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 權
使用了一學期的蘇教版九義語文教材后,感覺到它最大的特色便是引進了“較為完整的助讀系統”,較好的達到了“利教便學”的效果。這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尤其是其中的“學法”系統,更是為人教版教材所無,理應有更為廣闊的研究發(fā)展空間。教材要求教師在使用時,為“發(fā)揮教科書的整體綜合教學效應”,應“正確處理課內與課外”的關系。本著這樣一個“大語文”的指導思想,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整理出如下一些思考。
一、關于增強學法指導短文實用性的思考
學法指導短文所占篇幅不多,卻短小精湛,補充了以前諸多教本的不足,實屬創(chuàng)造性的一筆。在教學中我們針對學生的實際做了一些小小的變化。
1.關于第一單元的《朗讀(一)》和第五單元的《圈點讀書法》
(1).兩篇順序對調一下可能會更好一些。理由如下,首先,第一單元的課文多屬篇幅較長語言較平實的記敘文,不如第五單元的散文、詩歌更適合訓練朗讀。其次,圈點讀書法作為重要的讀書方法,在小學學習中未作重點介紹,比之在小學時就已掌握的朗讀方法更有必要在開學伊始就傳授給學生,利于學生在預習、學習、復習及課外的閱讀中使用。早日養(yǎng)成習慣,早日獲得效益。再次,《朗讀(一)》中提到“一字多音的再查一查字典,根據上下文確定字音”,而查字典詞典卻是在第二單元的學法指導中才提出要求的,仿佛有點不太符合邏輯順序。
(2).對調后,《朗誦(一) 》中的例子可以改為《濟南的冬天》中的“溫晴/溫情”和《春》中的“捉迷藏”的“藏”念"cáng"不念"zàng"。前一例中的“晴”和“情”音同形不同,更易導致理解錯誤,因而也許更有說明力。 后一例和原來文中所選并無太大不同,只是為配合第五單元課文而改。
(3).《圈點讀書法中》可以向同學們推薦常用符號,有的可以固定使用直至初三。例如:確定記敘的要素時間用"□"標出,地點用" "標出等。這兩個符號在第一、二兩課的教學中很有用,幫助同學們理清線索并分段。這一套符號可以不斷豐富下去,靈活使用。比如第二冊《最后一課》中7--10 小節(jié)的對比描寫如列表則太繁,可以變化為如下式樣,用符號法在文中標出。在用具方面也可有所要求:一支鉛筆,一支雙色圓珠筆;一支粉色粗水彩筆,用于涂寫;一把可劃直線和波浪線的尺。另外,教本書邊空較多,實為方便批注之用及教本印刷之創(chuàng)舉,不如點明,名稱可改為人教版提及的"圈點批注法"。
平 常 日 子 最 后 一 課
氣 氛
老 師
學 生
后 排
2.第三單元的學法指導短文安排的是《熟讀背誦》,出現在期中復習之時很是及時適用。文中針對初一學生實際,提出理解記憶法,十分中肯。此外還可以再介紹一些實用的記憶法,通過語文學習達到訓練學生記憶力和記憶方法的目的,對于學習其他學科也有好處,充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F試以一至三單元的背誦段落為例。
(1).外儲記憶法。如背誦《老山界》“半夜里”一節(jié)?梢砸越淌覟槔仙浇缟铰,把自己當作紅軍戰(zhàn)士。表演“忽然醒來”,“打著顫”,做個“蜷”的動作。抬頭把燈看作星星,看前方把黑板當做山峰,四望把墻當作山谷,把同學們當作“同志們”,聽一聽聲響,然后“睡著了”。實踐表明學生很有興趣,記憶效果也較好。
(2).感官記憶法。如如背《幼時記趣》一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擬為作者,做出種種動作,想象種種境況。由于動覺和視覺的介入,記憶的效果會很好。再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10節(jié)寫捕鳥一段文字,可以準備好小型的道具,放在講臺上,請學生上臺表演捕鳥并扣住幾個動詞進行講解。
(3).列表記憶法。比如給上半學期各課文學常識列表。表格可由學生自己設計。
(4).比較記憶法。比較異同,注意細節(jié),加強記憶。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和“卻從來沒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一經比較便不易再錯。再如《一面》中的“踏著他的血的足印”一句,很多同學會寫成“足跡”。一經比較,“印”比“跡”來得深,于是就能記住了。
二、關于強化圖書箱,課外練筆延展性的思考
“圖書箱”的編入豐富了語文課本的內容,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的課余結合到一起。在教學中,我們備齊了圖書箱所有圖書,并針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有所增補,供學生有計劃的進行課外閱讀,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時還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一(6)班的周超同學曠課多日, 在動員其復學時發(fā)現他有著閱讀小說的良好興趣,正巧剛教完《生命的意義》一課,于是推薦他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讀完后深有感觸,再也沒有逃過學了。
由此,我們想到閱讀可以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寫作為什么不可以呢?作文歷來是學生最頭痛的,也是近年來語文教改的熱點。讓學生學以致用,為自己的學習生活而寫,說不定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呢?教材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找“米”,我們還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做“飯”。這實際上是對教材中課外練筆的補充,其主要做法是變課外練筆本為日記。具體方法如下:
1.一周一批一講評。我們認為,課外練筆也不應放羊,不能采取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否則,學生自己也不重視,記日記將成為無用功,成為“過重的課業(yè)負擔”。采用正規(guī)化正;囊恢芤慌恢v評制度,能夠約束后進生,激勵優(yōu)秀生,使學生分清優(yōu)劣,相互取長補短。
2.數量,應有所控制,不宜少也不宜多。一周六篇,平均每篇200字左右, 靈活對待,周訓練量在1200字左右,多則不限。
3.形式,分為兩類:命題和非命題,比例為1:1。 采用命題日記的形式是為了引導學生的眼界、視點,養(yǎng)成關注身邊人、身邊事的習慣,亦即找“米”;采用非命題的形式則是為了不束縛學生的思想靈活性和創(chuàng)作自由度。命題日記的題目鼓勵學生自己推薦,暴露熱點問題供教師選擇。這樣,學生寫自己想寫的話,又有助于教師和學生的心靈溝通。比如:《盆里水臟了誰來倒》、《同學的友誼如何建立》,《我的將來不是夢》、《壓歲錢怎么花》,《我們班什么時候能發(fā)出耀眼的光輝》。這些題目反映出學生的思想在逐漸復雜、成熟。非命題日記則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發(fā)現女生愛寫詩的有不少(參見附二),也有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的。初一(6)班學生蔣杰有感于班主任狠抓紀律一事,創(chuàng)作了《教室反“兵”記》,諷刺了一部分不思上進的同學。這不就是文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嗎?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有這樣的文學自覺性,語文便不待老師教了。
以上所述,是否具有普通意義,有待進一步研討,恭請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導。
附一:
兩個困惑和五條建議
困惑:
一、自讀課文及自讀課本涉及課內向課外延展的問題,不知如何處理才
好?
二、聽說訓練和人教版九義教材的同類部分相比,分量明顯不足,不知
為何?
建議:
一、本教材的指導思想之一即系統性原則。那么,除課本、練習冊之外
還可以籌劃拍攝助學錄相、錄音資料,并配套實物教具、圖畫,也
可編輯出版配習字練習本,每日練習硬筆書法。
二、部分文言文解釋值得商榷。參見江蘇教院朱聲琦教授的《初中文言
文學習手冊》。
三、一些現代漢語常用詞解與《現代漢語詞典》不符。
四、第一冊第162頁插圖,第二冊《小橘燈》彩頁,與文章不符。前者
長度誤差較大。后者有兩處不當:①小橘燈的形象誤差太大;②背
景色澤過于明亮,起不到陪襯小橘燈的作用。
五、提高彩頁的印刷質量。發(fā)書時學生反映語文書封面最好看,這是設
計上的一大成果,有助于引起閱讀興趣。只可惜印刷太模糊,實在
美中不足。
附二:
燈 光 歲 月
在寂靜的夜里, 下雪的日子,
星星俯視大地, 奶奶帶我到郊外去,
只能看見 她的頭上落滿了雪;
一個亮點 我的頭上也落滿了雪。
就是辦公室里的燈光 回到家中,
透過光亮 我給奶奶掃拂著;
有一個高大 奶奶給我掃拂著,
美麗的身影 我頭上沒有了,
他就是老師 奶奶頭上還有著,
原來她已走過好多個冬天。
橋
有一座橋
不是鋼制
不是鐵筑
但是,
它緊緊連接人的心。
它不壯觀,
不雄偉,
可是,
它閃爍崇高思想的光茫一直通向
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
我們青少年
經過它
走向成才之路。
它就是
老師在你我心中鋪設的
永不褪色之橋!
[關于完善學法系統的思考]相關文章:
3.日臻完善造句
5.關于教育系統的述職報告
6.關于公務員的學法心得體會三篇
7.匆匆教案教法學法
10.英語教學法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