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少刷朋友圈浪費的時間的人生哲理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情況:拿起手機刷朋友圈,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一直不舍得放下。
可轉(zhuǎn)過身你問他記住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卻又說不出來。這里,把朋友圈換成微博、豆瓣、知乎,都是一樣的。
人似乎總有這么一種習慣:不知疲倦地刷著社交網(wǎng)絡,渾然不覺時間的流逝。
盡管刷了大半天,除了別人的各種熱鬧狀態(tài),什么都沒有記住。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日復一日地發(fā)生著。
表面上看,這很簡單啊,就是因為無聊嘛。實際上,并不僅僅如此。
如果說只是因為無聊,那如何解釋我們在很忙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在明明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仍然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
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至少涉及到三個層次的心理機制。
1、信息
回憶一下,在你童年的時候,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某個新奇的玩具(或者服飾)突然流行起來,班里的孩子們就會一窩蜂地去搶購,一兩天內(nèi),班里就會人手一件。
偶爾幾個沒有買到的小孩,也會各種哭鬧纏著父母要買,否則就會覺得自己成了異類,不敢面對同學的眼光,上下學也要躲著別人。
當一種現(xiàn)象成為一個群體中的“文化共識”,或者一種資源成為一個群體的必需品,群體里的所有成員就都會被驅(qū)使著向它靠攏。
那些無法占有這種資源的個體,就會被群體所孤立。而在我們那進化了數(shù)百萬年的大腦看來,被孤立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群體地位的降低,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意味著很可能被淘汰。
在幼兒園里,如果大家人手一個某某動畫片同款玩具,那個空著手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大家排斥,不愿意跟他玩。
同樣,在一個大學里,如果有人沒有手機,或者用的.是十年前的塞班手機,也很可能招致別人異樣的目光。
無論旁人有意或者無意,無論當事人自己怎么想,“與群體不一樣”很多時候就意味著失敗者。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什么資源是最普適、最常見,又最不可或缺的呢——信息。
我們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人,但我們可能很難接受有人完全不知道所有新聞、不懂得任何新興詞匯、不了解任何熱議話題。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他也很可能到處都被排斥。
所以有個段子,說過去要弄死一個人很困難,斷食斷水都未必能很快成功,F(xiàn)在則簡單多了,你不讓他上網(wǎng)就行了。
如果給一萬塊,讓你一個月不能上網(wǎng)、不能讀書,也不能與人交談,你愿意嗎?我是不愿意的。
所以,在這里,刷朋友圈很多時候是一種信息焦躁的體現(xiàn)。
當我們一段時間沒有獲得新的信息——可能一兩天,幾個小時,甚至可能幾分鐘,因人而異,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莫名的焦躁感中。
這種焦躁與無聊空虛很相似,但又全然不同。它跟我們所處的狀態(tài)沒有太大關系,僅僅是因為大腦長時間得不到“新鮮的刺激”罷了。
我們早已習慣了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習慣了不停地在身邊的環(huán)境尋找新鮮事物來刺激大腦,讓它長時間保持活躍。
一旦缺乏刺激,大腦就會變得疲倦。這幾乎可以稱為“信息成癮癥”。
我們長時間地刷媒體、社交網(wǎng)絡,未必是因為這些信息對我們真的有用。很多時候,只是因為這個過程能夠持續(xù)不斷地產(chǎn)生新鮮刺激,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活躍,認為“沒有受到拋棄”。僅此而已。
2、距離感
人永遠是群體的動物。我們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和安定的需求。如何感到安全?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抱團。
人需要參與到群體當中,才能真正感到穩(wěn)定。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作出任何行為和決策,背后都有著群體作為靠山。你永遠不需要一個人去面對所有壓力和負擔。
我們總是傾向于拉近自己與群體的距離,來讓自己融入一個群體之中。
很多公司,當需要開除員工的時候,都不會直接開除,因為這樣需要賠償工資。他們會怎么做呢?
工資照發(fā),但會把你的工作移交給別人,開會時也不叫上你,平時也把你當空氣……這樣過了一個月,很多員工就會受不了,自己提出離職。
為什么明明工資照發(fā),工作少了,你卻待不下去呢?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受到這個群體正在慢慢變得疏遠,你正被這個群體排斥。
你會發(fā)現(xiàn)你與群體的距離正在逐漸拉開。慢慢的,就會對自身的存在感產(chǎn)生動搖。
為什么很多人在家里工作、做事、玩手機的時候,喜歡打開電視,即使什么都聽不清楚,也要讓它開著?
就是因為,通過電視發(fā)出的聲響,通過這種儀式一般的方式,可以讓自己確信:自己跟世界正在以某種方式產(chǎn)生著聯(lián)系。這就是一種拉近距離的方式。
盡管沒有任何信息和新鮮刺激流入,但光是聽到外部世界的聲音,以及“與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一致”的心理感受,就足以拉近你與整個外部世界的距離。
同樣,刷社交媒體,就是通過了解別人的生活狀態(tài),讓自己感到“我跟別人還有著聯(lián)系”。
通過社交媒體,我們可以窺見別人的經(jīng)歷、言論、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窺見:最近發(fā)生了什么?大家都在關注什么?都在討論什么?
即使我們不參與,只是了解這些,也足以拉近我們與整個世界的距離。
更進一步,在社交網(wǎng)絡上,你還可以通過點贊、轉(zhuǎn)發(fā)、評論,這些是個APP都會有的互動途徑,走進別人的生活,參與大眾輿論,徹底地將這種距離消弭。
這就是社交網(wǎng)絡所給予我們的,對參與感和距離感的滿足。
3、反饋
如果說“信息”和“距離感”是驅(qū)使我們?nèi)ニ⑴笥讶Φ闹饕蛩兀胺答仭眲t會告訴我們:為什么一刷起朋友圈,就會停不下來。
反饋是什么?很簡單,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著一個獎賞回路:
當我們做出一個行為,立刻就能獲得結(jié)果,并且這種結(jié)果是有益的,那么我們大腦就會認為這種行為對我們是正面的,會繼續(xù)鼓勵我們重復這一行為。
如果我們的行為無法產(chǎn)生即時的結(jié)果,我們的大腦就會要求我們停下或者放棄。
原因很簡單,大腦會認為這種行為是無效的,是在浪費精力。而在遠古時期,浪費精力就意味著競爭劣勢,也就意味著失敗和死亡。
所以,為什么我們很容易沉迷游戲,卻總是很難學習?因為游戲中到處都存在著大量的即時反饋:
打怪會有聲光反應;殺死一個怪會有經(jīng)驗值;運氣好還會爆出裝備……這些無處不在的正反饋,鼓勵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
而學習基本都無法產(chǎn)生任何反饋。
你一天背了一百個單詞,跟背十個單詞,跟一個都沒背,不會有任何差別。你的頭頂不會伴著悅耳的音樂突然冒出一個“LevelUP”,也不會從天上降下彩帶和絲帶來為你慶祝。
這就可以說明,為什么我們會不知疲倦地刷社交網(wǎng)絡。因為只需要輕點刷新,或者手指下拉,就能看到新的訊息。
這對我們的獎賞回路來講,簡直是再豐厚不過的正反饋:付出的成本極低,但得到的回報很高。
因此,我們的大腦會要求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刷朋友圈,直到?jīng)]有新的訊息產(chǎn)生,或者我們已經(jīng)感到疲勞,新鮮事無法再給我們強有力的正反饋,這種行為才會停止。
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芄茏∽约旱氖郑瑴p少因為刷社交網(wǎng)絡而浪費時間的情況呢?可以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01、給自己正在做的事賦予一個意義
上面所說的機制都屬于本能。而人是有理性的,克服本能的方法,就是強化理性。
如果你覺得一件事情很重要、意義重大,你就不容易分心。原因是,除了即時反饋,還有一種機制會對行為產(chǎn)生鼓勵,那就是“預期”。
如果一件事情我們預期會有非常豐厚的收益,或者不做的話會有非常大的損失,那么即使它很無趣、很艱難,我們也可以堅持下去。
02、為自己設定短期目標,并不斷攻克
同樣以學習為例,學習是沒有反饋的,但我們可以人為地為它設定反饋。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為自己設定每天的目標。比如,今天要背100個單詞,如果成功實現(xiàn),就獎勵自己一頓大餐——當然,這比較考驗自制力。
比較流行的方式,是加入一個群,依靠群友的力量來約束自己。比如,每天都要讀一本書,寫1000字書評,如果沒有發(fā)出來,就得在群里發(fā)一個紅包。
這樣,一方面可以約束自己,不至于分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漸積累成就感,讓學習漸漸變得跟刷社交網(wǎng)絡一樣有趣。
Deadline是治療拖延癥最好的方法,對分心也同樣適用。
03、將漫無目的的瀏覽,變成有目的的探尋
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你就是想刷社交網(wǎng)絡,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盡量不浪費時間呢?可以試試這樣:
當你刷到一個新聞,或者一個不認識的概念時,停下,去搜索這個新聞(或概念),直到你完全掌握了它為止。
這樣的好處是什么呢?你同樣在獲取信息、拉近距離、得到反饋,但是同樣一段時間過去,你至少了解了幾個新聞,弄懂了幾個新的概念。
這段時間對你來說至少不會毫無收獲。如果你還在為浪費時間而懊惱,不妨試試。
—THE END—
【如何減少刷朋友圈浪費的時間的人生哲理】相關文章:
減少浪費宣傳標語(精選80句)12-21
減少校園浪費(Reduce Waste on Campus)11-25
別把時間浪費在壞情緒上的人生哲理09-04
精益生產(chǎn)減少浪費宣傳標語12-16
減少自己的手表人生哲理12-24
減少手表的人生哲理02-04
如何減少假期補課?12-05
如何減少電腦輻射07-22
時間是浪費的嗎作文01-08