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祖光
引導學生學習《荊軻刺秦王》后,在品讀人物時,我向學生提了個問題:“課文中的秦武陽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物?”老實說,這個問題提得有點籠統(tǒng)。學生小組內開始了討論,但我覺得討論總有點不著邊際。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分析?”我在走廊上問道。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了些要看人物語言、要看人物行為的話。
“秦武陽說話了嗎?”
“沒有!”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么行動呢?”
有的學生說:“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迕視!庇械膶W生說:“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
“很好。”我馬上抓住這個機會問道:“這兩處寫同一個人,前者是客觀敘述,后者是直接描寫,可為什么這個人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沒想到有個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我認為第二處是秦武陽假裝的!
“假裝的?”我心中一愣,“為什么假裝呢?”我追問道。
“他假裝是為了迷惑秦王,以配合荊軻斬殺秦王!彼茏孕诺卣f道。
“不對,”另一位同學馬上站起來反駁道,“他是真的害怕。作者寫他的害怕正是為了表現(xiàn)荊軻的勇敢!
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靜得沒有一點聲音。我示意他們倆坐下,然后說道:“好吧,下面大家對這個問題組內開展討論,看看秦武陽是不是假裝的,有什么依據(jù)能夠證明。注意,依據(jù)只能從文本中找。時間只有三分鐘!
教室里一下子又熱鬧起來。我在走廊上邊走邊傾聽著同學們的討論。有的同學開始從書本上找,并指給同伴看;有的同學開始爭論,爭得面紅耳赤?吹酵瑢W們爭論的樣子,我打心眼里很高興。三分鐘時間一晃就過了。
“好,下面開始發(fā)言!
我話音剛落,教室里就舉起了四五支手。我示意一個不愛發(fā)言男同學起來回答。
“我們認為,”他顯得有點靦腆,“秦武陽是假裝的。理由嘛,跟先前那位同學說的一樣!
他剛說完,又有一們女同學馬上舉起手來。
我示意男生坐下,讓女生回答。
女生的聲音很響亮!拔覀冋J為,秦武陽不是假裝的,而是真的害怕。依據(jù)有如下兩點:一是他至陛下后,就再也沒出現(xiàn)過,特別是荊軻追殺秦王的時候,連影子都沒看見;二是這樣寫正好能表現(xiàn)出荊軻的機智和勇敢!
女生的話還沒說完,就有另一女同學舉起了手,大概是要表達不同意見吧。前面的女生剛坐下,她就站起來說道:“秦武陽是假裝的,我們的依據(jù)是荊軻‘顧笑’秦武陽并說秦武陽是‘北蠻夷之鄙人’。‘笑’是一種會心的笑,而‘蠻’就是野蠻的意思。這就說明秦武陽和荊軻的配合還是很默契的。”
另一組的一位男同學沒等我發(fā)話就站了起來,而且面色凝重!拔覀冋J為這是錯誤的理解。至于依據(jù),文章里說得很清楚,大家自己看吧”說罷就坐下了。他的話引來了一陣哄笑,同時還引來了更多的同學舉手。
我心里明白,同學們的理解大概與對字句的理解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不把字句理解到位,就等于失去了理解的根基!按蠹叶己苷J真。但我們不能脫離文本,比如說有些字句……”我剛說到這里,下面就有個同學站了起來。
我只好打住話頭,讓這位同學說他的意見!袄蠋熣f得很對!苯淌依锇l(fā)出一陣竊笑!靶κ裁葱Α>褪锹,老師說要理解字句,我們對有的字句還真沒理解到位。比如‘顧笑’,就應該是回頭安慰秦武陽而發(fā)出的笑,意思就是‘你秦武陽鎮(zhèn)定些吧,別怕,還有我呢。’再看‘蠻夷’,就是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意思,而不能理解為野蠻。”說完,他徑自坐下了。
下面的同學聽了,大都在點頭。我問道:“他說得有道理嗎?”
“有道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我還補充一點!庇忠晃煌瑢W舉手說道,“‘鄙’原來就學過,是粗鄙的意思,而且后面又有荊軻的話,他說秦武陽‘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這就說明,秦武陽雖在十二歲就殺過人,并且‘人不敢與迕視’,但他從未見過世面,第一次見到秦王這樣的人物,所以內心就感到十分害怕!
他剛說完,教室里便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同學們很不錯,問題總可以解決得更好,只要我們認真讀懂并分析課文!蔽腋杏X到學生們真的很投入,“大家想想,我們在家鄉(xiāng)可能很厲害,但初到大城市,見到那樣高的房屋,見到那樣多的車流和人流,一樣會覺得害怕。不就跟秦武陽一樣嗎?再說,荊軻追殺秦王的時候,他秦武陽跑哪去了?說不定早跑到某個旮旯里躲起來了,當然也有可能被秦王的士兵殺死了,大家覺得呢?”
同學們都點頭稱是。
“那么,下面我們就來思考作者這樣寫秦武陽的作用是什么呢?”接著我在黑板上寫上了秦武陽的名字。
有同學已經(jīng)舉起了手。他站起來說道:“這樣寫秦武陽就是為了表現(xiàn)荊軻的勇敢。”
另一位同學也站起來說道:“我覺得,這樣寫也有表現(xiàn)秦王威武的作用!
我把荊軻和秦王的名字也寫在了黑板上。
“大家的意思?”
“同意!
為了讓大家把詞用得更準確些,我說道:“讓我和姚明站在一起,大家看姚明的話會覺得怎樣?看我的話又會覺得怎樣?”
一個同學說:“姚明會顯得更高,您會顯得更矮!贝蠹衣犃耍质且魂嚫`笑。
“這應該叫什么?”
“襯托!
“對,襯托,”我點頭說道,“襯托有正面襯托,還有反面襯托。這里應該叫反面襯托,也就是反襯!蓖R煌N矣謫柕,“那么請大家再想想,這樣寫秦武陽還有別的作用沒有?”
“還有。”又一個同學回答道,“用秦武陽的害怕反襯秦王的威武,而秦王的威武恰好又能反襯出荊軻的無畏。”
“對。說得很好!蔽矣谑怯眉^將三個人物的名字串起來。
[課后感悟]這節(jié)課同樣不是預設的(我根本沒想到學生會提出“秦武陽的害怕是假裝的”這一結論),但效果卻很好。因為問題出現(xiàn)后的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并且學生的討論是有效的。同時,學生還通過這節(jié)課明白了理解字句在閱讀中的作用。
嚴祖光
[《荊軻刺秦王》教學實錄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10.高一英語必修1課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