主旨,提高閱讀分析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圍繞一定中心和段意安排好層次的寫作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課文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作者無比珍視民族傳統(tǒng)友誼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引導學生抓住貫穿全文的線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樣按線索布局的。
(2)掌握敘和議之間的關(guān)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文獻資料來闡發(fā)自己的觀點服務(wù)的。
2、難點 本文是一篇獨具風格、富于特色的訪古散文,文中牽涉到許多地理和歷史的知識,它們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其作為教學難點加以突破,幫助學生理解。
3、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訪問的路線,從而體會文章觀今溯古、夾敘夾議的特點。
三、課時安排
2 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shè)計
1、朗讀有關(guān)段落。
2、學生就思考題進行討論交流。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尼岊}入手)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哪個字又是這個標題的眼睛呢? --“古”字。(“內(nèi)蒙”指明地點,“訪”指名體裁,“古”指明內(nèi)容(或者說范圍)。(“古”字加著重號板書) (啟發(fā)學生思考本文主要是寫什么的。) 標題中的“古”雖然指明了本文的范圍,但這個“古”的范圍還很大,讓學生思考:是寫驚心動魄的傳說故事?還是寫硝煙彌漫的古戰(zhàn)場?是寫價值連城的文物,還是寫舉世無雙的文獻?主要寫什么?并讓學生從課文中去找它的“文眼”。
明確:課文第二節(jié)開頭的“現(xiàn)在讓我們離開趙長城談一談陰山一帶的漢代城堡”一句是全文的文眼。抓住這一句,全文就迎刃而解了。 (在閱讀過程中,有的學生指出主要寫“一段最古的長城”和“大青山下”,學生能有這樣的知識,說明他知道“小標題”是各段文章的眼睛,但還要進一步啟發(fā)學生“一段最古的長城”是哪一段?“大青山下”指的是大青山下的什么?如能抓住文眼,全文就活了,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很快抓住全文和各段要點理解全文前后關(guān)系”的重要方法,我們要有意識地訓練。)
2、點撥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課文第一部分寫“一段最古的長城”--趙長城,涉及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人物--趙武靈王,對修長城的趙武靈王作者是怎樣評價的呢?(此時學生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回答的心理準備,教師接下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8--12段,給學生鋪路架橋) 作者是怎樣評價趙武靈王的?--英雄。作者稱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理由是什么?(如無反應,可進行點撥:趙武靈王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明確:修筑了長城,發(fā)布了胡服騎射的命令。
教師繼續(xù)啟發(fā):修長城是為了抵御少數(shù)民族,胡服騎射是為了向少數(shù)民族學習,這不是矛盾的嗎?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為什么說修長城和胡服騎射都是英雄行為?
明確:兩者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但實際上又是統(tǒng)一的。因為都是屬于民族關(guān)系方面的問題,并且都是正確處理民族關(guān)系的作法。修長城(此時可插問:趙武靈王修長城的目的是什么?)看起來是一種戰(zhàn)備手段,但這種戰(zhàn)備不是為了侵略和掠奪,而是為了維護各民族之間的和平環(huán)境,為了保護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正因為如此,作者才認為為值得稱贊的。“胡服騎射”則是克服了狹隘的民族偏見,能夠看到少數(shù)民族的長處并虛心學習,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作者說:“我說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筑了一條長城,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敢于發(fā)布‘胡服騎射’的命令”,從而體現(xiàn)了民族關(guān)系問題上的辨證觀點。正是因為二者有著一致性,有著十分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作者才把這兩件事并列起來,用以贊揚趙武靈王,
(2)“修長城”和“胡服騎射”的重要性是一樣的嗎?哪一個更重要?為什么?
明確:(此時可啟發(fā)學生:作者是用一個什么句式來說明“胡服騎射”更重要的?)作者用一個遞進復句來說明“胡服騎射”比“修長城”更重要,且用了兩段文字來強調(diào)這一點,因為這種敢于破除根深蒂固的強大習慣勢力,向異族學習新事物的改革精神不僅當時有重要意義,而且具有長遠有歷史意義。
進一步提問:所以作者充分肯定了趙武靈王的歷史功績。這一點,作者還在哪里用什么句式予以強調(diào)?
明確:課文最后一段最后兩句,反問句式加上反復的修辭方法,加強語氣并予以強調(diào)。
繼續(xù)啟發(fā)學生:作者如此肯定趙武靈王的歷史功績,其用意僅僅在于對一個歷史人物作出正確而全面的評價嗎?僅僅在于宣傳民族關(guān)系的辯證觀點嗎?作者實際上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民族無論大小,都各有長處,應該互相學習。同時作者還著重告訴我們,兩千多年前的趙武靈王尚且能“胡服騎射”,今天,掌握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我們,更應該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長處學習。而這,對鞏固和發(fā)展民族團結(jié)是很有利的,對社會主義建設(shè)也是很有必要的。
(3)“趙長城”的位置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趙長城”地址選在大青山南麓?(先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題區(qū)間。)
明確:第七自然段。 ①學生齊讀這一段,并找出關(guān)聯(lián)詞語,分析這四個句子分別是什么類型的句子。
明確:第一句是遞進復句(不僅……也……);第二句是條件復句(只要……就……);第三句是假設(shè)復句(如果……就……);第四句是假設(shè)復句(如果……否則……就……)。 ②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并分層。(這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如果我們要分層次的話,分為幾層是最合適的?)
明確:陰山以南沃野的戰(zhàn)略意義。分兩層,第一層,對匈奴的戰(zhàn)略意義。運用比喻(可提問:作者是運用什么方式來說明其重要性的?),指出不僅是“苑囿”,具有經(jīng)濟意義(可提問:“苑囿”指哪方面的重要性?);而且是“跳板”,是軍事要地(提問:“跳板”比喻哪方面的重要性?)。第二層,對漢族的戰(zhàn)略意義。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闡明守住這個沃野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趙趙武靈王在此地建筑了最古的長城。
③如果要給這段文字加一個合適的標題,你覺得用一個什么樣的詞或句子最恰當?
明確:兵家必爭之地。
(4)啟發(fā)學生思考,看寫“趙長城”是從哪幾段開始的,學生如果答出了是從第8段開始,那就再問學生:第八段前七段寫的是什么?這樣寫是不是離開了中心?
明確:前七段以作者游蹤為線索,敘述了大青山的環(huán)境、大青山的古代情形以及大青山在古代的重要地位。長城出現(xiàn)以前的這幾段描寫,只是一個遠距離、多角度的鋪墊,這個鋪墊寫出了當時緊張的民族關(guān)系,揭示出早在戰(zhàn)國時期這里就是趙國和胡人爭奪的重地,為下文進一步寫趙長城作了鋪墊,反映出修筑趙長城的地理歷史背景,這樣,后一段對漢王朝戰(zhàn)略部署的分析也就獲得了更充分的依據(jù),這個鋪墊也對寫趙武靈王的改革精神起了映襯作用。
(5)下面我們就以抒情色彩最濃的兩段為例,理解上述內(nèi)容。
(指名學生朗讀第2、第5段)
明確:富有抒情色彩的描繪,使課文具體生動,耐人尋味。文章寫到:“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種著各種各樣的莊稼:小麥、蕎麥、谷子、高梁、山藥、甜菜等等!边@些眼前景物的描繪都包含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贊美。又如:“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的屏風安放在他們的北邊,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在這里,作者用飽含深情的彩筆,畫出了一幅祖國山河壯麗圖案。用“一座青銅的屏風”來形容陰山的屏障作用恰到好處,既有厚厚實實、巍然屹立的感覺,又有古老、莊重的意味,具有鮮明的色彩。同時又用“拖”、“躺”、“沐”等動詞把陰山寫活了,富有生機,但又動中見靜,顯示了內(nèi)蒙西部呈現(xiàn)著和平寧靜的環(huán)境。現(xiàn)在的塞外平原是肥沃、靜美、富饒,但是歷史上呢?這一帶卻上演著戰(zhàn)爭與沖突、一幕幕兵戎相見的民族悲劇。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對當代民族團結(jié)、建設(shè)幸福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3、練習與作業(yè)。
作者郵箱: yjh1840893@sina.com
[《內(nèi)蒙訪古》(第一課時)教學設(shè)計(網(wǎng)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4.觀潮第一課時教案
10.匆匆教案第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